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就是实践佛教精神的救世者,也是续佛慧命的接班人,有凡位,贤位,圣位,因位与果位,各种不同的等级。
凡是归依三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学习大乘经典,广修大乘法门,愿意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大道心”众生——菩萨。但这只是在开始学习阶段的凡夫菩萨而已。一定要修学至十信位满,才算是外凡位菩萨。再由十信位最后阶段,开始实习,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始名内凡位菩萨,亦即是贤位菩萨。再从十回向最后心,加功策进,断无明,证法身,登初地,始可以转凡入圣,正式开始菩萨利生的事业,实践十度,由布施的利生行业,究竟到达彼岸,然后登二地;再由二地持戒功德,究竟圆满,到达彼岸,然后进升三地;…如是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等十度次第修,十地次第证,地地断无明,证法身,继续晋升,直至十地位满,进等觉,断最后一品无明,入妙觉,圆成佛道极果,皆名圣位菩萨。等觉是因位,妙觉属于果位。果位菩萨,亦即是从佛道中再来的菩萨;如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皆是果位菩萨。地前菩萨,是浅位菩萨,地上菩萨,才是深位菩萨。
今经题中所说的菩萨,是指最初发心的凡夫菩萨,以及实习中的浅位菩萨;因为深位菩萨,早已证得无生法忍,无需再劝其修学本经所说的四法。
“修行”,修是修学,修改,行是实行,是进取。我们学佛,不但要了解佛法,还要如法修行;在解行并进中,运用佛法来修正、改善自己不良的行为。例如:改恶行为善行,改邪行为正行,改自私自利的行为,变为大公无私的行为;一方面努力修改自己的坏习惯,一方面积极修学大乘法门,本著慈悲济世的精神,去利己利人,谓之修行。
“四法”,是指佛劝导弟子们,要学习的四种修行方法。因为我们学佛,欲想成佛,非发菩提心,勤求佛道不可。然若想保持菩提心不失,当亲近善友,接受善知识的教导与劝勉。若想精进修行,成就道业,当修忍辱柔和行,不应轻易远离善友。特别是初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信心未坚,善根末深,更要一方面亲近善知识,以助长道心;一方面修忍辱柔和行,不致因逆境当前,退失道心,或因善知识的忠言逆耳,或因日久生厌而远离。同时还要严持佛戒,止心禅定,令自己身心寂静,身心清净;然后运用清净寂静的身心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菩萨修行的四法,该是由凡夫通往佛果菩提的管道。
“佛说”,是果上施化的圣者;“菩萨”,是因中修行的人;“修行四法”,是学佛、成佛的基本方法。佛是人,四法是法,故本经的别题,是从人与法立名。
“经”之一字是通题,梵语修多罗,译名契经。凡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无不上契诸佛所证的真理,下契众生的根机。以其契理故能导人心于正轨,传诵万世而不变;以其契机故可垂范天下,不因时代的转变而被淘汰;所以佛的言教或身教,皆名之为经。
又经字含有常轨与法则的意义,因为佛所说的经,不止是趣向菩提觉道的常轨,亦是开示人天正道的法则。此常轨,此法则,是经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不因人类思想的转变而被遗弃,不因科学的进步而被淘汰;反之,人类思想愈进步,科学愈发达,物质愈文明,愈须要佛教的真理与慈悲,来弥补人类精神的空虚。所以面对新世纪将要来临的我们,担心的不是因科学的进步,会给佛教带来被淘汰的危机,而是担心佛弟子们,今后是否能运用佛法来领导科学,走向至善,以取消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厄运。
我认为本经所说的四种修行方法,不仅是学佛人进趣佛道的指南针,亦是一般人建立理想,启发正智,走向和平,创造幸福的指路碑。如果一般人都能发菩提心,追求佛道的真理,终必建立理想的人生,不致迷失自己。一般人若肯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就可以抛弃邪恶,止于至善。一般人若能忍辱柔和,不嗔不暴,不思报复,自然可以止息战争,导致和平,又何必要发明征服对方的武器?一般人都能够持戒修定,开拓智慧,则明天的科学,必然朝向造福社会,利益群众方面发展,不致人类发明科学,科学反而毁灭人类。因此,佛说此:“菩萨修行四法”,不但是修行成佛的法宝,亦是适应任何时代的金石良言,因名之为: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
二、次释译题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是本经的译题。大唐是译经的时代,中国唐朝文化鼎盛,因被称为“大唐”。天竺,指印度天竺国,是译经者的出生地。三藏,是译者的德号,即是说:本经的译者,非普通的僧人,而是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地婆诃罗,是译者的姓名,华言日照,原是印度天竺国人,在中国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来中国,在弘福寺参加翻译华严经后,再翻译其他经典。本经,是他翻译多种佛经中,文字最短少的一部。
三、解释经文
(一)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是经首通序,亦名证信序。是叙述佛说此经时,具足信、闻、时、主、处、众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此经确实是佛说的。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意思是说:此菩萨修行的四法,是佛金口亲宣,是我阿难亲从佛处得闻。阿难称我,若论本门,该是法身真我;若约迹门,该是无我;今随顺世间,故假言我。阿难常随佛左右,且多闻第一,凡佛所说法,入耳达心,忆持不忘。今言此菩萨修行的四法,是我阿亲从佛闻,并非辗转传闻,以显此四法的真实可信,佛弟子们诚应依教奉行。凡佛经开始,皆有“如是我闻”四字,其原因有四:
一断众疑:佛灭度后,阿难被推选负责结集经藏。初升法座,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阿难己经成佛,二疑释尊再来,三疑他方佛至。及阿难唱言:“如是我闻”,三疑顿息。
二秉佛嘱:佛将入灭时,阿难提出四问:一佛在世时,众人皆以佛为师;佛离人间,弟子们当以谁为师?二佛在世时,弟子皆依佛住;佛灭度后,当依何而住?三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威德调服;佛灭度后,如何处之?四佛灭度后,结集佛经,经首当置何词?佛答:一以戒为师,二依四念处住,三恶性比丘,默然摈之,四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阿难因秉佛嘱,于一切经首,皆安“如是我闻”四字。
三息争端:阿难本门虽深远莫测,但迹门示同凡夫,从佛出家修行,只证初果,虽于结集经前,被迦叶尊者激励,专心禅定,得证圣果,但德业不及诸大阿罗汉,何况上位菩萨?若不言:“如是我闻”,必招异议,而起争端;今言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从佛闻,众人皆知,阿难多闻第一,历耳不忘,故息争端。
“一时”是指机教相投,师资会合,佛说此“修行四法”之时。因为佛说法,时在天上,时在人间;即使同在人间,时间也不一致,例如:中国的时间,不同于美国的时间;而美国西部的时间,又不同于美国东部或南部。由于世间历法不统一,所以佛经不能指明某年某月某日,只言“一时”,以显时成就。
“佛在”,佛是说法主成就。十方三世,无不有佛;今此佛字,独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是住的意思。一切众生,无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人住,十恶是三恶道众生住,三三昧是出世圣人住,首楞严王大定,以及金刚三昧等,是诸佛菩萨住。亦可以说:诸佛菩萨,原无所住,但为广度众生,示现人间,应机说法,故言“佛在”。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说法之处成就。舍卫国,译名丰德国,是当年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是波斯匿王的国土。祇树,指只陀太子供给的花果树木,给孤独园,是指给孤独长者须达多,不惜黄金布地而购买的花园。二人同心,共建精舍,供佛安僧,故又名祇园精舍。佛说此菩萨修行四法时,正是住在祇园精舍,故说:“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大比丘”是明其类,千二百五十人,是标其数。梵语比丘,因含三义不翻。一乞士:佛制出家人实行乞食,有五种利益。一能除骄慢心,二可作世间福田,三无经营之累,四不贪积蓄,五可以一心办道。因为出家人,外乞衣食以养色身,内乞佛法以活慧命,不同于一般为生活所迫而沦落为乞丐的人,所以名“乞士”。二破恶,贪嗔痴等烦恼,是生死因,当招致恶果。出家人能勤修戒定慧,破除贪嗔痴等恶因;恶因既灭,则恶果不生,当得解脱,名为破恶。三怖魔:魔王贪恋尘劳,喜欢子孙众多。凡从佛出家的人,受具足戒时,地神赞善,魔王闻之,恐其成道,魔众减少,心生怖畏,因名怖魔。
“众”,梵语僧伽,译名和合众。出家的佛弟子,无论男女老少,皆共修佛法,共证寂灭理,是理和。出家人若能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谓之事和。凡能在事理和乐的团体生活中,精进办道的出家人,无论男女,皆可称之为僧。今言大比丘僧,是指佛的常随众。在比丘之前,加一大字,是显此等比丘,非一般凡僧,亦非小乘圣僧,而是德高望重,人天景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的菩萨僧,都能游戏神通,助佛教化,故名:“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随众。佛初成道,先到鹿野苑度父族兄弟马胜,小贤,摩诃男,及毋族兄弟十力迦叶与憍陈如等五人,是佛教最初的僧宝。其次度耶舍长者的儿子及其眷属共五十人,再去木瓜林度优楼频螺迦叶师徒共五百人,以及度在象头山的伽耶迦叶,在希运河的那提迦叶兄弟及其徒众共五百人。接著度舍利弗,目建连等师徒共二百人,总计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言整,故言:“千二百五十人”。
“俱”字,意思是在一起。以上众人,皆先修外道苦行,勤劳无功,后遇佛出家,如法修行,即证圣果,感佛恩德,誓不离佛,常随佛左右,助佛教化;凡佛所到之处,无不随从,凡佛说法,例必列席恭听,…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