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P5

  ..续本文上一页阇世王于是发动四种军队,来到拘萨罗国;而波斯匿王更出动加倍的四种军队,出城迎战。

   波斯匿王的四种军队获胜,阿阇世王的四种军队败退,被摧伏而星散。波斯匿王把阿阇世王的象马、车乘、钱财宝物等,全都掳掠过来,连阿阇世王也被生擒,把他载在同车里,一起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波斯匿王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位是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长夜我都无怨恨他人,然而他却对我生怨结,对于好人而做不好的念头;可是他是我好朋友的儿子,我将释放他,使他回国。」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真好啊!大王!你要释放他回去,这将会使你得到长夜安乐的利益。」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乃至是有自在的力量,能广大地掳掠他人;

    但能帮助怨敌,会使自己力量更增长,收到加倍的自他两利之效。」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及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二四经注释:

  1、「长夜于我无怨恨人而生怨结,于好人所而作不好」。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二经此处作「我于彼所,初无怨嫌;彼于我所,恒怀憎嫉。」

  2、我善友之子:阿阇世王为韦提希夫人与频婆娑罗王之子,二人均深信佛教,而波斯匿王亦是佛子,故云「我善友之子」;南传则作「甥」。

  

  一一二五、本经叙说波斯匿王思惟世尊是善知识、善伴党。佛陀乃告以善知识、善伴党是全梵行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世尊的正法,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各种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就能使人于现前见法而达于善处,由自己觉悟证知此法,所以世尊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如此思惟后,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世尊的正法,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各种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就能使人于现前见法而达于善处,由自己觉悟证知,所以世尊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是的,大王!对的,大王!世尊的正法、戒律,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就能使人于现前见法而达于善处,由自己觉悟证知。所以世尊就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呢?因为我为善知识,众生如有生法苦恼的话,我会教导使他解脱生法苦恼,众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话,我也会教导使他得到解脱。

   大王啊!我有一个时候,曾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里。当时,阿难陀比丘独自于静处思惟,他这样想着:修习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如此思惟后,他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我说:『世尊啊!我独自于静处思惟,这样想着:修习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我当时告诉他说:『阿难啊!不要这样说〡〡修习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得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人,才可叫做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呢?因为我常为一切众生作善知识的缘故。那些众生如有生法苦恼的话,应知世尊的正法,能使他于现世中从生法中得到解脱;如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话,也能使他远离这些炽盛的苦恼,不需长久时间,于现前就能使他脱离恼苦,知见通达,由自己觉悟证知。能这样就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赞叹不放逸之法,这就是佛陀的正教;

    修禅而不放逸,就能得证诸漏(烦恼)已尽。」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二五经注释:

  1、「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非是恶知识、恶伴党」: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三经此处作「尔时,波斯匿王于闲静处,作是思惟:佛所教法,极有义利,能得现报,无有热恼,不待时节,能将于人到于善处。语诸人言:『汝等来,善示汝妙法。夫为智者,自身取证,深得解达,须善友、须善同伴,恒应亲友如是善友;不向恶友,并恶知识,远离恶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于独坐静观以生思念:依世尊之善说法,而与善友、善朋、善伴交;非与恶友、恶朋、恶伴交。』」别译与南传叙述详略有别,但经义相似。本经则与上二经之叙述稍有差异。

  2、其诸众生有生故:此「故」字,依前段类句及前后文意,疑应作「法」或作「者」才是。

  

  一一二六、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多修习不放逸法,可使人于现世、后世愿满足,得到利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是否有一种法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使人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现世与后世愿望都同样满足的呢?这样思惟后,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是否有一种法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使人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现世与后世愿望都同样满足的呢?」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是的,大王!对的,大王!确实有一种法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使人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现世与后世愿望都同样满足的。

   大王啊!譬如世间人以各种力量所行作的事业,那一切都是依于大地然后才得以建立。这不放逸的善法也是如此,能对它修习又多修习,就能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得到现世与后世愿望的满足。就如世间人以各种力量行作事业的经文所述,像这种子、根、坚、陆水足行、师子、舍宅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所以,大王啊!应当住于不放逸,应当依于不放逸。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后,王的夫人将会这样地想着:大王已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我现在也应当要如此地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就如同王的夫人所想的,像这大臣、太子、猛将等,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国内人民应当就会这样想着:大王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王的夫人、太子、大臣、猛将们,也都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我们也应如此地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大王啊!如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的话,就能保护自己的夫人、婇女,也能够自保仓库所藏的财宝,使它增长得更丰实。」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要赞美不放逸,毁呰放逸的人,

    帝释不放逸,所以能成为忉利天的主宰。

    要赞美不放逸,毁呰放逸的人,

   具足不放逸,就能摄持二种的义利:

    一为在现世可得利益,二为后世也可得利益,

    这样就叫做已经证悟,是有甚深智慧的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二六经注释:

  1、如力:有关「力」的经文,应即指本经所譬「世间所作粗业,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之经文而言。考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五大篇第一道相应之第一四九经「力」云:「诸比丘!譬如以诸力作所作之事业,皆是依于地、立于地,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业。」由此类句,也可推知「世间所作粗业」,即指世间人以各种力量所作之事业。

  2、种子: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犹如大地,一切种子,因地而生,因地增广;一切众生,因不放逸,亦复如是」。

  3、根:根据别译杂阿含经及南传相对经文,是指根香而言。南传经文作「譬如诸根香中,以说随时檀为其最上」;别译经文则作「一切根香中,黑坚实香最为第一,此事亦尔,一切善法,因不放逸」。

  4、坚:别译此处作「坚实香中,赤旃檀为第一,此事亦尔,一切善法,因不放逸为本」;南传则作「譬如诸核香中,以说赤檀为其最上」。

  5、陆水足行:别译作「一切畜生迹中,象迹最大;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南传则作「譬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皆入于象之足迹,因而说象之足迹为最上、最大」。

  6、师子:别译作「一切兽中,师子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

  7、舍宅:别译作「一切楼观,高波那写最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

  

  一一二七、本经叙说波斯匿王告诉佛陀,以有老、病、死世间所不爱念之三法,故诸佛如来出兴于世,为人广宣所觉知法。佛闻后称许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静处思惟,他这样想着:这里有三法,是一切世间之人所不爱念的。是那三法呢?就是老、病、死。这三种法,就是一切世间人所不爱念之法。如果没有这三种世间人所不爱念之法的话,那么诸佛世尊就不会出现于世间,世间人也不会知道有诸佛如来所觉知,而为人广说之法。因为有这世间人所不爱念的老、病、死三法之故,所以诸佛世尊如来出现于世间,世间之人也才知道有诸佛如来所觉知,而为人广说之法。波斯匿王如此思惟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再把他的想法,详细地告诉世尊。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是的,大王!对的,大王!这里确有三法,是世间人所不爱念的,那就是老、病、死,……乃至世间人也才知道有诸佛如来所觉知,而为人广说之法。」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大王所乘坐的宝车,终究会有归于朽坏之时;

    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会随着岁月迁移而归于老。

   只有如来的正法,不会有衰老之相;

   凡禀受此正法的人,就能到达永远安稳之处。

   世间凡鄙之人一旦衰老,都是丑陋恶形之相貌,

    全为衰老所践蹈,来迷魅愚夫之心。

    即使人寿有百岁,也是会常忧虑着死的随时到来,

   因有老、病争相追逐,趁着机会就会加害于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杂阿含经卷四十一终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