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八年四月于香港佛教菩提学会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于美国麻省千佛寺
一九九九年三月于中国湛江市福寿山玉佛寺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
一、正释经题
二、次释译题
三、解释经文—序分
四、解释经文—正宗分
五、解释经文—流通分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已得无量善利,当求无上佛大菩提。何以故?佛菩提者,世出世间无等等故。若未来世诸众生等,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修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当发大菩提心,宁失身命,不应退转。二者应当亲近善友,宁失身命,不应远离。三者应修忍辱柔和,宁失身命,不生嗔恚。四者当依寂静之处,宁失身命,不思愦闹。诸善男子,如是四法,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诸欲求胜果;当发菩提心。
策勤精进行;须依善知识。
忍辱佛所赞;称为有力人。
空闲圣所居;无畏犹狮子。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作是言:诸有智慧大慈悲者,能修如上四种之法,其人则能解脱生死,出离魔网,成等正觉,得大涅槃。尔时世尊,说此经巳,彼诸比丘,及诸菩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
此经见新文丰公司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卷七零八页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
释文珠
很多人问我,开始学佛,首先要修学那些法门?我都告诉他们,最初发心学佛,应该学习菩萨修行的四种方法。那就是:第一要发菩提心,其次要亲近善知识,笫三要修忍辱柔和行,第四要依止寂静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然后再进修六度、四摄等大乘法门。
因为学佛的人,如果不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志在成佛,就会失去修行的目标;等如没有目的地的航行,将会在佛法大海中飘流,无法靠近觉岸。
学佛的人,如果不亲近善友,接受善知识的指导,认识佛法,了解真理,如法修持;就好像没有舵手的船只,将会迷失方针,无法朝向佛果菩提迈进。
学佛的人,如果不修忍辱柔和行,虚心接受善友的忠告,耐劳忍苦,依教奉行;则在生死苦海中,将无法冲破烦恼的波浪,勇往向前,登陆涅槃彼岸。
学佛的人,如果不依止寂静处,调摄身心,持戒修定,开发智慧;则犹如缺乏基础的建筑物,将无法向上发展,达到最高层次,圆成佛道。
因此,佛特别在“菩萨修行四法经”中,劝导当时己得善利的大比丘们,应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勤求佛果菩提。同时,还特别声明,末法时代,发心学佛的人,应当修学此经所说的四种法门。所以我们学佛,又想成佛,首先就要修学佛说的:“菩萨修行四法”,缺一不可。
这次为期三天的佛学讲座,我特别选讲这部经,目的就是要将这四种法门,介绍给各位,作为学佛的起步;因为这部经文字虽然短少,但其内容,却教导我们,学佛应有的目标,应有的态度,以及应有的忍耐与修持;若然我们能依教奉行,一定可以利己益人,远离魔障,成就佛道。
一、正释经题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是本的总题,前八个字是别题,后之一字是通题。现在先解释别题,可分三段来说明。
“佛说”二字,显示此经,不是菩萨所说,亦不是声闻、缘觉二乘圣人,或诸天、或化人所说,而是“佛说”。佛是教化主,“菩萨”是接受教化的人,“修行四法”是佛教导我们修行成佛的基本方法。
佛是甚么?佛是已经觉悟的圣人,梵语佛陀,华言觉者。佛在世时,有一天偶然离开精舍,步向森林,最后,在一棵大树下静坐。当时有一个婆罗门教的信徒路经此地,看见佛印在泥土上的足迹,出现千辐轮相,心想,这是人的足迹吗?于是循著佛的足迹走去,看见一个相好庄严,慈威兼备的人,在树下静坐,于是上前问:“你是天神吗?”佛很亲切的回答:“我不是天神。”又问:“你是天龙八部吗?”佛答:“都不是。”“那么,你是人吗?”“我也不是人。”“那你究竟是甚么呢?”佛说:“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是由烦恼业力所生,困居三界的苦恼众生,而我,是已经断尽烦恼,解脱生死,超出三界的觉者,我应该被称为“佛陀”。
正因为佛是已经断尽烦恼,解脱二种生死,超出三界的觉者,所以不同于凡夫的不觉,不同于外道的邪觉,不同于二乘的偏觉,也不同于菩萨未圆满的正觉,而是三觉圆,万德备的大觉圣者。因此,佛字从人从弗,表示佛是从人修学而成的,但佛并不是普通的一般人。
佛在未成佛之前,虽然也是和我们一样,同是在六道生死轮回中受苦的众生。后来因为接受因善知识的教导,觉悟自己本具佛性,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本觉),于是开始发菩提心,“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始觉),如是不断进修,直至断尽无明烦恼,福慧具足,圆成佛道(究竟觉),因此佛字,又含有本觉、始觉、究竟觉的意义。古人将从人道开始觉悟、修行、直至成佛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名之为六即佛;并有人用偈颂说明六即佛的境界。六即佛是:
(一)理即佛
理是理性,又名佛性,众生原本具足的佛性,与十方诸佛所证的法身理体,无二无别。如华严经说:“善哉!善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楞严经亦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可知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沉溺生死,主要原因,是迷真起妄,随著妄想分别执著,起惑作业,以至迷失理性。古人颂言:“动静理尽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正是形容众生迷真逐妄,不知反妄归真的境界。
(二)名字即佛
众生本具佛性理体,虽迷而不失,若得善知识的开示教导,觉悟佛性本具,谓之名字即佛。例如:在楞严会上佛告阿难:“汝与众生,宝觉真心,各各圆满。”阿难因此发现自己的佛性,虽迷之亦不失,即用无限感恩的心情,赞佛希有,能令他“销除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就是从语言文字方面,得来有关于佛性本具的消息,古人颂言:“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意思是说:众生历劫沉沦,不知反妄归真,而今因学佛闻法,始知佛性不生不灭,“但除妄念,即如如佛。”反而悔恨自己一向迷真逐妄,蹉跎岁月,枉受生死。
(三)观行即佛
既然已经得知佛性本具,就应该发菩提心,勤求佛道,谋求亲证本来具足的真如自性。若想契证此真如自性,非从闻思修不可。由于多闻佛法,了解佛法,依理起行,精进不懈,念念反观自性,不贪恋诸法幻有的现象,也不执著诸法的空性,自然止息妄念,可以契证中道妙理。古人颂言:“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相似即佛
修学佛法的人,由于持戒修定,观行力强,就会引生无漏智慧,破除见思烦恼的障碍,依稀见到若隐若现的真如自性。古人以:“四住虽脱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的偈颂,形容已断见思烦恼的圣人,虽证我空真如之理,但法执依然存在,未得法空。犹如眼中有毛病的人,看见虚空之中,有狂花乱舞。在菩提觉道上,位在十信。
(五)分证即佛
在修行的路途上,十信位满,进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觉,位位深入,破法执、断尘沙,进侵无明。若能断一分无明,即证一分法身。所谓:“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证。”修行至此,己经转凡成圣,亲见常住真心,事理圆融,贯通无碍;但仍未断尽最后一品无明,犹如隔纱观月,朦陇不清,故古人偈颂说:“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眬。”
(六)究竟即佛
等觉菩萨,由于无功用道,断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即修学圆满,二利究竟,福慧具足,三惑尽,三智圆,三德显,深入妙觉果海,究竟成就佛果菩提。故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是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此颂说明觉悟成佛,不过是反妄归真,恢复本来具足的真如自性而已,在真如自性之外,更无另一法可得,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正如佛在金刚经所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学佛的人,由凡夫开始修学,直至究竟成佛,于其中间,经历以上六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背尘合觉,朝著菩提觉道迈进,因此,名之为六即佛。现在经题中的“佛”字,是指六即佛中的究竟即佛。
究竟即佛必证法身、报身、应身。佛的法身,名毗卢遮那,译名遍一切处。在有情界言,即众生本具的佛性;在无情界言,即诸法实相。古人言:“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就是依据佛的法身而言。佛的报身名卢舍那,译名光明遍照。是由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烦恼尽,智光显的自受用身;因历劫修行的果报而得,名为报身。佛的应身,名释迦牟尼,译名能仁寂默。意思是佛综合慈悲与智慧于一身,佛以慈悲故,悯怜众生,不住涅槃,而应身无量,广度众生;佛以智慧故,不住生死,虽应迹三界,而能超越三界,如是悲智双运,永劫往返于生死与涅槃之间,说法利生。现在此经,是应身的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们说的,因名“佛说”。
佛说此经之目的,是欲令当时修行已得善利,证小乘极果的大比丘们,回小向大,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同时也希望末法时代,佛弟子们,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利兼他,亲证佛道,令佛种不断,以遂自己入世教化众生的本怀。
“菩萨”,又名菩提萨埵,华语是:大道心众生,又名觉有情。是一类发菩提心,追求佛果菩提的修行人。所以菩萨,并不是指佛教寺院中,所供奉泥塑、木刻、或纸画的形像,而是指自己觉悟,又能教化众生,令众生觉悟的人。可以说…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