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余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乃至对于那真谛,无所系着,一切世间都没有像我之类存在,这就是婆罗门的第三种真谛,我自己觉悟成等正觉后而为人演说之法。」此时,众多婆罗门出家人听后都静默不语。
当时,世尊这样想着:我今天显映了他们的愚痴,消除了他们的恶行,但现在这些大众中,却仍没有一个人能深自思量,愿发心于沙门瞿昙正法中修持梵行的。如此知道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六四经注释:
1、有三种婆罗门真谛:三种,南传作四种,多出的一种是「一切欲是无常、是苦、是变异者。」
2、无我处所及事都无所有:此句下原有重复的句子,应是衍文,今据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八经此处作「离我、我所,真实无我。」
3、「今映彼愚痴,………修行梵行」: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八经此处作「斯愚痴人,常为诸魔之所覆蔽。是大众中,乃至无有一人能信斯语,生志学想,修持梵行。」
九六五、本经叙说阿难告诉栴陀外道,他是为了断除贪、瞋、痴三毒而出家修梵行,而八正道即为断除三毒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栴陀,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和阿难尊者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阿难尊者说:「你为什么要在沙门瞿昙处出家修习梵行呢?」
阿难答说:「我是为了断除贪欲、瞋恚、愚痴的缘故,所以才在那儿出家修习梵行。」
栴陀又问:「他能讲说断除贪欲、瞋恚、愚痴吗?」
阿难答说:「我也能讲说断除贪欲、瞋恚、愚痴。」
栴陀又问:「你是看见贪欲、瞋恚、愚痴有什么过患,所以说要断除贪欲、瞋恚、愚痴呢?」
阿难答说:「我看见由于染着贪欲覆障心灵的缘故,就会做出或伤害自己,或又伤害他人,或又二者都受伤害的事情来,或在现世中犯罪,或在后世中犯罪,或在现世、后世二世中都犯罪,使他的心里常怀着忧伤、苦恼的觉受。如果受到瞋恚的覆障,受到愚痴的覆障,也一样会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自己与他人都受到伤害的事情来,乃至心里常怀着忧伤、苦恼的觉受。而且,贪欲使人眼盲,使人看不清事理如无目,是没有智慧的行为,会使人慧力减弱,成为圣道的障碍,不能使人明达事理,也不能使人成等正觉,不能转向于涅槃境地。瞋恚、愚痴也是如此。我是看见贪欲、瞋恚、愚痴有这样的过患,所以说要断除贪欲、瞋恚、愚痴。」
栴陀又问:「你是看见断除贪欲、瞋恚、愚痴有什么福利,所以说要断除贪欲、瞋恚、愚痴呢?」
阿难答说:「我是因为看见断除贪欲后,就不会伤害自己,又不会伤害他人,也不会自、他都伤害;而且不会在现世犯罪、在后世犯罪、或现世与后世都犯罪,心灵常怀喜乐的觉受。断除瞋恚、愚痴也是如此。在现世中常离炽盛的苦恼,不须很长时间,在现世中缘于自觉而有足够的知见。因为有如此功德利益的缘故,所以说要断除贪欲、瞋恚、愚痴。」
栴陀又问:「阿难尊者啊!是否有一种方法、途径,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断除贪欲、瞋恚、愚痴呢?」
阿难答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栴陀外道告诉阿难尊者说:「这真的是很好的方法,很好的途径,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断除贪欲、瞋恚、愚痴。」
当时,栴陀外道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九六六、本经叙说补缕低迦外道笑舍利弗从师闻法,犹如婴儿不离乳;舍利弗乃以乳牛作譬,说明所以不离从师闻法之原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为舍利弗尊者讲说种种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静默不语。
这时,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当时,有位外道出家人补缕低迦随路而来,他问舍利弗尊者说:「你从那儿来呢?」
舍利弗答说:「火种啊!我是从世尊处,听闻大师讲说教授之法后回来。」
补缕低迦问舍利弗尊者说:「你现在还像婴儿一样不离母乳,需随从大师听闻他讲说教授之法吗?」
舍利弗答说:「火种啊!我还像婴儿一样不离母乳,需于大师处听闻他讲说教授之法。」
补缕低迦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我久已脱离哺乳,舍弃了我老师所说的教授之法。」
舍利弗说:「你所学之法是邪恶的说法与戒律,邪恶的觉悟,不能出离,不是正觉之道,是败坏之法,不可赞叹之法,不可依止之法。而且你那位老师也不是等正觉者,所以你应赶快舍弃他的哺乳,脱离你老师的教法。譬如乳牛,粗暴狂躁,又少乳汁,那小牛吸吮乳水,便赶紧舍去;同样地,你所学是邪恶的说法与戒律,邪恶的觉悟,不能出离,不是正觉之道,是败坏之法,不可赞叹之法,不可依止之法,而且你那位老师也不是等正觉者,所以你应赶快舍弃你老师所教授之法。我所有之法都是正法、正律,是完善的觉悟,是出离的正觉之道,不会败坏,可以赞叹,可以依止。而且我那大师是位等正觉者,所以我长久地吸吮他的法乳,听闻大师讲说教授之法。譬如乳牛,不粗暴狂躁,乳汁又多,小牛在吸吮乳水时,久饮也不厌恶。我的法就像这样,是正法、正律,………乃至长久地听大师讲说教授之法。」
这时,补缕低迦告诉舍利弗说:「你很快便得到了善利,于正法、正律中,………乃至长久的听说教授之法。」
当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人听闻舍利弗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道路离去。
九六七、本经叙说佛陀驳斥外道诸论议,于圣法、律,如小儿戏,并说明比丘方便所应,为清净戒、调伏六根、心正受、解脱三毒、知名色、修止与观、得般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前日有很多各种外道出家的沙门、婆罗门集聚在『未曾有讲堂』,他们如此地谈论着:『沙门瞿昙的智慧就好象空屋一样,他不能在大众中建立论议说:此法相应,此法不相应;此法相合,此法不相合。譬如盲牛,只偏行于田边,而不能走入田中;沙门瞿昙的论议也就像这样:没有相应、不相应法,没有相合、不相合之法。』」
佛陀告诉补缕低迦说:「这些众外道的论议,所说相应或不相应法,相合或不相合之法,对神圣的正法、戒律来说,就如小儿嬉戏一样。譬如有人,年八、九十岁,发白齿落,还作小孩子的游戏,捏塑泥土,做成大象或马等各种形类,众人看了都说:『这是一位老小儿。』就像这样,火种啊!那些外道的各种论议,说相应或不相应法,相合或不相合之法,这些对于神圣的正法、戒律来说,就如小儿嬉戏一样。然而在那些事中,却没有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
补缕低迦问佛陀说:「瞿昙啊!比丘应于何处方便精勤呢?」
佛陀告诉外道说:「不清净的使它清净,这就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不调伏的使它调伏,这就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一切不得安定的使它得到正受(禅定),这就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不能解脱的使它得到解脱,这就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不能断除的使它断除,不知道的使它知道,没有修习的使它修习,没有得到的使它得到,这些都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
怎样叫不清净的使它清净呢?就是受持戒法,还未清净的使它成为清净。怎样叫不调伏的使它调伏呢?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还未调伏的,就使它调伏,这就叫做不调伏的使它调伏。怎样叫不得安定的使它得到正受呢?就是心灵还未正定的,使它得到正受。怎样叫不能解脱的使它得到解脱呢?就是心灵不能解脱贪欲、瞋恚、愚痴的,使它得到解脱。怎样叫不能断除的使它断除呢?就是无明与有爱,不能断除的,使它断除。怎样叫不了知的使它了知呢?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名色,不了知的话,就使它了知。怎样叫没有修习的使它修习呢?就是止与观,还没修习的就使它修习。怎样叫没有得到使它得到呢?就是般涅槃,还没得到的话,就使它得到,这些就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
补缕低迦告诉佛陀说:「瞿昙啊!这些是义学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是信行坚固的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所谓能尽除一切的烦恼。」
当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六七经注释:
1、未曾有讲堂:为一大讲堂之名。
2、此应此不应: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十一经此处作「此相应,此不相应」。
3、「云何不断令断?……不断令断」: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何等为断恶,应勤修集?佛言:『断欲无明与爱故,应勤修集。』」
九六八、本经叙说佛告尸婆应随时修习戒、定、慧三学,乃至正智善解脱之阿罗汉比丘亦应觉知贪、瞋、痴永尽无余,不造诸恶,常行诸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尸婆,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怎样叫做学呢?所谓学,要如何学呢?」
佛陀告诉尸婆说:「学习他所要学习之事,所以叫做学。」
尸婆问佛陀说:「要学些什么呢?」
佛陀告诉尸婆说…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