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P7

  ..续本文上一页这时,有一位外道这样说:「长者啊!我见一切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长者啊!我见一切世间都是无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长者啊!世间应是既有常也无常,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世间是既非有常也非无常,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世间有边,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世间无边,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世间是既有边也无边。」

  又有人说:「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

  又有人说:「生命就是身体。」

  又有人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

  又有人说:「如来死后还存在。」

  又有人说:「如来死后就不存在。」

  又有人说:「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

  又有人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众外道告诉长者说:「我们每个人已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你也应该说出你的见解。」

  长者答说:「我的见解,就是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如果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的话,那就是无常的;无常的话就是苦。有这样的认知后,对于一切的见解便都能无所执着了。像你们所持的见解:『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这种见解就是真实的存在,就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如果这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的话,这就是无常,无常的话就是苦。所以你们是习近于苦,只会得到苦,固持于苦,深入于苦。你们讲说:『世间是恒常,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就会有这样的过患。」

  执持「世间是无常、是既有常也无常、是既非常也非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世间是既有边也无边、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生命就是身体,生命与身体各自相异,如来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就不存在、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等见解的过患,也都如同前段所说的一样。

  有一位外道问给孤独长者说:「如你所说的,如果有所见,就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是缘起所生的话,那就是无常之法;如果无常,那就是苦。所以,长者您的所见应也是习近于苦,得到苦,住于苦,深入于苦的吧!」

  长者答说:「我刚才不是说过有所见的话,就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是缘起所生法,全都是无常,无常的话就是苦,知道苦后,我于所见便无所执着了吗?」

  那些外道说:「是的,长者!」

  当时,给孤独长者于外道精舍摧伏那些异论,建立了正论,在这些外道的学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演说正法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刚才和众外道互相谈论的事情向佛陀详细的陈述。

  佛陀听后告诉给孤独长者说:「真好啊!真妙!你应随时摧伏那些愚痴的外道,建立正论。」

  佛陀说完这段话后,给孤独长者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六○经注释:

  1、「汝见沙门瞿昙云何见?何所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四经此处作「彼沙门瞿昙为作何见?」。

  2、我亦不知云何见世尊:本句乃长者回答前面外道所问「汝见沙门瞿昙云何见」的问题,可知本句为「我亦不知世尊云何见」之倒装句。

  3、汝言见众僧:此见字,是观点、见解之意。本句乃「汝言众僧见」之倒装,白话意思是「你说说众僧的见解」。

  4、云何见众僧:本句是「众僧云何见」之倒装。

  5、我亦不知云何见僧:本句是「我亦不知僧云何见」的倒装。

  6、真实、有为、思量、缘起: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处作「彼诸所生的、造作的、思量的、缘所生的(见解、思想、事物等等)」。

  

  九六一、本经叙说佛为长爪外道出家说三种见及三种受,舍利弗尊者及长爪外道闻法后,皆得断疑惑而心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长爪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对于一切的见解都不接受。」

  佛陀问火种说:「你说对于一切的见解都不接受,那么对自己这样的见解也是不接受的吗?」

  长爪外道答说:「我刚才说对于一切的见解都不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是一样不接受。」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说:「你有如此的认知、如此的见识,那么你所持的这种见解就会已断、已舍、已离,其余的见解也不会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火种啊!有很多人跟你的见解相同,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你也是和他们相似。火种啊!这些沙门、婆罗门能舍弃这样的见解,而其余的见解又能不生起,像如此的沙门、婆罗门,在世间也只是很少数的人而已。

  火种啊!一般都是依于三种见解。是那三种呢?有一种是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接受。』其次,有一种是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不接受。』其次,有一种是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有一部份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火种啊!如果说一切都接受的话,这种见解是与贪欲俱生,不是不贪;与瞋恚俱生,不是不瞋;与愚痴俱生,不是不痴;是系缚,不离系缚;是烦恼,不是清净;是乐取,生染着。如果持如此见解:『我一切都不接受。』这种见解不与贪欲俱生、不与瞋恚俱生、不与愚痴俱生,是清净而非烦恼,离于系缚而非系缚,不爱乐、不执取,不生贪着。火种啊!如果持这样的见解:『我有一部分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那么他接受部份的见解,就是有贪欲,乃至有染着;而这不接受部份的见解,则是离于贪欲,乃至不生染着。

  那些多闻圣弟子所修习的是说:我如果持如此的见解、如此的说法:『我一切都接受。』那么就会被二种人所呵责、问难。是那二种人呢?就是持我一切都不接受,以及持一部份接受、一部份不接受这二种见解的人,他就会被这二种人所呵责。由于呵责,所以就会问难;由于问难,所以就会相毁害。他因为看见呵责、看见问难、看见毁害,所以就会舍弃自己的见解,其余的见解就不会再生起。就像这样,断除己见,舍弃己见,远离己见,其余见解也不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

  那些多闻圣弟子也作如此修习:我如果持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不接受』的话,就会被二种人所呵责、二种人所问难。是那二种人呢?就是持我一切都接受,以及持一部份接受、一部份不接受这二种见解的人。如此地被这二种人所呵责,这二种人所问难,……乃至其余见解也不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

  那些多闻圣弟子也作如此修习:我如果持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有一部份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的话,就会被二种人所呵责、二种人所问难。是那二种人呢?就是持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接受,以及我一切都不接受这二种人。如此地被这二种人所呵责,……乃至其余见解也不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

  其次,火种啊!像这粗糙四大所造的色身,圣弟子应要观察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观察对它离欲,观察它的灭尽,观察对它舍离。如果圣弟子能经常观察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观察对它离欲,观察它的灭尽,观察对它舍离的话,那么对于这色身、色身的渴欲、色身的顾念、色身的喜爱、色身的染着、色身的贪取,就能永远灭除。

  火种啊!有三种感受,就是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三种感受,是以何为因?从何而集?从何而生?从何而显现呢?这三种感受就是以觉触为因、从觉触而集、从觉触而生、从觉触而显现。每一觉触的集起,就会有感受的集起;每一觉触息灭了,那么感受就会息灭,成为寂静、清凉、永尽。一个人对于这三种感受――觉得苦、或觉得乐、或觉得不苦也不乐。如果对每一感受的集起、息灭、爱乐、过患、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如实知道后,就能对那感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离。他对于自身的感受能够如实知道,对于生命的感受也能如实知道,如果他身坏命终之后,就在这个时候,一切的感受就会永灭无余。他会这样想着:感受快乐时,这色身也是会败坏;感受苦时,这色身也是会败坏;感受不苦不乐时,这色身一样会败坏,全都是苦。于是就会对那快乐的感受,远离系缚而不被系缚;对那痛苦的感受,远离系缚而不被系缚;对于不苦不乐的感受,远离系缚而不被系缚。是远离什么系缚呢?就是远离贪欲、瞋恚、愚痴,远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系缚,我说这样就叫做离苦。」

  当那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受具足戒才过半个月。那时,舍利弗尊者就在佛陀后面,手拿着扇子帮佛陀搧凉。此时,舍利弗尊者这样想着:世尊对于每一法都叹说要断欲、离欲,要灭尽欲、舍离欲。那时,舍利弗尊者便对那每一种法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离,不起一切烦恼,得到心灵的解脱。

  当时,长爪外道出家人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长爪外道出家人见法、得法、觉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并非由他人的教示而得济度,他入于正法、戒律中,得到了无所畏惧,便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希望能在您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在佛法中修习各种梵行。」

  佛陀告诉长爪外道出家人说:「你现在可于我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分。」

  长爪外道便即出家为比丘,他思惟着: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或作「不执着于家」),而出家学道,……乃至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舍利弗尊者与长爪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六一经注释:

  1、长爪:人名。于外道出家时,自誓不剪爪而欲读尽诸经,人见其长爪,而称其为长爪梵志。后皈依为佛陀弟子。

  2、火种:本经中佛称呼「长爪外道」为「火种」。

  3、、「佛告火种:『汝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耶?……是等沙门、婆罗门世间亦少少耳』:北传此处文意承接不很顺畅;比对巴利英译本,文意就明朗多了。英译本此处作:

  

   “ This view of yours , Aggivessana ,“ Nothing is acceptable to me ”││is not at least that view acceptable to you

   ”

  “ If this view of mine were acceptable to me , Master Gotama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

   Well , Aggivessana , there are plenty in the world who say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yet they do not abandon that view and they take up still some other view .

   Those are few in the world who say :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 and who abandon that view and do no take up some other view .”

  

  (大意是:「长爪啊!你这样见解:我一切都不接受││至少你不是接受那样的见解了吗?」「瞿昙啊!即使是为我接受的自己见解,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说得真好!长爪啊!世界上有很多人这样说:『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但是他们并未放弃那种见解,而且还去执取一些其它的见解;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这样说:『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并且他们能放弃那种见解,也不再去执取一些其它的见解。」)

  4、一切受永灭无余:「无余」下原有「永灭」二字,今根据明本及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