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四▪P7

  ..續本文上一頁這時,有一位外道這樣說:「長者啊!我見一切世間是恒常的,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

  又有人說:「長者啊!我見一切世間都是無常的,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

  又有人說:「長者啊!世間應是既有常也無常,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

  又有人說:「世間是既非有常也非無常,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

  又有人說:「世間有邊,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

  又有人說:「世間無邊,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

  又有人說:「世間是既有邊也無邊。」

  又有人說:「世間是既非有邊也非無邊。」

  又有人說:「生命就是身體。」

  又有人說:「生命異于身體,身體也異于生命。」

  又有人說:「如來死後還存在。」

  又有人說:「如來死後就不存在。」

  又有人說:「如來死後是既存在也不存在。」

  又有人說:「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

  衆外道告訴長者說:「我們每個人已說出了自己的見解,你也應該說出你的見解。」

  長者答說:「我的見解,就是一切都是真實的存在,是有爲的造作,是有所思量,爲緣起所生。如果是真實的存在,是有爲的造作,是有所思量,爲緣起所生的話,那就是無常的;無常的話就是苦。有這樣的認知後,對于一切的見解便都能無所執著了。像你們所持的見解:『世間是恒常的,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這種見解就是真實的存在,就是有爲的造作,是有所思量,爲緣起所生;如果這是真實的存在,是有爲的造作,是有所思量,爲緣起所生的話,這就是無常,無常的話就是苦。所以你們是習近于苦,只會得到苦,固持于苦,深入于苦。你們講說:『世間是恒常,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就會有這樣的過患。」

  執持「世間是無常、是既有常也無常、是既非常也非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世間是既有邊也無邊、世間是既非有邊也非無邊,生命就是身體,生命與身體各自相異,如來死後還存在、如來死後就不存在、如來死後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等見解的過患,也都如同前段所說的一樣。

  有一位外道問給孤獨長者說:「如你所說的,如果有所見,就是真實的存在,是有爲的造作,是有所思量,是緣起所生的話,那就是無常之法;如果無常,那就是苦。所以,長者您的所見應也是習近于苦,得到苦,住于苦,深入于苦的吧!」

  長者答說:「我剛才不是說過有所見的話,就是真實的存在,是有爲的造作,是有所思量,是緣起所生法,全都是無常,無常的話就是苦,知道苦後,我于所見便無所執著了嗎?」

  那些外道說:「是的,長者!」

  當時,給孤獨長者于外道精舍摧伏那些異論,建立了正論,在這些外道的學衆中像獅子作吼一樣演說正法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把剛才和衆外道互相談論的事情向佛陀詳細的陳述。

  佛陀聽後告訴給孤獨長者說:「真好啊!真妙!你應隨時摧伏那些愚癡的外道,建立正論。」

  佛陀說完這段話後,給孤獨長者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六○經注釋:

  1、「汝見沙門瞿昙雲何見?何所見」: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四經此處作「彼沙門瞿昙爲作何見?」。

  2、我亦不知雲何見世尊:本句乃長者回答前面外道所問「汝見沙門瞿昙雲何見」的問題,可知本句爲「我亦不知世尊雲何見」之倒裝句。

  3、汝言見衆僧:此見字,是觀點、見解之意。本句乃「汝言衆僧見」之倒裝,白話意思是「你說說衆僧的見解」。

  4、雲何見衆僧:本句是「衆僧雲何見」之倒裝。

  5、我亦不知雲何見僧:本句是「我亦不知僧雲何見」的倒裝。

  6、真實、有爲、思量、緣起: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處作「彼諸所生的、造作的、思量的、緣所生的(見解、思想、事物等等)」。

  

  九六一、本經敘說佛爲長爪外道出家說叁種見及叁種受,舍利弗尊者及長爪外道聞法後,皆得斷疑惑而心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長爪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瞿昙啊!我對于一切的見解都不接受。」

  佛陀問火種說:「你說對于一切的見解都不接受,那麼對自己這樣的見解也是不接受的嗎?」

  長爪外道答說:「我剛才說對于一切的見解都不接受,這樣的見解我也是一樣不接受。」

  佛陀告訴火種居士說:「你有如此的認知、如此的見識,那麼你所持的這種見解就會已斷、已舍、已離,其余的見解也不會再相續、不會興起、不會産生。火種啊!有很多人跟你的見解相同,有很多人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你也是和他們相似。火種啊!這些沙門、婆羅門能舍棄這樣的見解,而其余的見解又能不生起,像如此的沙門、婆羅門,在世間也只是很少數的人而已。

  火種啊!一般都是依于叁種見解。是那叁種呢?有一種是如此見解、如此說法:『我一切都接受。』其次,有一種是如此見解、如此說法:『我一切都不接受。』其次,有一種是如此見解、如此說法:『我有一部份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火種啊!如果說一切都接受的話,這種見解是與貪欲俱生,不是不貪;與瞋恚俱生,不是不瞋;與愚癡俱生,不是不癡;是系縛,不離系縛;是煩惱,不是清淨;是樂取,生染著。如果持如此見解:『我一切都不接受。』這種見解不與貪欲俱生、不與瞋恚俱生、不與愚癡俱生,是清淨而非煩惱,離于系縛而非系縛,不愛樂、不執取,不生貪著。火種啊!如果持這樣的見解:『我有一部分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那麼他接受部份的見解,就是有貪欲,乃至有染著;而這不接受部份的見解,則是離于貪欲,乃至不生染著。

  那些多聞聖弟子所修習的是說:我如果持如此的見解、如此的說法:『我一切都接受。』那麼就會被二種人所呵責、問難。是那二種人呢?就是持我一切都不接受,以及持一部份接受、一部份不接受這二種見解的人,他就會被這二種人所呵責。由于呵責,所以就會問難;由于問難,所以就會相毀害。他因爲看見呵責、看見問難、看見毀害,所以就會舍棄自己的見解,其余的見解就不會再生起。就像這樣,斷除己見,舍棄己見,遠離己見,其余見解也不再相續,不會興起,不會産生。

  那些多聞聖弟子也作如此修習:我如果持如此見解、如此說法:『我一切都不接受』的話,就會被二種人所呵責、二種人所問難。是那二種人呢?就是持我一切都接受,以及持一部份接受、一部份不接受這二種見解的人。如此地被這二種人所呵責,這二種人所問難,……乃至其余見解也不再相續,不會興起,不會産生。

  那些多聞聖弟子也作如此修習:我如果持如此見解、如此說法:『我有一部份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的話,就會被二種人所呵責、二種人所問難。是那二種人呢?就是持如此見解、如此說法:我一切都接受,以及我一切都不接受這二種人。如此地被這二種人所呵責,……乃至其余見解也不再相續,不會興起,不會産生。

  其次,火種啊!像這粗糙四大所造的色身,聖弟子應要觀察它的無常,觀察它的生滅,觀察對它離欲,觀察它的滅盡,觀察對它舍離。如果聖弟子能經常觀察它的無常,觀察它的生滅,觀察對它離欲,觀察它的滅盡,觀察對它舍離的話,那麼對于這色身、色身的渴欲、色身的顧念、色身的喜愛、色身的染著、色身的貪取,就能永遠滅除。

  火種啊!有叁種感受,就是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叁種感受,是以何爲因?從何而集?從何而生?從何而顯現呢?這叁種感受就是以覺觸爲因、從覺觸而集、從覺觸而生、從覺觸而顯現。每一覺觸的集起,就會有感受的集起;每一覺觸息滅了,那麼感受就會息滅,成爲寂靜、清涼、永盡。一個人對于這叁種感受――覺得苦、或覺得樂、或覺得不苦也不樂。如果對每一感受的集起、息滅、愛樂、過患、出離等情況都能如實知道;如實知道後,就能對那感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舍離。他對于自身的感受能夠如實知道,對于生命的感受也能如實知道,如果他身壞命終之後,就在這個時候,一切的感受就會永滅無余。他會這樣想著:感受快樂時,這色身也是會敗壞;感受苦時,這色身也是會敗壞;感受不苦不樂時,這色身一樣會敗壞,全都是苦。于是就會對那快樂的感受,遠離系縛而不被系縛;對那痛苦的感受,遠離系縛而不被系縛;對于不苦不樂的感受,遠離系縛而不被系縛。是遠離什麼系縛呢?就是遠離貪欲、瞋恚、愚癡,遠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系縛,我說這樣就叫做離苦。」

  當那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受具足戒才過半個月。那時,舍利弗尊者就在佛陀後面,手拿著扇子幫佛陀搧涼。此時,舍利弗尊者這樣想著:世尊對于每一法都歎說要斷欲、離欲,要滅盡欲、舍離欲。那時,舍利弗尊者便對那每一種法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舍離,不起一切煩惱,得到心靈的解脫。

  當時,長爪外道出家人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得到清淨的法眼。長爪外道出家人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並非由他人的教示而得濟度,他入于正法、戒律中,得到了無所畏懼,便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我希望能在您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在佛法中修習各種梵行。」

  佛陀告訴長爪外道出家人說:「你現在可于我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爲比丘的身分。」

  長爪外道便即出家爲比丘,他思惟著:一個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或作「不執著于家」),而出家學道,……乃至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舍利弗尊者與長爪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六一經注釋:

  1、長爪:人名。于外道出家時,自誓不剪爪而欲讀盡諸經,人見其長爪,而稱其爲長爪梵志。後皈依爲佛陀弟子。

  2、火種:本經中佛稱呼「長爪外道」爲「火種」。

  3、、「佛告火種:『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是等沙門、婆羅門世間亦少少耳』:北傳此處文意承接不很順暢;比對巴利英譯本,文意就明朗多了。英譯本此處作:

  

   “ This view of yours , Aggivessana ,“ Nothing is acceptable to me ”││is not at least that view acceptable to you

   ”

  “ If this view of mine were acceptable to me , Master Gotama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

   Well , Aggivessana , there are plenty in the world who say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yet they do not abandon that view and they take up still some other view .

   Those are few in the world who say :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and who abandon that view and do no take up some other view .”

  

  (大意是:「長爪啊!你這樣見解:我一切都不接受││至少你不是接受那樣的見解了嗎?」「瞿昙啊!即使是爲我接受的自己見解,這樣的見解我也將一樣地不予接受,這樣的見解我也將一樣地不予接受。」「說得真好!長爪啊!世界上有很多人這樣說:『這樣的見解我也將一樣地不予接受,這樣的見解我也將一樣地不予接受。』但是他們並未放棄那種見解,而且還去執取一些其它的見解;世界上只有少數人這樣說:『這樣的見解我也將一樣地不予接受,這樣的見解我也將一樣地不予接受。』並且他們能放棄那種見解,也不再去執取一些其它的見解。」)

  4、一切受永滅無余:「無余」下原有「永滅」二字,今根據明本及雜阿含經論會編予以刪除。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四終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