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五▪P7

  ..續本文上一頁 佛陀告訴阿難說:「那位鹿住優婆夷如何能知道世間衆生根基的優劣呢?阿難啊!如來則都能詳知世間衆生諸根的優劣。阿難啊!或有一犯戒的人,他對心解脫、慧解脫不能如實知道,然而他能把所起的犯戒滅除無余,息沒無余,欲盡無余。或另有一犯戒的人,他對于心解脫與慧解脫都能如實知道,而且他也能把所起的犯戒滅除無余、息沒無余、欲盡無余。計量這二種犯戒者的人說:『這人也有如此之法,那人也有如此之法,這樣就都應同生于一道之中,同一處受生,有相同的後世。』他如果這樣計量的話,就會得到長夜沒有利益之苦。

   阿難啊!那位犯戒的人,由于對心解脫與慧解脫不能如實知道,雖然他所生起的犯戒滅除無余、息沒無余、欲盡無余了。應知此人是退下,而不是勝進,我說那人是後退者。阿難啊!另有一犯戒之人,他對于心解脫與慧解脫都能如實知道,他對于所生起的犯戒也都能滅除無余、息沒無余、欲盡無余。應知這個人是勝進不退,我說此人就是向上勝進者。如果不是如來的話,這二人之間的差別,有誰能夠詳細知道呢?所以,阿難啊!不要去計量他人而執取于人,善于計量別人就會有弊病。人計量別人,會自招禍患。只有如來能詳知他人。

   如前文二位犯戒之人所敘述的經文那樣,二位持戒的人也是同樣的說法。他對于心解脫與慧解脫不能如實知道,而他所生起的持戒也滅除無余。或是掉舉(內心亢奮不安)的人,他對于心解脫與慧解脫不能如實知道,而他所生起的掉舉也都能滅除無余。或是那瞋恨的人,他對于心解脫與慧解脫不能如實知道,而他所生起的瞋恨也都能滅除無余。或是那苦于貪欲的人,他對于心解脫與慧解脫能如實知道,他所生起的苦貪也都能滅除無余。還有穢汙、清淨的經文,也是如上文所述一樣,乃至只有如來能知道每一人。

   阿難啊!那位鹿住優婆夷愚癡而少智慧,所以對于如來一向的說法會心生狐疑。怎樣呢?阿難啊!如來說法,難道會差別不一嗎?」

  阿難答佛陀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告訴阿難說:「答得好啊!答得妙!如來說法如有差別不一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事!阿難啊!如果富蘭那持戒,而梨師達多也同樣持戒的話,那麼對于所生之道,富蘭那是不能知道:梨師達多是往生那一道?如何受生?後世是如何?如果梨師達多所成就的智慧,富蘭那也成就如此智慧的話,那麼梨師達多也是不能知道:那位富蘭那將往生何道?如何受生?後世如何?阿難啊!那位富蘭那的持戒較殊勝,而梨師達多的智慧則較爲殊勝;所以他們都已命終後,我記說他們二人會同生于一道中,同一處受生,後世也同是會得斯陀含果,往生兜率天中,只要來此世間再受生一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他們二人之間的差別,若不是如來,誰能知道呢?所以,阿難啊!不要去計量任何人,計量任何人的話,自己會招致損減。只有如來才能知道每個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尊奉修行。

  第九八二經注釋:

  1、遠諸凡鄙: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遠離行者已離淫欲諸凡俗法」。

  2、掉動:即掉舉。指內心高舉,不得安定之煩惱。

  3、苦貪:極重貪、甚貪。

  4、「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乃至如來能知人人」:本段所舉六種情況之人,經文省略太多,較不明白其意旨,但據南傳經文可知本段是對六種情況之人的評判:一、持戒而滅其戒無余者,二、掉動而滅其掉動無余者,叁、瞋恨而滅其瞋恨無余者,四、苦貪而滅其苦貪無余者,五、穢汙而滅其穢汙無余者,六、清淨而滅其清淨無余者。此六種情況之人死後皆有二種不同:甲、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之人,身壞命終後,唯退失不能勝進。乙、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之人,身壞命終後,唯勝進而不會退失。

  5、兜率天: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

  

  九八叁、本經敘說鹿住優婆夷于修持果報生疑而問諸比丘,諸比丘複問佛,佛告以人各有所長,果報惟如來得知。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釋氏彌城留利邑結夏安居。而有一些其他比丘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結夏安居。當時,那些比丘在晨朝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依次走到鹿住優婆夷的家來。鹿住優婆夷遙見有比丘過來,便很快地鋪好床座,請比丘就座,其余就如前面阿難的經文所述一樣。

   那時,那些比丘告訴鹿住優婆夷說:「姐妹啊!你且停話!你那能知道衆生諸根的優劣。姐妹啊!只有如來才能詳知衆生諸根的優劣。」如此說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此時,那些比丘叁個月的結夏安居期已滿,他們做好衣服,就拿著缽盂,去到釋氏彌城留利邑。到後,收好衣缽,洗完腳,就前往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把與鹿住優婆夷所談論的事情向佛陀詳細的報告。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位鹿住優婆夷如何能夠知道世間衆生諸根的優劣呢?只有如來才能詳知世間衆生諸根的優劣。就如有一人不能遠離瞋恨、憍慢,又時常生起貪欲之法,不聽受正法,不修學多聞,對于法也不能調伏他的邪見,又不能時時生起解脫之心。比丘啊!如果另有一人,他雖不能遠離瞋恨、憍慢,也時常生起貪欲之法;然而他能聽聞正法,修學多聞,善于調伏他的邪見,又時時能生起解脫之心。如果有人思量這二人,認爲此人有如此之法,那人也有如此之法(指二人皆不離瞋、慢、起貪),所以這二人都會同生一道之中、同一處受生、有相同後世;如此思量的話,將會長夜得到不正確無利益之苦。比丘啊!那人如果不離瞋恨、憍慢,時時生起貪欲之法,也不聽聞正法,不修習多聞,不能調伏邪見,不能時時得到解脫之心的話,我說這個人是屬卑鄙下賤之類。比丘啊!如果那個人雖不能遠離瞋恨、憍慢,時時生起貪欲之法,然而他能聽聞正法,樂于多聞,調伏自己的邪見,時時能得到心靈解脫的話,我說這是第一勝妙之人。這二人之間的差別,若非如來,誰能去辨別知道呢?所以,比丘啊!不要去計量任何人,……乃至只有如來能知每一個人的優劣。

   比丘啊!其次,有一人不能遠離瞋恨、憍慢,時時生起口的惡行,余如前面所說一樣。比丘啊!又其次,有一人他樂于與賢善的人同住,也欣樂明智修習梵行的人,樂于與他同住,然而他並不樂于聽聞正法,乃至不能時時得到心靈的解脫,應知那個人雖住于賢善地,卻是不能向上轉進。所謂賢善地,就是指人、天的善趣。又其次,有一人其性樂于與賢善的人同住,欣樂修梵行者做爲伴侶,喜歡聽聞正法,學習多聞,善于調伏邪見,時時能得到心靈的解脫,應知那人在賢善地能轉向勝進之處,應知此人在正法之流中,是有大能力的。這二者之間的差別,若非如來,誰能辨別知道呢?所以,比丘啊!不要去計量每一人,計量他人的人,會自招禍患。只有如來才知道他人。比丘啊!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慧,……余如前經所廣說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八叁經注釋:

  1、「有賢善安樂同止……樂與同止」: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世間有一補特伽羅,離(惡),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歡共住。」

  

  九八四、本經敘說佛陀答給孤獨長者問,有學、無學乃世間之二種福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給孤獨長者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世間有幾種福田呢?」

   佛陀告訴長者說:「世間有二種福田。是那二種呢?就是仍在學地修習的聖者,以及修習圓滿不須再學的阿羅漢。」于是就唱誦詩偈道:

   「世間仍在學地修習的聖者以及不須再學的阿羅漢,是大會常延 請的對象,

   他們的心正直而真實,身、口之行也同樣如此。

   這就是所謂的良福田,布施供養他們可獲大果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給孤獨長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九八四經注釋:

  1、福田:出世聖者受人、天供養,可作人、天種植福德、功德之田,令供養者植福,故謂之福田。

  

  雜阿含經第叁十五卷終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