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P2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就是實踐佛教精神的救世者,也是續佛慧命的接班人,有凡位,賢位,聖位,因位與果位,各種不同的等級。

  凡是歸依叁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學習大乘經典,廣修大乘法門,願意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人,都可以被稱爲“大道心”衆生——菩薩。但這只是在開始學習階段的凡夫菩薩而已。一定要修學至十信位滿,才算是外凡位菩薩。再由十信位最後階段,開始實習,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心,始名內凡位菩薩,亦即是賢位菩薩。再從十回向最後心,加功策進,斷無明,證法身,登初地,始可以轉凡入聖,正式開始菩薩利生的事業,實踐十度,由布施的利生行業,究竟到達彼岸,然後登二地;再由二地持戒功德,究竟圓滿,到達彼岸,然後進升叁地;…如是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願、力、智等十度次第修,十地次第證,地地斷無明,證法身,繼續晉升,直至十地位滿,進等覺,斷最後一品無明,入妙覺,圓成佛道極果,皆名聖位菩薩。等覺是因位,妙覺屬于果位。果位菩薩,亦即是從佛道中再來的菩薩;如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等,皆是果位菩薩。地前菩薩,是淺位菩薩,地上菩薩,才是深位菩薩。

  今經題中所說的菩薩,是指最初發心的凡夫菩薩,以及實習中的淺位菩薩;因爲深位菩薩,早已證得無生法忍,無需再勸其修學本經所說的四法。

  “修行”,修是修學,修改,行是實行,是進取。我們學佛,不但要了解佛法,還要如法修行;在解行並進中,運用佛法來修正、改善自己不良的行爲。例如:改惡行爲善行,改邪行爲正行,改自私自利的行爲,變爲大公無私的行爲;一方面努力修改自己的壞習慣,一方面積極修學大乘法門,本著慈悲濟世的精神,去利己利人,謂之修行。

  “四法”,是指佛勸導弟子們,要學習的四種修行方法。因爲我們學佛,欲想成佛,非發菩提心,勤求佛道不可。然若想保持菩提心不失,當親近善友,接受善知識的教導與勸勉。若想精進修行,成就道業,當修忍辱柔和行,不應輕易遠離善友。特別是初發菩提心的凡夫菩薩,信心未堅,善根末深,更要一方面親近善知識,以助長道心;一方面修忍辱柔和行,不致因逆境當前,退失道心,或因善知識的忠言逆耳,或因日久生厭而遠離。同時還要嚴持佛戒,止心禅定,令自己身心寂靜,身心清淨;然後運用清淨寂靜的身心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以菩薩修行的四法,該是由凡夫通往佛果菩提的管道。

  “佛說”,是果上施化的聖者;“菩薩”,是因中修行的人;“修行四法”,是學佛、成佛的基本方法。佛是人,四法是法,故本經的別題,是從人與法立名。

  “經”之一字是通題,梵語修多羅,譯名契經。凡佛所說的叁藏十二部教,無不上契諸佛所證的真理,下契衆生的根機。以其契理故能導人心于正軌,傳誦萬世而不變;以其契機故可垂範天下,不因時代的轉變而被淘汰;所以佛的言教或身教,皆名之爲經。

  又經字含有常軌與法則的意義,因爲佛所說的經,不止是趣向菩提覺道的常軌,亦是開示人天正道的法則。此常軌,此法則,是經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的。不因人類思想的轉變而被遺棄,不因科學的進步而被淘汰;反之,人類思想愈進步,科學愈發達,物質愈文明,愈須要佛教的真理與慈悲,來彌補人類精神的空虛。所以面對新世紀將要來臨的我們,擔心的不是因科學的進步,會給佛教帶來被淘汰的危機,而是擔心佛弟子們,今後是否能運用佛法來領導科學,走向至善,以取消科學給人類帶來的厄運。

  我認爲本經所說的四種修行方法,不僅是學佛人進趣佛道的指南針,亦是一般人建立理想,啓發正智,走向和平,創造幸福的指路碑。如果一般人都能發菩提心,追求佛道的真理,終必建立理想的人生,不致迷失自己。一般人若肯遠離惡友,親近善知識,就可以抛棄邪惡,止于至善。一般人若能忍辱柔和,不嗔不暴,不思報複,自然可以止息戰爭,導致和平,又何必要發明征服對方的武器?一般人都能夠持戒修定,開拓智慧,則明天的科學,必然朝向造福社會,利益群衆方面發展,不致人類發明科學,科學反而毀滅人類。因此,佛說此:“菩薩修行四法”,不但是修行成佛的法寶,亦是適應任何時代的金石良言,因名之爲: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二、次釋譯題

  “大唐天竺叁藏地婆诃羅譯”,是本經的譯題。大唐是譯經的時代,中國唐朝文化鼎盛,因被稱爲“大唐”。天竺,指印度天竺國,是譯經者的出生地。叁藏,是譯者的德號,即是說:本經的譯者,非普通的僧人,而是精通經、律、論叁藏的法師。地婆诃羅,是譯者的姓名,華言日照,原是印度天竺國人,在中國唐朝武則天執政時來中國,在弘福寺參加翻譯華嚴經後,再翻譯其他經典。本經,是他翻譯多種佛經中,文字最短少的一部。

  叁、解釋經文

  (一)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是經首通序,亦名證信序。是敘述佛說此經時,具足信、聞、時、主、處、衆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此經確實是佛說的。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意思是說:此菩薩修行的四法,是佛金口親宣,是我阿難親從佛處得聞。阿難稱我,若論本門,該是法身真我;若約迹門,該是無我;今隨順世間,故假言我。阿難常隨佛左右,且多聞第一,凡佛所說法,入耳達心,憶持不忘。今言此菩薩修行的四法,是我阿親從佛聞,並非輾轉傳聞,以顯此四法的真實可信,佛弟子們誠應依教奉行。凡佛經開始,皆有“如是我聞”四字,其原因有四:

  一斷衆疑:佛滅度後,阿難被推選負責結集經藏。初升法座,相好如佛,衆起叁疑:一疑阿難己經成佛,二疑釋尊再來,叁疑他方佛至。及阿難唱言:“如是我聞”,叁疑頓息。

  二秉佛囑:佛將入滅時,阿難提出四問:一佛在世時,衆人皆以佛爲師;佛離人間,弟子們當以誰爲師?二佛在世時,弟子皆依佛住;佛滅度後,當依何而住?叁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威德調服;佛滅度後,如何處之?四佛滅度後,結集佛經,經首當置何詞?佛答:一以戒爲師,二依四念處住,叁惡性比丘,默然擯之,四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阿難因秉佛囑,于一切經首,皆安“如是我聞”四字。

  叁息爭端:阿難本門雖深遠莫測,但迹門示同凡夫,從佛出家修行,只證初果,雖于結集經前,被迦葉尊者激勵,專心禅定,得證聖果,但德業不及諸大阿羅漢,何況上位菩薩?若不言:“如是我聞”,必招異議,而起爭端;今言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聞,衆人皆知,阿難多聞第一,曆耳不忘,故息爭端。

  “一時”是指機教相投,師資會合,佛說此“修行四法”之時。因爲佛說法,時在天上,時在人間;即使同在人間,時間也不一致,例如:中國的時間,不同于美國的時間;而美國西部的時間,又不同于美國東部或南部。由于世間曆法不統一,所以佛經不能指明某年某月某日,只言“一時”,以顯時成就。

  “佛在”,佛是說法主成就。十方叁世,無不有佛;今此佛字,獨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是住的意思。一切衆生,無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人住,十惡是叁惡道衆生住,叁叁昧是出世聖人住,首楞嚴王大定,以及金剛叁昧等,是諸佛菩薩住。亦可以說:諸佛菩薩,原無所住,但爲廣度衆生,示現人間,應機說法,故言“佛在”。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說法之處成就。舍衛國,譯名豐德國,是當年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是波斯匿王的國土。祇樹,指只陀太子供給的花果樹木,給孤獨園,是指給孤獨長者須達多,不惜黃金布地而購買的花園。二人同心,共建精舍,供佛安僧,故又名祇園精舍。佛說此菩薩修行四法時,正是住在祇園精舍,故說:“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是衆成就。“大比丘”是明其類,千二百五十人,是標其數。梵語比丘,因含叁義不翻。一乞士:佛製出家人實行乞食,有五種利益。一能除驕慢心,二可作世間福田,叁無經營之累,四不貪積蓄,五可以一心辦道。因爲出家人,外乞衣食以養色身,內乞佛法以活慧命,不同于一般爲生活所迫而淪落爲乞丐的人,所以名“乞士”。二破惡,貪嗔癡等煩惱,是生死因,當招致惡果。出家人能勤修戒定慧,破除貪嗔癡等惡因;惡因既滅,則惡果不生,當得解脫,名爲破惡。叁怖魔:魔王貪戀塵勞,喜歡子孫衆多。凡從佛出家的人,受具足戒時,地神贊善,魔王聞之,恐其成道,魔衆減少,心生怖畏,因名怖魔。

  “衆”,梵語僧伽,譯名和合衆。出家的佛弟子,無論男女老少,皆共修佛法,共證寂滅理,是理和。出家人若能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謂之事和。凡能在事理和樂的團體生活中,精進辦道的出家人,無論男女,皆可稱之爲僧。今言大比丘僧,是指佛的常隨衆。在比丘之前,加一大字,是顯此等比丘,非一般凡僧,亦非小乘聖僧,而是德高望重,人天景仰,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的菩薩僧,都能遊戲神通,助佛教化,故名:“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隨衆。佛初成道,先到鹿野苑度父族兄弟馬勝,小賢,摩诃男,及毋族兄弟十力迦葉與憍陳如等五人,是佛教最初的僧寶。其次度耶舍長者的兒子及其眷屬共五十人,再去木瓜林度優樓頻螺迦葉師徒共五百人,以及度在象頭山的伽耶迦葉,在希運河的那提迦葉兄弟及其徒衆共五百人。接著度舍利弗,目建連等師徒共二百人,總計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言整,故言:“千二百五十人”。

  “俱”字,意思是在一起。以上衆人,皆先修外道苦行,勤勞無功,後遇佛出家,如法修行,即證聖果,感佛恩德,誓不離佛,常隨佛左右,助佛教化;凡佛所到之處,無不隨從,凡佛說法,例必列席恭聽,…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