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八年四月于香港佛教菩提學會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于美國麻省千佛寺

  一九九九年叁月于中國湛江市福壽山玉佛寺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

  一、正釋經題

  二、次釋譯題

  叁、解釋經文—序分

  四、解釋經文—正宗分

  五、解釋經文—流通分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唐天竺叁藏地婆诃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已得無量善利,當求無上佛大菩提。何以故?佛菩提者,世出世間無等等故。若未來世諸衆生等,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修四法。何等爲四?一者當發大菩提心,甯失身命,不應退轉。二者應當親近善友,甯失身命,不應遠離。叁者應修忍辱柔和,甯失身命,不生嗔恚。四者當依寂靜之處,甯失身命,不思愦鬧。諸善男子,如是四法,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諸欲求勝果;當發菩提心。

  策勤精進行;須依善知識。

  忍辱佛所贊;稱爲有力人。

  空閑聖所居;無畏猶獅子。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複作是言:諸有智慧大慈悲者,能修如上四種之法,其人則能解脫生死,出離魔網,成等正覺,得大涅槃。爾時世尊,說此經巳,彼諸比丘,及諸菩薩,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此經見新文豐公司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七卷七零八頁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

  釋文珠

  很多人問我,開始學佛,首先要修學那些法門?我都告訴他們,最初發心學佛,應該學習菩薩修行的四種方法。那就是:第一要發菩提心,其次要親近善知識,笫叁要修忍辱柔和行,第四要依止寂靜處,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然後再進修六度、四攝等大乘法門。

  因爲學佛的人,如果不發菩提心,勤求佛道,志在成佛,就會失去修行的目標;等如沒有目的地的航行,將會在佛法大海中飄流,無法靠近覺岸。

  學佛的人,如果不親近善友,接受善知識的指導,認識佛法,了解真理,如法修持;就好像沒有舵手的船只,將會迷失方針,無法朝向佛果菩提邁進。

  學佛的人,如果不修忍辱柔和行,虛心接受善友的忠告,耐勞忍苦,依教奉行;則在生死苦海中,將無法沖破煩惱的波浪,勇往向前,登陸涅槃彼岸。

  學佛的人,如果不依止寂靜處,調攝身心,持戒修定,開發智慧;則猶如缺乏基礎的建築物,將無法向上發展,達到最高層次,圓成佛道。

  因此,佛特別在“菩薩修行四法經”中,勸導當時己得善利的大比丘們,應該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勤求佛果菩提。同時,還特別聲明,末法時代,發心學佛的人,應當修學此經所說的四種法門。所以我們學佛,又想成佛,首先就要修學佛說的:“菩薩修行四法”,缺一不可。

  這次爲期叁天的佛學講座,我特別選講這部經,目的就是要將這四種法門,介紹給各位,作爲學佛的起步;因爲這部經文字雖然短少,但其內容,卻教導我們,學佛應有的目標,應有的態度,以及應有的忍耐與修持;若然我們能依教奉行,一定可以利己益人,遠離魔障,成就佛道。

  一、正釋經題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是本的總題,前八個字是別題,後之一字是通題。現在先解釋別題,可分叁段來說明。

  “佛說”二字,顯示此經,不是菩薩所說,亦不是聲聞、緣覺二乘聖人,或諸天、或化人所說,而是“佛說”。佛是教化主,“菩薩”是接受教化的人,“修行四法”是佛教導我們修行成佛的基本方法。

  佛是甚麼?佛是已經覺悟的聖人,梵語佛陀,華言覺者。佛在世時,有一天偶然離開精舍,步向森林,最後,在一棵大樹下靜坐。當時有一個婆羅門教的信徒路經此地,看見佛印在泥土上的足迹,出現千輻輪相,心想,這是人的足迹嗎?于是循著佛的足迹走去,看見一個相好莊嚴,慈威兼備的人,在樹下靜坐,于是上前問:“你是天神嗎?”佛很親切的回答:“我不是天神。”又問:“你是天龍八部嗎?”佛答:“都不是。”“那麼,你是人嗎?”“我也不是人。”“那你究竟是甚麼呢?”佛說:“天龍八部,人與非人,都是由煩惱業力所生,困居叁界的苦惱衆生,而我,是已經斷盡煩惱,解脫生死,超出叁界的覺者,我應該被稱爲“佛陀”。

  正因爲佛是已經斷盡煩惱,解脫二種生死,超出叁界的覺者,所以不同于凡夫的不覺,不同于外道的邪覺,不同于二乘的偏覺,也不同于菩薩未圓滿的正覺,而是叁覺圓,萬德備的大覺聖者。因此,佛字從人從弗,表示佛是從人修學而成的,但佛並不是普通的一般人。

  佛在未成佛之前,雖然也是和我們一樣,同是在六道生死輪回中受苦的衆生。後來因爲接受因善知識的教導,覺悟自己本具佛性,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本覺),于是開始發菩提心,“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始覺),如是不斷進修,直至斷盡無明煩惱,福慧具足,圓成佛道(究竟覺),因此佛字,又含有本覺、始覺、究竟覺的意義。古人將從人道開始覺悟、修行、直至成佛的過程,分爲六個階段,名之爲六即佛;並有人用偈頌說明六即佛的境界。六即佛是:

  (一)理即佛

  理是理性,又名佛性,衆生原本具足的佛性,與十方諸佛所證的法身理體,無二無別。如華嚴經說:“善哉!善哉!大地衆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楞嚴經亦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可知衆生之所以輪回六道,沈溺生死,主要原因,是迷真起妄,隨著妄想分別執著,起惑作業,以至迷失理性。古人頌言:“動靜理盡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正是形容衆生迷真逐妄,不知反妄歸真的境界。

  (二)名字即佛

  衆生本具佛性理體,雖迷而不失,若得善知識的開示教導,覺悟佛性本具,謂之名字即佛。例如:在楞嚴會上佛告阿難:“汝與衆生,寶覺真心,各各圓滿。”阿難因此發現自己的佛性,雖迷之亦不失,即用無限感恩的心情,贊佛希有,能令他“銷除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這就是從語言文字方面,得來有關于佛性本具的消息,古人頌言:“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意思是說:衆生曆劫沈淪,不知反妄歸真,而今因學佛聞法,始知佛性不生不滅,“但除妄念,即如如佛。”反而悔恨自己一向迷真逐妄,蹉跎歲月,枉受生死。

  (叁)觀行即佛

  既然已經得知佛性本具,就應該發菩提心,勤求佛道,謀求親證本來具足的真如自性。若想契證此真如自性,非從聞思修不可。由于多聞佛法,了解佛法,依理起行,精進不懈,念念反觀自性,不貪戀諸法幻有的現象,也不執著諸法的空性,自然止息妄念,可以契證中道妙理。古人頌言:“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四)相似即佛

  修學佛法的人,由于持戒修定,觀行力強,就會引生無漏智慧,破除見思煩惱的障礙,依稀見到若隱若現的真如自性。古人以:“四住雖脫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的偈頌,形容已斷見思煩惱的聖人,雖證我空真如之理,但法執依然存在,未得法空。猶如眼中有毛病的人,看見虛空之中,有狂花亂舞。在菩提覺道上,位在十信。

  (五)分證即佛

  在修行的路途上,十信位滿,進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覺,位位深入,破法執、斷塵沙,進侵無明。若能斷一分無明,即證一分法身。所謂:“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修行至此,己經轉凡成聖,親見常住真心,事理圓融,貫通無礙;但仍未斷盡最後一品無明,猶如隔紗觀月,朦隴不清,故古人偈頌說:“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眬。”

  (六)究竟即佛

  等覺菩薩,由于無功用道,斷盡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即修學圓滿,二利究竟,福慧具足,叁惑盡,叁智圓,叁德顯,深入妙覺果海,究竟成就佛果菩提。故頌曰:“從來真是妄,今日妄是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此頌說明覺悟成佛,不過是反妄歸真,恢複本來具足的真如自性而已,在真如自性之外,更無另一法可得,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正如佛在金剛經所說:“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學佛的人,由凡夫開始修學,直至究竟成佛,于其中間,經曆以上六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是背塵合覺,朝著菩提覺道邁進,因此,名之爲六即佛。現在經題中的“佛”字,是指六即佛中的究竟即佛。

  究竟即佛必證法身、報身、應身。佛的法身,名毗盧遮那,譯名遍一切處。在有情界言,即衆生本具的佛性;在無情界言,即諸法實相。古人言:“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就是依據佛的法身而言。佛的報身名盧舍那,譯名光明遍照。是由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煩惱盡,智光顯的自受用身;因曆劫修行的果報而得,名爲報身。佛的應身,名釋迦牟尼,譯名能仁寂默。意思是佛綜合慈悲與智慧于一身,佛以慈悲故,憫憐衆生,不住涅槃,而應身無量,廣度衆生;佛以智慧故,不住生死,雖應迹叁界,而能超越叁界,如是悲智雙運,永劫往返于生死與涅槃之間,說法利生。現在此經,是應身的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說的,因名“佛說”。

  佛說此經之目的,是欲令當時修行已得善利,證小乘極果的大比丘們,回小向大,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同時也希望末法時代,佛弟子們,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自利兼他,親證佛道,令佛種不斷,以遂自己入世教化衆生的本懷。

  “菩薩”,又名菩提薩埵,華語是:大道心衆生,又名覺有情。是一類發菩提心,追求佛果菩提的修行人。所以菩薩,並不是指佛教寺院中,所供奉泥塑、木刻、或紙畫的形像,而是指自己覺悟,又能教化衆生,令衆生覺悟的人。可以說…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