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P7

  ..续本文上一页 佛陀告诉阿难说:「那位鹿住优婆夷如何能知道世间众生根基的优劣呢?阿难啊!如来则都能详知世间众生诸根的优劣。阿难啊!或有一犯戒的人,他对心解脱、慧解脱不能如实知道,然而他能把所起的犯戒灭除无余,息没无余,欲尽无余。或另有一犯戒的人,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都能如实知道,而且他也能把所起的犯戒灭除无余、息没无余、欲尽无余。计量这二种犯戒者的人说:『这人也有如此之法,那人也有如此之法,这样就都应同生于一道之中,同一处受生,有相同的后世。』他如果这样计量的话,就会得到长夜没有利益之苦。

   阿难啊!那位犯戒的人,由于对心解脱与慧解脱不能如实知道,虽然他所生起的犯戒灭除无余、息没无余、欲尽无余了。应知此人是退下,而不是胜进,我说那人是后退者。阿难啊!另有一犯戒之人,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都能如实知道,他对于所生起的犯戒也都能灭除无余、息没无余、欲尽无余。应知这个人是胜进不退,我说此人就是向上胜进者。如果不是如来的话,这二人之间的差别,有谁能够详细知道呢?所以,阿难啊!不要去计量他人而执取于人,善于计量别人就会有弊病。人计量别人,会自招祸患。只有如来能详知他人。

   如前文二位犯戒之人所叙述的经文那样,二位持戒的人也是同样的说法。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不能如实知道,而他所生起的持戒也灭除无余。或是掉举(内心亢奋不安)的人,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不能如实知道,而他所生起的掉举也都能灭除无余。或是那瞋恨的人,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不能如实知道,而他所生起的瞋恨也都能灭除无余。或是那苦于贪欲的人,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能如实知道,他所生起的苦贪也都能灭除无余。还有秽污、清净的经文,也是如上文所述一样,乃至只有如来能知道每一人。

   阿难啊!那位鹿住优婆夷愚痴而少智慧,所以对于如来一向的说法会心生狐疑。怎样呢?阿难啊!如来说法,难道会差别不一吗?」

  阿难答佛陀说:「不会的,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答得好啊!答得妙!如来说法如有差别不一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事!阿难啊!如果富兰那持戒,而梨师达多也同样持戒的话,那么对于所生之道,富兰那是不能知道:梨师达多是往生那一道?如何受生?后世是如何?如果梨师达多所成就的智慧,富兰那也成就如此智慧的话,那么梨师达多也是不能知道:那位富兰那将往生何道?如何受生?后世如何?阿难啊!那位富兰那的持戒较殊胜,而梨师达多的智慧则较为殊胜;所以他们都已命终后,我记说他们二人会同生于一道中,同一处受生,后世也同是会得斯陀含果,往生兜率天中,只要来此世间再受生一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他们二人之间的差别,若不是如来,谁能知道呢?所以,阿难啊!不要去计量任何人,计量任何人的话,自己会招致损减。只有如来才能知道每个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尊奉修行。

  第九八二经注释:

  1、远诸凡鄙: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远离行者已离淫欲诸凡俗法」。

  2、掉动:即掉举。指内心高举,不得安定之烦恼。

  3、苦贪:极重贪、甚贪。

  4、「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乃至如来能知人人」:本段所举六种情况之人,经文省略太多,较不明白其意旨,但据南传经文可知本段是对六种情况之人的评判:一、持戒而灭其戒无余者,二、掉动而灭其掉动无余者,三、瞋恨而灭其瞋恨无余者,四、苦贪而灭其苦贪无余者,五、秽污而灭其秽污无余者,六、清净而灭其清净无余者。此六种情况之人死后皆有二种不同:甲、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慧解脱之人,身坏命终后,唯退失不能胜进。乙、能如实了知心解脱、慧解脱之人,身坏命终后,唯胜进而不会退失。

  5、兜率天: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

  

  九八三、本经叙说鹿住优婆夷于修持果报生疑而问诸比丘,诸比丘复问佛,佛告以人各有所长,果报惟如来得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释氏弥城留利邑结夏安居。而有一些其他比丘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结夏安居。当时,那些比丘在晨朝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依次走到鹿住优婆夷的家来。鹿住优婆夷遥见有比丘过来,便很快地铺好床座,请比丘就座,其余就如前面阿难的经文所述一样。

   那时,那些比丘告诉鹿住优婆夷说:「姐妹啊!你且停话!你那能知道众生诸根的优劣。姐妹啊!只有如来才能详知众生诸根的优劣。」如此说完,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此时,那些比丘三个月的结夏安居期已满,他们做好衣服,就拿着钵盂,去到释氏弥城留利邑。到后,收好衣钵,洗完脚,就前往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与鹿住优婆夷所谈论的事情向佛陀详细的报告。

  佛陀告诉比丘说:「那位鹿住优婆夷如何能够知道世间众生诸根的优劣呢?只有如来才能详知世间众生诸根的优劣。就如有一人不能远离瞋恨、憍慢,又时常生起贪欲之法,不听受正法,不修学多闻,对于法也不能调伏他的邪见,又不能时时生起解脱之心。比丘啊!如果另有一人,他虽不能远离瞋恨、憍慢,也时常生起贪欲之法;然而他能听闻正法,修学多闻,善于调伏他的邪见,又时时能生起解脱之心。如果有人思量这二人,认为此人有如此之法,那人也有如此之法(指二人皆不离瞋、慢、起贪),所以这二人都会同生一道之中、同一处受生、有相同后世;如此思量的话,将会长夜得到不正确无利益之苦。比丘啊!那人如果不离瞋恨、憍慢,时时生起贪欲之法,也不听闻正法,不修习多闻,不能调伏邪见,不能时时得到解脱之心的话,我说这个人是属卑鄙下贱之类。比丘啊!如果那个人虽不能远离瞋恨、憍慢,时时生起贪欲之法,然而他能听闻正法,乐于多闻,调伏自己的邪见,时时能得到心灵解脱的话,我说这是第一胜妙之人。这二人之间的差别,若非如来,谁能去辨别知道呢?所以,比丘啊!不要去计量任何人,……乃至只有如来能知每一个人的优劣。

   比丘啊!其次,有一人不能远离瞋恨、憍慢,时时生起口的恶行,余如前面所说一样。比丘啊!又其次,有一人他乐于与贤善的人同住,也欣乐明智修习梵行的人,乐于与他同住,然而他并不乐于听闻正法,乃至不能时时得到心灵的解脱,应知那个人虽住于贤善地,却是不能向上转进。所谓贤善地,就是指人、天的善趣。又其次,有一人其性乐于与贤善的人同住,欣乐修梵行者做为伴侣,喜欢听闻正法,学习多闻,善于调伏邪见,时时能得到心灵的解脱,应知那人在贤善地能转向胜进之处,应知此人在正法之流中,是有大能力的。这二者之间的差别,若非如来,谁能辨别知道呢?所以,比丘啊!不要去计量每一人,计量他人的人,会自招祸患。只有如来才知道他人。比丘啊!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慧,……余如前经所广说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八三经注释:

  1、「有贤善安乐同止……乐与同止」: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世间有一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

  

  九八四、本经叙说佛陀答给孤独长者问,有学、无学乃世间之二种福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给孤独长者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世间有几种福田呢?」

   佛陀告诉长者说:「世间有二种福田。是那二种呢?就是仍在学地修习的圣者,以及修习圆满不须再学的阿罗汉。」于是就唱诵诗偈道:

   「世间仍在学地修习的圣者以及不须再学的阿罗汉,是大会常延 请的对象,

   他们的心正直而真实,身、口之行也同样如此。

   这就是所谓的良福田,布施供养他们可获大果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给孤独长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九八四经注释:

  1、福田:出世圣者受人、天供养,可作人、天种植福德、功德之田,令供养者植福,故谓之福田。

  

  杂阿含经第三十五卷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