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P3

  ..續本文上一頁故佛經每舉此千二百五十人代表聽衆,顯示衆成就。以上六種成就,足可證明此經是佛親說,是阿難親從佛聞,我等應當信受奉行。

  (二)正宗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已得無量善利,當求無上佛果菩提。何以故?佛大菩提者,世出世間,無等等故。

  此正是佛說本經的宗旨。“爾時”,是當佛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共聚一堂之時,亦是諸大比丘衆,應該回小向大勤求佛道機緣成熟之時。“汝等”,指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衆,以及當時在座,已證小乘極果的阿羅漢們。此等聖衆,從佛出家,如法修行,斷見思煩惱,解脫分段生死,已得出世聖果的利益;且常隨佛學,常聞佛法,開發智慧,積聚功德,故說:“已得無量善利”。但善利之最,莫過于佛果菩提,所以佛勸導諸比丘:“當求無上佛大菩提”。

  菩提,舊譯名道,新譯名覺,合言覺道。此覺道揀非凡夫之不覺,非外道之邪覺,而是諸佛所證叁覺圓明,萬德具足的無上正等正覺,故言:“無上”。大菩提有叁:一法身菩提,二報身菩提,叁應身菩提。法身菩提,即衆生本具的如來藏性,此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水之在地,如電之在空,萬物共品,諸佛共證。報身菩提,是菩薩修因,十地位滿,由等覺進入妙覺果位所證得的靈明覺照,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應身菩提,是佛隨順衆生應現的色身,有機則應,機盡還滅。如釋迦牟尼佛,降生淨飯王宮,出家、修行、降魔、成道,坐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等正覺,名應身菩提。只是法身菩提不名大,必須具足叁身菩提方名大。諸佛因中修行,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進入伏心菩提,得明心菩提,成就出到菩提,而證無上菩提,智圓理極,是名“無上佛大菩提”。

  因何緣故,佛勸比丘們當發心勤求“無上佛大菩提”呢?佛說:因爲“佛菩提者,世出世間無等等故。”世出世間,衆善利益,皆不可能與佛所得的大菩提相等,因言“無等”;但佛所證的大菩提,量等虛空,體遍法界,四聖六凡,有情無情,無不以此“無等”之法爲性,所謂:“生佛體同,聖凡無二”,雖無等而同等,故言:“無等等”。

  佛大菩提,若非善利之最,無上無等,希有殊勝,何需“當求”?若非無等而等,生佛體同,又何必妄想追求?現在正因爲無上大菩提,雖然希有無等,卻是衆生本具的平等理性,如金剛經所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若不發心勤求,何止辜負佛恩,亦辜負自己。因此,佛勸巳得無量善利的大比丘衆,“當求無上佛大菩提”。

  若未來世,諸衆生等,發意願求佛菩提者,當修四法。

  佛無上大菩提,既是生佛平等,聖凡無二,然則何獨己得無量善利的大比丘們,應當回小向大,發心勤求?即使是末法時代,迷途衆生,亦應該發心勤求。不過末法時代,去佛遙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加以末法衆生業障深重,貪嗔熾盛,非親近善友,修忍辱行,以及依止寂靜處,持戒修定,以清淨的身心,勤求佛道不可。所以佛說:若果未來末法時代,芸芸衆生中,假如有發心願意追求佛果菩提的人,應當先修學四種最基本的方法。

  何等爲四?一者當發大菩提心,甯失身命,不應退轉。

  初句是征問,一者以下,是佛說明菩薩發心願求佛道,必須修學的四法,還要有甯死不退的決心。

  “大菩提”是佛所證極果,我們欲想證同于佛,首先應當發起追求佛大菩提的心願。于其中間,無論遭遇任何困難,都不可退失初心。我們爲甚麼要發願追求佛果大菩提呢?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曾舉出十種因緣,作爲我們應該發菩提心的理由,現分列如下:

  一念佛重恩故:父母有養育之恩,朋友有提攜之恩,衆生有互助之恩,但都不及佛平等拔苦與樂之恩。因爲衆恩惠我于一時,佛恩卻惠我于永劫;衆恩只助我生活所需,解除目前困境,佛恩卻能令我斷除煩惱,解脫生死。是以佛恩深如巨海,高如須彌,若然不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將無以報答佛恩。古人言:“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佛恩。”我們爲報佛深恩,應當發菩提心。

  二念父母恩故:我們修行辦道,欲想成就道業,必須憑借四大色身,所謂:“借假修真”。然此色身,父母所生,欲報親恩,非發菩提心,廣度衆生,令多生多世父母,同出叁界,共了生死,離苦得樂不可。蓮池大師言:“人而無孝,不足以爲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爲孝。”又言:“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們欲想完成孝道,報答父母深恩,應當發菩提心。

  叁念師長恩故:父母生我色身,師長生我慧命。世間師長教我知識,令我充實謀生技能,固然有恩于我;然佛門師長,教我佛法,令我心生慧解,知邪正,明因果,止惡修善,終得斷惑證真,離苦得樂,此恩此德,非發菩提心,弘法利生,無以圖報。所以爲報師長恩,應該發菩提心。

  四念施主恩故:出家人既不耕種,也不營商,生活所需,全靠施主供給,始可安心辦道;若不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利益衆生,則信施難銷。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食而不修行,披毛戴角還。”是以念報施主恩,當發菩提心。

  五念衆生恩故:衆生恩有兩重關系:一是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輪回中受生,皆有父母,因此,一切衆生可能是我們宿生父母,皆有恩于我。其次是人不可能離群獨居,必須彼此互相依賴,互相供給,始可生存。雖然士農工商,各司其職,似不相關,其實,是彼此互惠互助,互相有恩。若不發菩提心,利益群衆,將無以報答衆生恩。

  六念生死苦故:古人言;“人生最苦是甚麼?無非生別與死離。”生別死離,固然是人生的苦惱,但衆生自從無量劫來,由業力所牽,輪回六道,上升下沈,此死彼生,彼死此生,生生死死,永劫升沈不已,求出無由,更是苦不堪言。今生既然幸得人身,又得聞佛法,得知佛性本具,無上菩提,人人有份,自當發菩提心,勤求佛道,願與衆生,共證菩提,離苦得樂。

  七尊重己靈故:己靈,即衆生本具的靈性,亦即佛性。此性與諸佛所證的法身理體,無二無別。昔因無知,迷此真性,用諸妄想,顛倒行事,作種種惡業,由業感果,流轉六道,生死相續,致使靈性隱,煩惱現。今生既然僥幸,得聞佛法,知佛性平等,雖迷而不失,自當尊重自己本來具足的靈性,發菩提心,勤求佛道,積聚功德,使靈性出纏,佛性擡頭,恢複佛性的尊嚴;切莫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是以非發菩提心不可。

  八爲忏悔業障故:忏是忏其前愆,悔是悔思己過,業是身口意叁業,障是障礙。衆生的身口意叁業,往往被內心的煩惱操縱,是煩惱障;作種種惡業,是業障;隨業受報,是報障。此叁障能障礙人得生善處,障礙人止惡行善,障礙人出離生死,障礙人進修佛道;我們欲想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非忏悔此叁障不可,但其中以業障最強,故言忏悔業障。發菩提心,願求佛大菩提的人,自然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心心念念,志在利己利人,自然不再造諸惡業,當然可以消除業障。是爲忏悔業障的因緣,當發菩提心。

  九爲求生淨土故: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汙染惡濁,雖然忏悔,可消除內障,但外在環境逼迫,惡友牽連,難免被境所轉,退失道心。所以最好是求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見佛聞法,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進修佛道,實習利己利人的法門,直至證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然後再來娑婆,廣度衆生,滿菩提願。是爲求生淨土因緣,當發菩提心。

  十爲正法久住故:正法,指釋尊所說的教、理、行、果。佛所說的教理行果,若能久住世間,令善根衆生因聞而信,因信得解,因解起行,因行而證,如是轉展傳受,不僅可以改善個人身心,還可以改善社會,建立人間淨土,促進世界和平。因此,我們應該發菩提心,弘揚佛的正法,令正法常住世間,利益衆生。

  省庵大師認爲有以上十種因緣,我們應該發菩提心。此外,發菩提心的因緣,每因人而異,有人因逆境的沖擊而省悟,有人因順境的啓示而發心,亦有人由善知識的誘導,或由宿世善根成熟而發心……,無論是善緣或惡緣,是順境或逆境,皆有可能激勵我們發菩提心,故法華經言:“佛種從緣起”。

  以種種因緣,令人發心學佛,勤求佛果無上大菩提,即可發現“正因佛性”;進而上求佛道,廣修般若,斷煩惱,了生死,即發明“了因佛性”;下化衆生,廣積福德,自可發起“緣因佛性”。由正因理心性,得真性菩提,顯佛法身;由了因慧心性,得實智菩提,成佛報身;由緣因善心性,得方便菩提,現佛應身。如是由發現叁因佛性,得佛果叁菩提,成就佛的叁身,即是佛果無上大菩提。所以發菩提心,是學佛成佛的第一個條件。

  我們若能在個人方面,覺知五蘊色身,無常苦空,煩惱逼迫,業力牽連,生死熾盛,因生厭離之心,願意追求佛果菩提,即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在衆生方面,若能因觀衆生苦,發慈悲心,令一切衆生,皆可離苦得樂,共成佛道,即是“衆生無邊誓願度”;在修行方面,若能勤修六度四攝等大乘法門,作爲成佛的真因,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在證果方面,若能深信因果,如影隨形,作如是因,必招如是果,所以欲想離苦,當斷惡因,欲證佛果,當發菩提心,以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的積極行爲,追求佛道,即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衆生無邊誓願度”是下化衆生利他度他的功德;“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自利自度的行爲;“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上求佛道,自利兼他;“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上求下化,二利究竟。如是由發四弘誓願的菩提心,作爲成佛的真因,結果,得證佛果無上菩提。可知“發菩提心”,不止是理性的追求,智慧的行動;亦是成佛的根本,是自度度人的主要力量。如果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夠發菩提心,追求佛所證的真理,一定可以促進人性的覺悟,自他兼利,甚至可以改善社會,使五濁惡界,變成安樂祥和的世界,令苦惱的人生,變成幸福快樂的人生…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