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其次是说完七日念佛一心不乱,命终即得往生之后,再劝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而今释尊又于六方诸佛称赞劝信之后,不但再三劝信,而且再三劝令发愿。已发愿已生,今发愿今生,当发愿当生;若然不发愿,则不能生。如信舟车,能运能载,可达目的,然若不愿乘之,又怎可以到达目的地呢?可知发愿往生,对于念佛法门,是何等的重要!
古往今来,凡念佛而又能发愿求生净土者,无一不往生。是以一人发愿,一人往生,多人发愿,多人往生,恒河沙数众生发愿,则恒河沙数众生,皆得往生。若能以此念佛法门,自行化他,则何止得往生,而且得上品上生。
昔日,越国夫人王氏,领导妾婢念佛,共修净土。后有一婢无疾而逝,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幸蒙夫人教诲,今得生净土”。夫人问:“西方其可至乎”?婢居:“可”。遂导夫人前行,见一大池,中有莲华,大小间错,荣悴不等,夫人问其故。婢说:世间念佛求生西方的人,才发一念,池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亦异。
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此是何人?”婢答:“杨杰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又问何人,婢答:马墟也。两人俱修净业,见其本传。夫人问:我当生何处?婢即导其前行数里,见一华台,金碧辉煌,光明灿然,即说:此是夫人生处,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梦醒,悲喜交至,某年遇生日,晨起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诸眷属方趣前为其拜寿,视之,则已立化矣。(录自圆瑛法师的弥陀要解讲义)
(五)赞佛功德希有令感恩
(1)释尊赞诸佛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释尊说此经时,固然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如经中说完栏楯行树,说完天乐雨华,说完化禽说法,风树法音,释尊皆称赞阿弥陀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今又说:“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皆是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但为甚么说:“称赞诸佛”呢?弥陀疏钞的解释是:“如华严颂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则弥陀即诸佛,诸佛即弥陀,故不曰:弥陀,而曰诸佛,盖该弥陀在诸佛中。下言诸佛,亦弥陀与诸佛同赞释迦也。”
又本经六方诸佛称赞劝信后,释尊又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知释尊不但称赞阿弥陀佛,亦同时称赞诸佛,故经言:“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2)诸佛赞释尊希有
1.五浊恶世得道难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诸佛等,是释尊指阿弥陀佛及六方诸佛。释尊的意思是:不独阿弥陀佛赞其不可思议功德,其他六方诸佛,亦称赞其不可思议功德。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译能仁,牟尼译寂默。能仁是大悲,寂默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然具足悲智,但末究竟;唯佛一人,悲智双运,智慧福德悉已究竟具足,圆满无缺,故号称: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佛能穷尽诸法实相理,事理无碍,故名: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佛能因相达性,性相不二,故名: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即俗即真,真俗圆融,故曰:能仁寂默。
弥陀疏钞言:“能仁寂默,自有二义:一者对待说,则能者,善权方便,曲就机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万类,是大悲利物也。寂则澄然不动,顿息万缘,默则漠尔忘言,永离戏论,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圆融说:以悲即智故,终日度生,无生可度,动一静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众生,静一动也。故知遍举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摄无不尽。”
娑婆国土,是释尊所教化的国土,亦即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梵语娑婆,译名堪忍。即是说:娑婆国土的众生,堪能忍受三毒烦恼之苦,而轮回生死,不知厌离。
五浊恶世,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劫浊:梵语劫波,译名时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时本无浊,因有其余四浊,聚会一时,使之成浊。当减劫人寿减至二万岁时,众生就有见浊,烦恼浊、命浊、众生浊,是时就名劫浊。直至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即名五浊恶世。释尊示迹娑婆,正是人寿一百岁时,因名五浊恶世。
见浊:是指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五利使。因为众生不知宇宙人生,缘起性空,四大无我,妄认四大五阴所组合的色身为自我,深爱执著,是身见。
众生不知凡有生命的动物,都是被善恶业力所牵,轮回六道,此死彼生;以为人死如灯灭,只有今生,没有来世;所以“为善不足恃,作恶无须惧。”或以为人死再做人,畜死再为畜,永不转变;对于断常二边,偏执一端,是边见。
众生固执己见,自是非他,或心外求道,末得谓得,末证谓证,误有漏因,作无漏解,是见取见。
众生不解真理,迷失正道,枉修种种无益苦行,如昔日印度流行的拜火、拜水等外道,非解脱之因,却心生执著,每持不当之戒,于持戒妄起偏见,是戒禁取见。
众生不明白因果,甚至拨无因果,以盲引盲,相牵入深坑,疑误众生,害己害人,是邪见。
以上五种见解,皆因众生愚昧无知,妄想执著,浑浊自性,故名见浊。
烦恼浊:指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五钝使能引生枝末无明,故又名根本烦恼。众生不了诸法缘起性空,如梦如幻,于顺境爱恋执著,是贪;于违逆境起诸恼怒,是嗔;不明中道理,是痴。于诸众生,心起傲慢,不敬不逊,是慢;于诸正理,心起疑惑,不能决断生信,是疑。众生由于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浑浊自性,是烦恼浊。
五利使属于见惑,五钝使属于思惑,能使众生造业受报,流转生死,故皆名使。贪、嗔、痴、慢、疑,较于身、边、戒、见、邪,稍为重滞,因此,名五钝使。
众生浊:是因见思二惑,作业流转,招感五蕴色身,假名众生。阿含经言:“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揽众阴而生;三者处处受生,故云众生。”众生色心二法,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而又轮回六道,备受众苦,故名为浊。
命浊:众生的生命,若无色身,则八识之心,无所依托;若无八识心的执持,则色身必然腐朽,故众生是由色心二法,互相持续为身体,互相依赖为生命。此由色心二法组合的生命体,是念念新陈代谢,无常迅速,如泡中沫,风前灯,转瞬即逝,不可久住,故名命浊。
娑婆世界的众生,处身于劫浊中,必为时速所囿,为众苦所逼;处身于见浊中,必为邪智所缠,邪识所惑;处身于烦恼浊中,必为贪欲所陷,恶业所牵;处于众生浊中,必然安于臭秽,甘于堕落;处身于命浊中,必为无常所吞,为苦、空所噬。释尊降生于五浊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止甚难,简直希有,故为诸佛,所共称赞。
2.演说难信之法难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尊于五浊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是难事,今再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净土法门,难信之法,更是难事中的难事。何以净土法门,是属于难信之法呢?弥陀疏钞说:“言难信者,略举有十:
今居秽土,习久心安,自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
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
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
纵信不远,又疑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
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德,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言五也。
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
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
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
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往彼,难信九也。
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
难信而言:“一切世间”,是说明不但恶道众生难信,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然释尊大雄、大力、大慈悲,难行而能行,不但于娑婆成道,而且于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劝令众生,一心念佛,冀于念佛声中,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智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是实在甚难希有之事,故为诸佛所共称赞。
藕益大师说:“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肋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读此,可知释尊利生功德,实在不可思议。
(3)总结难事令信受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一切世间,指娑婆世界,九法界众生。娑婆世界的众生,原本是刚强,难调难伏。今时值五浊恶世,众生慧浅障深,释尊降生于此时此地,成道说法,已是难事,今说此持名念佛,顿超圆证难信之法,更是难中之难。故释尊最后对舍利弗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我们应该知道,若非释尊慈悲心切,乘本愿力,来入娑婆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则一切世间,根本没有机会得闻此殊胜顿超的念佛法门?释尊既然佛道难成今已成,法门难说亦已说,令一切世间得闻此殊胜法门;闻者若不深信、发愿,继之持名,老实念佛,自行化他,以流通此净土法门,岂不是辜负我佛的慈悲愿力?故释尊于再三劝信,劝愿之后,总结言:“行此难事”“是为甚难”,无非意在警励一切世间,勿忘慈训,必须深信,切愿实行,以流通此至简至易,至直至捷,至圆至顿的念佛法门。使五浊恶世众生,可以离五浊,超三界,截生死,速往生,得不退,始不辜负释尊无问自说,行此难事的本怀。
三、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以下,是结集佛经的圣者,叙述佛说完此经后,法会大众的情况。当时,除了当机众的舍利弗,以及常随众的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外,还有其他九法界一切有情世间,若天若人,若凡若圣,与阿修罗、天龙八部等众,闻释尊说完此阿弥陀经时,无不皆大欢喜,深信佛语真实,诚意接受佛的劝导。由于内心的感激,故策动于行为,向佛作礼致谢,然后离去。
弥陀疏钞言:“欢喜者,庆所闻故;信受者,领所闻故;作礼者,重所闻故;去者,闻已则退而修持也,亦前三资粮及三慧也。”闻佛所说而能信,是信资粮,信而能受是愿资粮,受而去是行资粮。
又闻佛所说是闻慧,欢喜信受是思慧,作礼而去,继之以实践,是修慧。既有修因,当感圣果,故佛说无量寿经,最后详述时众得益,今此经不说,只是经文简略而已,非无得益。
佛在世时,在会大众,闻佛说完此经,皆能欢喜信受,现在各位,已经听本人讲解完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否也欢喜信受呢?我认为:不闻不知,不信、不愿、不行,虽然可愍,而情犹可谅。今既有机会听闻阅读,得知念佛法门,这么殊胜,若闻而不信,或信而不发愿,不实行一心念佛,何止辜负释尊慈悲,行此难事,说此难信之法,同时亦辜负自己。当知我们生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中,时刻都被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包围,既要忍受人事界与自然界的冲击,还要接受心理上与生理上的困扰,真是苦不堪言。今既得闻此妙法,正如沉病枕席,忽得神力;久困他乡,忽遇舟航,如果不信受奉行,发愿往生,何止是愚蠢之极,简直是自暴自弃,自负负人。所以古今圣贤,无不苦口婆心,劝导世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莲池大师说:“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贵贱贤愚,无有一人,不堪念佛。”印光大师亦说:“无常迅速,轮回路险,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所以,希望各位听众,能够接受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的劝导,应当深信,切愿,实行,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我们能够念至一心不乱,再进一步,念至理性一心不乱,那么,生前一定可以消灾障,增福寿;将来临命终时,必蒙佛与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引,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既安全,又迅速,无须申请护照,无须办理签证手续,更无须凭借任何交通工具,保证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