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九六二、本经叙说舍罗步外道妄说其已先知佛法、律而后弃之,佛亲往质问,彼默不作声,其弟子遂舍之而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王舍城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舍罗步,住在须摩竭陀池边,在自己的弟子大众中这样地宣称:「沙门释子之法我全都知道,我先前就已知道他的正法与戒律,然而我全都将它弃舍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他们听说有位外道名叫舍罗步,就住在王舍城的须摩竭陀池边,在自己的弟子大众中如此宣称:「沙门释子所有的正法、戒律我全都已知道,我先前就已经知道他的正法、戒律,后来我都将它弃舍了。」这些比丘听闻这些话后,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们早晨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听说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舍罗步,住在王舍城须摩竭陀池边,他在自己的大众中这样宣称:『沙门释子之法我已经全都知道,我知道他的正法、戒律后,然后又将它弃舍了。』慈悲的世尊啊!您可自行前往那须摩竭陀池边度化他,只因怜悯他的缘故!」
当时,世尊静默地答允了。等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他就去到须摩竭陀池边外道舍罗步的住处。
此时,舍罗步外道出家人遥见世尊来访,他立即铺好床座,请佛陀入座。
佛陀即就座,告诉舍罗步说:「你真的这样说:『沙门释子所有的正法、戒律我都已知道,知道那些正法、戒律后,然后将它弃舍掉了。』吗?」这时,舍罗步静默不答。
佛陀告诉舍罗步说:「你现在应该答话啊!为什么默不作声呢?如果你所知很圆满的话,我就跟你随喜;如果不圆满的话,我将使你得到圆满。」这时,舍罗步还是一样的默不作声。如此地跟他说第二次、第三次,他还是一样再三地保持静默。
当时,舍罗步有一位梵行弟子就告诉舍罗步说:「老师您是应该去向沙门瞿昙讲说您的知见的,现在沙门瞿昙他自己亲来此处,您何故却不说话了呢?沙门瞿昙又告诉老师您说:『如果你所知很圆满的话,我就跟你随喜;如果不圆满的话,我当会使你得到圆满。』为什么你却静默而不解说呢?」那位舍罗步的梵行弟子如此劝他时,他也是默不作声。
这时,世尊告诉舍罗步说:「如果又有人说:『沙门瞿昙并非如来、应供、等正觉。』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劝说,仔细地诘问;当对他好好地劝说,仔细地诘问时,他就会很疏阔地说些其它的事情;或者被忿怒骄慢所覆盖,对碍(排拒)而不安忍,无从表达;或静默惭愧地低着头,暗自省思,就像现在的舍罗步你一样。如果又有人如此说『沙门瞿昙不是正法、戒律』的话,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劝说,仔细地诘问,他也是会像你今天一样地默不作声。如果又有人说『沙门瞿昙的声闻弟子没有善向』的话,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劝说,仔细地诘问,他也是会像你今天一样地默不作声。」此时,世尊在须摩竭陀池边像狮子作吼一样的说法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那时,舍罗步的梵行弟子告诉舍罗步说:「譬如有一条牛,截断了两角,进入空牛栏中,跪地大吼一样;老师您也像这样,只能在没有沙门瞿昙弟子的大众中作如狮子吼一样的说法。譬如女人想装出男人的声音,可是发出的声音还是女人的声音;老师您也像这样,只能在没有沙门瞿昙弟子的大众中作如狮子吼一样的说法。譬如野干想装作狐狸的声音,可是发出的声音还是野干的声音;老师您也像这样,只能在没有沙门瞿昙弟子的大众中作如狮子吼一样的说法。」
当时,舍罗步的梵行弟子在舍罗步面前呵责毁骂之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六二经注释:
1、辽落:辽远疏阔之意。
2、非沙门瞿昙无正法、律:此句「无」字依文义应省略。
3、于非沙门瞿昙弟子众中欲作师子吼:此句「欲」字在此虽亦通顺,但比对前二类句,皆无此字,应予删除,文义较佳。
九六三、本经叙说外道上座宣称若有人能答对其偈,则将随其修梵行。后世尊至彼所答对,折伏外道上座,上座乃随即出家学佛,后得阿罗汉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在王舍城的须摩竭陀池边有一位外道出家人,他的名字叫上座。他住在池边,对自己的大众如此地宣称:「我唱诵一首法偈,如有人能回答的话,我将到他那儿去修习梵行。」
当时,有众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乞食,听说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上座,住在须摩竭陀池边,在自己的大众中这样宣称:「我唱诵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够回答的话,我将去到他那儿修习梵行。」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了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今天早晨和众多比丘进入城里乞食,听到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上座,住在须摩竭陀池边,在自己的大众中这样宣称:『我唱诵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够回答的话,我将去到他那儿修习梵行。』希望世尊您能去到那儿度化他,也是因哀悯他的缘故!」
那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到了下午,世尊从禅定中出定,就去到须摩竭陀池边。
当时,上座外道出家人遥见世尊,就铺好床座,请佛陀就座。世尊坐下后,告诉上座外道出家人说:「你真的这样宣称:『我唱诵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够回答的话,我将去到他那儿修习梵行。』吗?你现在便可唱诵法偈,我能回答你。」
这时,那位外道立即叠铺绳床做为高座,自己登上高座,就唱诵着法偈道:
「比丘应如法清净过活,不可恼害恐怖众生;
守意寂静能行舍离,摄持戒法而随顺于静定。」
当时世尊已知道那位上座外道的心意,就唱诵法偈答说:
「你对于自己所说的法偈,如果自己能去履行的话,
我将会把你当作善士来看待。
可是看你今天所说的,言行并不相符。
比丘应以静定调伏自己,不可恼害恐怖众生。
守意寂静远离一切恶,受持净戒的人,
就能随顺调伏而得静定,身、口、心远离恶业,
将它完善地摄入于所安住之处,不使放逸懈怠,
这就叫随顺调伏而得静定。」
那时,上座外道出家人这样想着:沙门瞿昙已知道我的心意,就从床座下来,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现在我是否可以在您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就比丘之法呢?」
佛陀告诉上座外道出家人说:「现在你可以在我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份。」
这位上座外道出家人获允出家,成为比丘后,他思考着: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乃至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第九六三经注释:
1、「比丘以法活,………持戒顺息止」: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七经此处作:
「若是比丘,释种子者,
应当知法,清净活命,
不宜娆害,于诸众生;
宜应远离,不善诸法,
守意清净,护守受戒,
如是调伏,随顺定智。」
2、「汝于所说偈,………调伏及寂止」: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
「若称如是外,随顺而履行,
于善丈夫中,汝得为最胜。
比丘处闲静,清净自调顺,
不恼害众生,远离一切恶,
如是调伏者,随顺于定智。
柔和善濡心,身口不造恶,
能摄三业者,亦名顺定智。
为世福田故,持钵诸家乞,
捡心修念处,谦下处卑劣,
除欲弃贪求,故获无所畏。」
九六四、本经叙说诸婆罗门集聚议论婆罗门真谛,佛乃前往告彼婆罗门三种真谛││不杀生、缘生缘灭、无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婆罗门出家人住在须摩竭陀池边,他们集聚在一个地方,这样地议论着:「如此是婆罗门真谛,如此是婆罗门真谛。」
当时,世尊知道了那些众多婆罗门出家人的心念,就走到须摩竭陀池边。
这时,众多婆罗门出家人遥见佛陀来了。就为佛陀铺好床座,请佛就座。
佛陀就座后,问众婆罗门出家人说:「你们在这须摩竭陀池边,众人共聚在一起,是讨论些什么呢?」
婆罗门出家人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们众多婆罗门出家人共聚在这儿,这样地议论着:『如此是婆罗门真谛,如此是婆罗门真谛。』」
佛陀告诉婆罗门出家人说:「有三种婆罗门的真谛,我自己觉悟成为等正觉后,又为人将它演说出来。你们婆罗门出家人这样地说:『不杀害一切众生,这是婆罗门的真谛,不是虚妄之说。』然而他们对于他人却仍妄说我较殊胜、或说彼此相似、或说我较卑劣,如果对于那真谛,能不系着于彼此的殊胜或卑劣,对于一切世间都以慈悲态度对待,这就是婆罗门的第一种真谛,我自己觉悟成等正觉后而为人演说之法。」
其次,婆罗门又这样说:『所有集起之法都是生灭之法。这是真谛,不是虚妄之说。』………乃至对于那真谛,能不计执彼此的殊胜或卑劣,对于一切世间,如实观察它的生灭,这就是婆罗门的第二种真谛。
其次,婆罗门又这样说:『没有我之处所,以及一切事物都不是我所有,这是真谛,不是虚妄之说…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