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P4

  ..续本文上一页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二O、本经叙说舍卫国中摩诃男长者果报之事,世尊以此劝谕人们应善修功德,方能于善趣长受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卫国中有一位长者,名叫摩诃男,命终后没有儿子。波斯匿王因为他的财产没有儿子、亲属继承,所以将它全部没入王家。波斯匿王天天去查点财物,身上扑满尘土,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问波斯匿王说:「大王啊!你从何处来呢?全身扑满尘土,好象是很疲倦的样子。」

   波斯匿王回答佛陀说:「世尊啊!因为国里的摩诃男长者,命终之后,留有无子继承的财产,现已全部没入王家,我去察看处理,所以才使我如此疲劳,尘土扑身,从他的家中来到这里。」

   佛陀问波斯匿王说:「那位摩诃男长者极富有又多钱财吗?」

   波斯匿王答佛陀说:「是极为富有,世尊啊!他的钱财也很多,有百千亿的金钱宝物,何况其他的财物!世尊啊!那位摩诃男在世之时,却是穿著粗布衣服,吃食粗糙的食物,……就如前经所详述的一样。」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那位摩诃男于过去世时,遇到多迦罗尸弃辟支佛,曾布施予一饭之食,但是他没有清净的信心,不是恭敬地施与,也不是亲自施与,布施出去后,内心又感到后悔,说:『这碗饭可供给我的那些奴仆们,我却无缘无故地拿去布施给沙门!』他由于如此布施的福报,得以七次返生三十三天,七次返生此舍卫国中为最殊胜的族姓,拥有极富裕的钱财。但因他在布施予辟支佛时,没有清净的信心,不是亲自施与,不是恭敬施与,而且布施后随之后悔的缘故,所以在他所受生处,虽然可得到财富,却仍然受用粗衣、粗食,以及粗劣的卧具、屋舍、车驾,自始便不曾享受到上妙的色、声、香、味、触五妙欲,以安适自身。

   其次,大王啊!当时,那位摩诃男长者杀害了他的异母兄长,夺取他的财物,由于犯下此罪恶的缘故,曾经过百千岁,堕生于地狱中,乘那余剩的罪报而生在舍卫国,七次返来受身,常以无子,财富没入王家受报。大王啊!摩诃男长者现在寿终了,过去布施的福报到此身已尽。由于他悭吝贪求,于财物放逸,因而造作了过恶,于此命终后,已堕生在地狱中,遭受极苦恼的恶报!」

   波斯匿王问佛陀说:「世尊啊!摩诃男长者命终后,真的已入地狱受苦痛之恶报吗?」

   佛陀说:「是的,大王!他已堕入于地狱中!」

   这时,波斯匿王想起长者的恶报,不禁悲泣,他以衣服拭去泪水,而后唱诵诗偈道:

   「财物及真金等珍宝,象、马等庄严之物,

    奴仆与诸僮使,以及所有田宅等,

    一切都将会遗弃,只剩赤裸的神识独自游往,

    福运之数已尽,便要永远地舍离人身。

    他现在还拥有什么呢?他拿着什么离去呢?

   只有什么东西不能舍去,有如影子之随形呢?」

  当时,世尊便唱诵诗偈答说:

   「只有罪业与福业,假若人已做过的话,

   这些就是自己所拥有的,是他常会持拿带着去,

   生生死死都未曾舍离,有如影子之随形一样。

   譬如人携带很少的资粮,跋涉远途就会遭到苦难;

   不修养功德的人,也一定会遭致恶道的苦报。

   譬如人有丰厚的资粮,就可以安乐地到远方游玩;

   一个修德淳厚的人,也会在善道里长久地享受安乐。

   宗亲及善知识们,都会很欢乐欣喜地集会迎接他。

    一位善修功德的人,此世殁后转生于他世,

   他的那些宗亲眷属们,看见了也会满心欢喜。

   所以应当要修作福业,希能永久地积聚福德,

   那么福德就能为人建立他世的安乐。

   修福德的人会为天人所赞叹,因为他平等修习正行的缘故,

   在现世中不会被人诋毁,命终后也会生于天上。」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二一、本经叙说普设大会之功德,不如正信三宝、慈念众生之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普设祭祀大会,为了大会的缘故,用千头特选的牛只排列地系在柱旁,并且集聚所有供具,邀集远方的一切外道,全来聚集于波斯匿王所设的大会之处。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说波斯匿王普设祭祀大会,就如前面所详说,……乃至各种外道都来集聚。听闻后,等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今天与众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说波斯匿王普设祭祀大会,就如前面所详说,……乃至各种外道都来集聚于会所。」

   当时,世尊即唱诵诗偈说:

   「即使月月普设祭祀大会,乃至有百千次数之多,

    还不如正信佛陀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同样地,能正信法与僧,慈念于众生,

    那么筹设大会的福报,还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

    如果有人在世间,终年普设祭祀的福业,

    与直心礼敬佛陀相比,仍不及他的四分之一。」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二一经注释:

  1、于直心敬礼: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十九经作「不如正身立,一礼敬向佛」。

  

  一一二二、本经叙说佛陀闻波斯匿王囚执诸国人,乃为众比丘讲说顾念钱财珍宝妻子之系缚,更为坚固难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因怨恨国人,抓很多人来囚禁,无论剎帝利,或者是婆罗门,或者是鞞舍(商人),或者是首陀罗(农人奴隶),或者是旃陀罗(以屠杀为业之贱民),或者是持戒、犯戒,或者是在家、出家之人,全都被登录收拿,有的用链条锁着,有的用手铐系住,有的用绳索捆绑。

   当时,有众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他们听闻波斯匿王登录收拿很多人,……乃至有人被链条锁着,有人被绳索捆绑。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今天和众多比丘进入城中乞食,听闻波斯匿王登录收拿很多人,……乃至将他们用链条锁着,或用绳索捆绑。」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并非绳索、枷锁、手铐脚镣等刑具,就叫做坚固的系缚;

    以染污的心去顾念钱财珍宝及妻子,

   这种系缚才是长久而坚固,虽然松缓却难可脱逃。

   有智慧的人不会顾念世间五欲的快乐,

   这样就能断除一切的系缚,安稳地永超于世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一二三、本经叙说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兴兵战斗,佛闻之而说胜败俱舍之法,方为寂静安卧之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与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彼此不和。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来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听闻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到来,也招集四种军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出城迎战。结果阿阇世王的四军得到胜利,波斯匿王的四军不敌,退败星散,波斯匿王落得单车奔走,逃回舍卫城来。

   当时,有众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国城中乞食,他们听闻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来到了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也发动四种军队出城迎战,但波斯匿王的四军不敌,退败星散,波斯匿王极为惊怖狼狈,落得单车奔走,逃回舍卫城。听闻之后,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今天与众多比丘进入城中乞食时,听闻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如此地加以详说,乃至波斯匿王落得单车奔走,逃回舍卫城。」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战胜了就会增加怨敌,战败了会苦恼而卧睡不安稳;

    如能将胜败二者全舍弃,就能觉受寂静快乐的安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二三经注释:

  1、「战胜增怨敌……卧觉寂静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胜利以生怨,败者苦难寝;只有舍胜败,平静乐安眠。」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一经此偈作「胜则多怨疾,负则恼不眠;若无胜负着,寂灭安睡眠。」译文相当一致。

  

  一一二四、本经叙说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领军交战,阿阇世王战败被俘,波斯匿王念其为善友之子,欲放他还国。佛陀闻知,乃记说波斯匿王将得长夜安乐饶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和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彼此违背不和。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