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完這段經文後,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一一二O、本經敘說舍衛國中摩诃男長者果報之事,世尊以此勸谕人們應善修功德,方能于善趣長受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舍衛國中有一位長者,名叫摩诃男,命終後沒有兒子。波斯匿王因爲他的財産沒有兒子、親屬繼承,所以將它全部沒入王家。波斯匿王天天去查點財物,身上撲滿塵土,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問波斯匿王說:「大王啊!你從何處來呢?全身撲滿塵土,好象是很疲倦的樣子。」
波斯匿王回答佛陀說:「世尊啊!因爲國裏的摩诃男長者,命終之後,留有無子繼承的財産,現已全部沒入王家,我去察看處理,所以才使我如此疲勞,塵土撲身,從他的家中來到這裏。」
佛陀問波斯匿王說:「那位摩诃男長者極富有又多錢財嗎?」
波斯匿王答佛陀說:「是極爲富有,世尊啊!他的錢財也很多,有百千億的金錢寶物,何況其他的財物!世尊啊!那位摩诃男在世之時,卻是穿著粗布衣服,吃食粗糙的食物,……就如前經所詳述的一樣。」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那位摩诃男于過去世時,遇到多迦羅屍棄辟支佛,曾布施予一飯之食,但是他沒有清淨的信心,不是恭敬地施與,也不是親自施與,布施出去後,內心又感到後悔,說:『這碗飯可供給我的那些奴仆們,我卻無緣無故地拿去布施給沙門!』他由于如此布施的福報,得以七次返生叁十叁天,七次返生此舍衛國中爲最殊勝的族姓,擁有極富裕的錢財。但因他在布施予辟支佛時,沒有清淨的信心,不是親自施與,不是恭敬施與,而且布施後隨之後悔的緣故,所以在他所受生處,雖然可得到財富,卻仍然受用粗衣、粗食,以及粗劣的臥具、屋舍、車駕,自始便不曾享受到上妙的色、聲、香、味、觸五妙欲,以安適自身。
其次,大王啊!當時,那位摩诃男長者殺害了他的異母兄長,奪取他的財物,由于犯下此罪惡的緣故,曾經過百千歲,墮生于地獄中,乘那余剩的罪報而生在舍衛國,七次返來受身,常以無子,財富沒入王家受報。大王啊!摩诃男長者現在壽終了,過去布施的福報到此身已盡。由于他悭吝貪求,于財物放逸,因而造作了過惡,于此命終後,已墮生在地獄中,遭受極苦惱的惡報!」
波斯匿王問佛陀說:「世尊啊!摩诃男長者命終後,真的已入地獄受苦痛之惡報嗎?」
佛陀說:「是的,大王!他已墮入于地獄中!」
這時,波斯匿王想起長者的惡報,不禁悲泣,他以衣服拭去淚水,而後唱誦詩偈道:
「財物及真金等珍寶,象、馬等莊嚴之物,
奴仆與諸僮使,以及所有田宅等,
一切都將會遺棄,只剩赤裸的神識獨自遊往,
福運之數已盡,便要永遠地舍離人身。
他現在還擁有什麼呢?他拿著什麼離去呢?
只有什麼東西不能舍去,有如影子之隨形呢?」
當時,世尊便唱誦詩偈答說:
「只有罪業與福業,假若人已做過的話,
這些就是自己所擁有的,是他常會持拿帶著去,
生生死死都未曾舍離,有如影子之隨形一樣。
譬如人攜帶很少的資糧,跋涉遠途就會遭到苦難;
不修養功德的人,也一定會遭致惡道的苦報。
譬如人有豐厚的資糧,就可以安樂地到遠方遊玩;
一個修德淳厚的人,也會在善道裏長久地享受安樂。
宗親及善知識們,都會很歡樂欣喜地集會迎接他。
一位善修功德的人,此世殁後轉生于他世,
他的那些宗親眷屬們,看見了也會滿心歡喜。
所以應當要修作福業,希能永久地積聚福德,
那麼福德就能爲人建立他世的安樂。
修福德的人會爲天人所贊歎,因爲他平等修習正行的緣故,
在現世中不會被人诋毀,命終後也會生于天上。」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一一二一、本經敘說普設大會之功德,不如正信叁寶、慈念衆生之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波斯匿王普設祭祀大會,爲了大會的緣故,用千頭特選的牛只排列地系在柱旁,並且集聚所有供具,邀集遠方的一切外道,全來聚集于波斯匿王所設的大會之處。
當時,有衆多的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聽說波斯匿王普設祭祀大會,就如前面所詳說,……乃至各種外道都來集聚。聽聞後,等乞食完畢,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今天與衆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聽說波斯匿王普設祭祀大會,就如前面所詳說,……乃至各種外道都來集聚于會所。」
當時,世尊即唱誦詩偈說:
「即使月月普設祭祀大會,乃至有百千次數之多,
還不如正信佛陀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同樣地,能正信法與僧,慈念于衆生,
那麼籌設大會的福報,還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
如果有人在世間,終年普設祭祀的福業,
與直心禮敬佛陀相比,仍不及他的四分之一。」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二一經注釋:
1、于直心敬禮:別譯雜阿含經卷叁第十九經作「不如正身立,一禮敬向佛」。
一一二二、本經敘說佛陀聞波斯匿王囚執諸國人,乃爲衆比丘講說顧念錢財珍寶妻子之系縛,更爲堅固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波斯匿王因怨恨國人,抓很多人來囚禁,無論剎帝利,或者是婆羅門,或者是鞞舍(商人),或者是首陀羅(農人奴隸),或者是旃陀羅(以屠殺爲業之賤民),或者是持戒、犯戒,或者是在家、出家之人,全都被登錄收拿,有的用鏈條鎖著,有的用手铐系住,有的用繩索捆綁。
當時,有衆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他們聽聞波斯匿王登錄收拿很多人,……乃至有人被鏈條鎖著,有人被繩索捆綁。乞食完畢,回到精舍,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今天和衆多比丘進入城中乞食,聽聞波斯匿王登錄收拿很多人,……乃至將他們用鏈條鎖著,或用繩索捆綁。」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並非繩索、枷鎖、手铐腳鐐等刑具,就叫做堅固的系縛;
以染汙的心去顧念錢財珍寶及妻子,
這種系縛才是長久而堅固,雖然松緩卻難可脫逃。
有智慧的人不會顧念世間五欲的快樂,
這樣就能斷除一切的系縛,安穩地永超于世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一二叁、本經敘說波斯匿王與阿阇世王興兵戰鬥,佛聞之而說勝敗俱舍之法,方爲寂靜安臥之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波斯匿王與摩竭提國韋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彼此不和。摩竭提國韋提希之子阿阇世王發動四種軍隊││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來到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聽聞韋提希之子阿阇世王發動四種軍隊到來,也招集四種軍隊││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出城迎戰。結果阿阇世王的四軍得到勝利,波斯匿王的四軍不敵,退敗星散,波斯匿王落得單車奔走,逃回舍衛城來。
當時,有衆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國城中乞食,他們聽聞摩竭提國韋提希之子阿阇世王發動四種軍隊,來到了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也發動四種軍隊出城迎戰,但波斯匿王的四軍不敵,退敗星散,波斯匿王極爲驚怖狼狽,落得單車奔走,逃回舍衛城。聽聞之後,乞食完畢,回到精舍,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今天與衆多比丘進入城中乞食時,聽聞摩竭提國韋提希之子阿阇世王發動四種軍隊,……如此地加以詳說,乃至波斯匿王落得單車奔走,逃回舍衛城。」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戰勝了就會增加怨敵,戰敗了會苦惱而臥睡不安穩;
如能將勝敗二者全舍棄,就能覺受寂靜快樂的安眠。」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二叁經注釋:
1、「戰勝增怨敵……臥覺寂靜樂」: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勝利以生怨,敗者苦難寢;只有舍勝敗,平靜樂安眠。」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一經此偈作「勝則多怨疾,負則惱不眠;若無勝負著,寂滅安睡眠。」譯文相當一致。
一一二四、本經敘說波斯匿王與阿阇世王領軍交戰,阿阇世王戰敗被俘,波斯匿王念其爲善友之子,欲放他還國。佛陀聞知,乃記說波斯匿王將得長夜安樂饒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波斯匿王和摩竭提國韋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彼此違背不和。摩竭提國韋提希之子阿…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