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P13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其次是說完七日念佛一心不亂,命終即得往生之後,再勸說:“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而今釋尊又于六方諸佛稱贊勸信之後,不但再叁勸信,而且再叁勸令發願。已發願已生,今發願今生,當發願當生;若然不發願,則不能生。如信舟車,能運能載,可達目的,然若不願乘之,又怎可以到達目的地呢?可知發願往生,對于念佛法門,是何等的重要!

  古往今來,凡念佛而又能發願求生淨土者,無一不往生。是以一人發願,一人往生,多人發願,多人往生,恒河沙數衆生發願,則恒河沙數衆生,皆得往生。若能以此念佛法門,自行化他,則何止得往生,而且得上品上生。

  昔日,越國夫人王氏,領導妾婢念佛,共修淨土。後有一婢無疾而逝,其夕夫人夢婢致謝:“幸蒙夫人教誨,今得生淨土”。夫人問:“西方其可至乎”?婢居:“可”。遂導夫人前行,見一大池,中有蓮華,大小間錯,榮悴不等,夫人問其故。婢說:世間念佛求生西方的人,才發一念,池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亦異。

  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璎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此是何人?”婢答:“楊傑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又問何人,婢答:馬墟也。兩人俱修淨業,見其本傳。夫人問:我當生何處?婢即導其前行數裏,見一華臺,金碧輝煌,光明燦然,即說:此是夫人生處,乃金臺上品上生也。夢醒,悲喜交至,某年遇生日,晨起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屬方趣前爲其拜壽,視之,則已立化矣。(錄自圓瑛法師的彌陀要解講義)

  (五)贊佛功德希有令感恩

  (1)釋尊贊諸佛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釋尊說此經時,固然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如經中說完欄楯行樹,說完天樂雨華,說完化禽說法,風樹法音,釋尊皆稱贊阿彌陀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今又說:“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皆是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但爲甚麼說:“稱贊諸佛”呢?彌陀疏鈔的解釋是:“如華嚴頌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則彌陀即諸佛,諸佛即彌陀,故不曰:彌陀,而曰諸佛,蓋該彌陀在諸佛中。下言諸佛,亦彌陀與諸佛同贊釋迦也。”

  又本經六方諸佛稱贊勸信後,釋尊又說:“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知釋尊不但稱贊阿彌陀佛,亦同時稱贊諸佛,故經言:“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2)諸佛贊釋尊希有

  1.五濁惡世得道難

  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彼諸佛等,是釋尊指阿彌陀佛及六方諸佛。釋尊的意思是:不獨阿彌陀佛贊其不可思議功德,其他六方諸佛,亦稱贊其不可思議功德。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譯能仁,牟尼譯寂默。能仁是大悲,寂默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然具足悲智,但末究竟;唯佛一人,悲智雙運,智慧福德悉已究竟具足,圓滿無缺,故號稱: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佛能窮盡諸法實相理,事理無礙,故名: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佛能因相達性,性相不二,故名: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即俗即真,真俗圓融,故曰:能仁寂默。

  彌陀疏鈔言:“能仁寂默,自有二義:一者對待說,則能者,善權方便,曲就機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萬類,是大悲利物也。寂則澄然不動,頓息萬緣,默則漠爾忘言,永離戲論,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圓融說:以悲即智故,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動一靜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衆生,靜一動也。故知遍舉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攝無不盡。”

  娑婆國土,是釋尊所教化的國土,亦即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梵語娑婆,譯名堪忍。即是說:娑婆國土的衆生,堪能忍受叁毒煩惱之苦,而輪回生死,不知厭離。

  五濁惡世,指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

  劫濁:梵語劫波,譯名時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時本無濁,因有其余四濁,聚會一時,使之成濁。當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時,衆生就有見濁,煩惱濁、命濁、衆生濁,是時就名劫濁。直至人壽減至一百歲時,即名五濁惡世。釋尊示迹娑婆,正是人壽一百歲時,因名五濁惡世。

  見濁:是指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等五利使。因爲衆生不知宇宙人生,緣起性空,四大無我,妄認四大五陰所組合的色身爲自我,深愛執著,是身見。

  衆生不知凡有生命的動物,都是被善惡業力所牽,輪回六道,此死彼生;以爲人死如燈滅,只有今生,沒有來世;所以“爲善不足恃,作惡無須懼。”或以爲人死再做人,畜死再爲畜,永不轉變;對于斷常二邊,偏執一端,是邊見。

  衆生固執己見,自是非他,或心外求道,末得謂得,末證謂證,誤有漏因,作無漏解,是見取見。

  衆生不解真理,迷失正道,枉修種種無益苦行,如昔日印度流行的拜火、拜水等外道,非解脫之因,卻心生執著,每持不當之戒,于持戒妄起偏見,是戒禁取見。

  衆生不明白因果,甚至撥無因果,以盲引盲,相牽入深坑,疑誤衆生,害己害人,是邪見。

  以上五種見解,皆因衆生愚昧無知,妄想執著,渾濁自性,故名見濁。

  煩惱濁:指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五鈍使能引生枝末無明,故又名根本煩惱。衆生不了諸法緣起性空,如夢如幻,于順境愛戀執著,是貪;于違逆境起諸惱怒,是嗔;不明中道理,是癡。于諸衆生,心起傲慢,不敬不遜,是慢;于諸正理,心起疑惑,不能決斷生信,是疑。衆生由于貪嗔癡慢疑五種煩惱,渾濁自性,是煩惱濁。

  五利使屬于見惑,五鈍使屬于思惑,能使衆生造業受報,流轉生死,故皆名使。貪、嗔、癡、慢、疑,較于身、邊、戒、見、邪,稍爲重滯,因此,名五鈍使。

  衆生濁:是因見思二惑,作業流轉,招感五蘊色身,假名衆生。阿含經言:“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攬衆陰而生;叁者處處受生,故雲衆生。”衆生色心二法,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而又輪回六道,備受衆苦,故名爲濁。

  命濁:衆生的生命,若無色身,則八識之心,無所依托;若無八識心的執持,則色身必然腐朽,故衆生是由色心二法,互相持續爲身體,互相依賴爲生命。此由色心二法組合的生命體,是念念新陳代謝,無常迅速,如泡中沫,風前燈,轉瞬即逝,不可久住,故名命濁。

  娑婆世界的衆生,處身于劫濁中,必爲時速所囿,爲衆苦所逼;處身于見濁中,必爲邪智所纏,邪識所惑;處身于煩惱濁中,必爲貪欲所陷,惡業所牽;處于衆生濁中,必然安于臭穢,甘于墮落;處身于命濁中,必爲無常所吞,爲苦、空所噬。釋尊降生于五濁惡世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止甚難,簡直希有,故爲諸佛,所共稱贊。

  2.演說難信之法難

  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尊于五濁惡世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是難事,今再爲五濁惡世衆生,說此淨土法門,難信之法,更是難事中的難事。何以淨土法門,是屬于難信之法呢?彌陀疏鈔說:“言難信者,略舉有十:

  今居穢土,習久心安,自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

  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

  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刹,雲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叁也。

  縱信不遠,又疑凡夫罪障深重,雲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

  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德,雲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言五也。

  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曆年劫,乃克成就,雲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

  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雲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

  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雲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

  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衆生,上智利根,不必往彼,難信九也。

  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

  難信而言:“一切世間”,是說明不但惡道衆生難信,人天猶或疑之。不但愚迷難信,而賢智猶或疑之。不特初機難信,而久修猶或疑之。不特凡夫難信,而二乘猶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然釋尊大雄、大力、大慈悲,難行而能行,不但于娑婆成道,而且于五濁惡世,爲諸衆生,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勸令衆生,一心念佛,冀于念佛聲中,轉劫濁爲清淨海會,轉見濁爲無量智光,轉煩惱濁爲常寂光,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轉命濁爲無量壽,是實在甚難希有之事,故爲諸佛所共稱贊。

  藕益大師說:“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爲淨土衆生說法易,爲濁世衆生難。爲濁世衆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爲濁世衆生說余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爲濁世衆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肋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爲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爲勇猛也”讀此,可知釋尊利生功德,實在不可思議。

  (3)總結難事令信受

  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一切世間,指娑婆世界,九法界衆生。娑婆世界的衆生,原本是剛強,難調難伏。今時值五濁惡世,衆生慧淺障深,釋尊降生于此時此地,成道說法,已是難事,今說此持名念佛,頓超圓證難信之法,更是難中之難。故釋尊最後對舍利弗說:“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我們應該知道,若非釋尊慈悲心切,乘本願力,來入娑婆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則一切世間,根本沒有機會得聞此殊勝頓超的念佛法門?釋尊既然佛道難成今已成,法門難說亦已說,令一切世間得聞此殊勝法門;聞者若不深信、發願,繼之持名,老實念佛,自行化他,以流通此淨土法門,豈不是辜負我佛的慈悲願力?故釋尊于再叁勸信,勸願之後,總結言:“行此難事”“是爲甚難”,無非意在警勵一切世間,勿忘慈訓,必須深信,切願實行,以流通此至簡至易,至直至捷,至圓至頓的念佛法門。使五濁惡世衆生,可以離五濁,超叁界,截生死,速往生,得不退,始不辜負釋尊無問自說,行此難事的本懷。

  叁、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以下,是結集佛經的聖者,敘述佛說完此經後,法會大衆的情況。當時,除了當機衆的舍利弗,以及常隨衆的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外,還有其他九法界一切有情世間,若天若人,若凡若聖,與阿修羅、天龍八部等衆,聞釋尊說完此阿彌陀經時,無不皆大歡喜,深信佛語真實,誠意接受佛的勸導。由于內心的感激,故策動于行爲,向佛作禮致謝,然後離去。

  彌陀疏鈔言:“歡喜者,慶所聞故;信受者,領所聞故;作禮者,重所聞故;去者,聞已則退而修持也,亦前叁資糧及叁慧也。”聞佛所說而能信,是信資糧,信而能受是願資糧,受而去是行資糧。

  又聞佛所說是聞慧,歡喜信受是思慧,作禮而去,繼之以實踐,是修慧。既有修因,當感聖果,故佛說無量壽經,最後詳述時衆得益,今此經不說,只是經文簡略而已,非無得益。

  佛在世時,在會大衆,聞佛說完此經,皆能歡喜信受,現在各位,已經聽本人講解完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是否也歡喜信受呢?我認爲:不聞不知,不信、不願、不行,雖然可愍,而情猶可諒。今既有機會聽聞閱讀,得知念佛法門,這麼殊勝,若聞而不信,或信而不發願,不實行一心念佛,何止辜負釋尊慈悲,行此難事,說此難信之法,同時亦辜負自己。當知我們生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時刻都被叁苦,八苦,無量諸苦的包圍,既要忍受人事界與自然界的沖擊,還要接受心理上與生理上的困擾,真是苦不堪言。今既得聞此妙法,正如沈病枕席,忽得神力;久困他鄉,忽遇舟航,如果不信受奉行,發願往生,何止是愚蠢之極,簡直是自暴自棄,自負負人。所以古今聖賢,無不苦口婆心,勸導世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蓮池大師說:“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賤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印光大師亦說:“無常迅速,輪回路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所以,希望各位聽衆,能夠接受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的勸導,應當深信,切願,實行,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我們能夠念至一心不亂,再進一步,念至理性一心不亂,那麼,生前一定可以消災障,增福壽;將來臨命終時,必蒙佛與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引,于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既安全,又迅速,無須申請護照,無須辦理簽證手續,更無須憑借任何交通工具,保證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