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余如前面經文所說一樣,乃至對于那真谛,無所系著,一切世間都沒有像我之類存在,這就是婆羅門的第叁種真谛,我自己覺悟成等正覺後而爲人演說之法。」此時,衆多婆羅門出家人聽後都靜默不語。

   當時,世尊這樣想著:我今天顯映了他們的愚癡,消除了他們的惡行,但現在這些大衆中,卻仍沒有一個人能深自思量,願發心于沙門瞿昙正法中修持梵行的。如此知道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六四經注釋:

  1、有叁種婆羅門真谛:叁種,南傳作四種,多出的一種是「一切欲是無常、是苦、是變異者。」

  2、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此句下原有重複的句子,應是衍文,今據雜阿含經論會編,予以刪除。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八經此處作「離我、我所,真實無我。」

  3、「今映彼愚癡,………修行梵行」: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八經此處作「斯愚癡人,常爲諸魔之所覆蔽。是大衆中,乃至無有一人能信斯語,生志學想,修持梵行。」

  

  九六五、本經敘說阿難告訴栴陀外道,他是爲了斷除貪、瞋、癡叁毒而出家修梵行,而八正道即爲斷除叁毒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栴陀,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和阿難尊者彼此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問阿難尊者說:「你爲什麼要在沙門瞿昙處出家修習梵行呢?」

  阿難答說:「我是爲了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的緣故,所以才在那兒出家修習梵行。」

   栴陀又問:「他能講說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嗎?」

   阿難答說:「我也能講說斷除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又問:「你是看見貪欲、瞋恚、愚癡有什麼過患,所以說要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呢?」

   阿難答說:「我看見由于染著貪欲覆障心靈的緣故,就會做出或傷害自己,或又傷害他人,或又二者都受傷害的事情來,或在現世中犯罪,或在後世中犯罪,或在現世、後世二世中都犯罪,使他的心裏常懷著憂傷、苦惱的覺受。如果受到瞋恚的覆障,受到愚癡的覆障,也一樣會做出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自己與他人都受到傷害的事情來,乃至心裏常懷著憂傷、苦惱的覺受。而且,貪欲使人眼盲,使人看不清事理如無目,是沒有智慧的行爲,會使人慧力減弱,成爲聖道的障礙,不能使人明達事理,也不能使人成等正覺,不能轉向于涅槃境地。瞋恚、愚癡也是如此。我是看見貪欲、瞋恚、愚癡有這樣的過患,所以說要斷除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又問:「你是看見斷除貪欲、瞋恚、愚癡有什麼福利,所以說要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呢?」

   阿難答說:「我是因爲看見斷除貪欲後,就不會傷害自己,又不會傷害他人,也不會自、他都傷害;而且不會在現世犯罪、在後世犯罪、或現世與後世都犯罪,心靈常懷喜樂的覺受。斷除瞋恚、愚癡也是如此。在現世中常離熾盛的苦惱,不須很長時間,在現世中緣于自覺而有足夠的知見。因爲有如此功德利益的緣故,所以說要斷除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又問:「阿難尊者啊!是否有一種方法、途徑,修習又多修習後,就能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呢?」

   阿難答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栴陀外道告訴阿難尊者說:「這真的是很好的方法,很好的途徑,修習又多修習後,就能斷除貪欲、瞋恚、愚癡。」

   當時,栴陀外道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九六六、本經敘說補縷低迦外道笑舍利弗從師聞法,猶如嬰兒不離乳;舍利弗乃以乳牛作譬,說明所以不離從師聞法之原因。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舍利弗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爲舍利弗尊者講說種種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靜默不語。

   這時,舍利弗尊者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當時,有位外道出家人補縷低迦隨路而來,他問舍利弗尊者說:「你從那兒來呢?」

   舍利弗答說:「火種啊!我是從世尊處,聽聞大師講說教授之法後回來。」

   補縷低迦問舍利弗尊者說:「你現在還像嬰兒一樣不離母乳,需隨從大師聽聞他講說教授之法嗎?」

   舍利弗答說:「火種啊!我還像嬰兒一樣不離母乳,需于大師處聽聞他講說教授之法。」

   補縷低迦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久已脫離哺乳,舍棄了我老師所說的教授之法。」

   舍利弗說:「你所學之法是邪惡的說法與戒律,邪惡的覺悟,不能出離,不是正覺之道,是敗壞之法,不可贊歎之法,不可依止之法。而且你那位老師也不是等正覺者,所以你應趕快舍棄他的哺乳,脫離你老師的教法。譬如乳牛,粗暴狂躁,又少乳汁,那小牛吸吮乳水,便趕緊舍去;同樣地,你所學是邪惡的說法與戒律,邪惡的覺悟,不能出離,不是正覺之道,是敗壞之法,不可贊歎之法,不可依止之法,而且你那位老師也不是等正覺者,所以你應趕快舍棄你老師所教授之法。我所有之法都是正法、正律,是完善的覺悟,是出離的正覺之道,不會敗壞,可以贊歎,可以依止。而且我那大師是位等正覺者,所以我長久地吸吮他的法乳,聽聞大師講說教授之法。譬如乳牛,不粗暴狂躁,乳汁又多,小牛在吸吮乳水時,久飲也不厭惡。我的法就像這樣,是正法、正律,………乃至長久地聽大師講說教授之法。」

   這時,補縷低迦告訴舍利弗說:「你很快便得到了善利,于正法、正律中,………乃至長久的聽說教授之法。」

   當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人聽聞舍利弗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道路離去。

  

  九六七、本經敘說佛陀駁斥外道諸論議,于聖法、律,如小兒戲,並說明比丘方便所應,爲清淨戒、調伏六根、心正受、解脫叁毒、知名色、修止與觀、得般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瞿昙啊!前日有很多各種外道出家的沙門、婆羅門集聚在『未曾有講堂』,他們如此地談論著:『沙門瞿昙的智慧就好象空屋一樣,他不能在大衆中建立論議說:此法相應,此法不相應;此法相合,此法不相合。譬如盲牛,只偏行于田邊,而不能走入田中;沙門瞿昙的論議也就像這樣:沒有相應、不相應法,沒有相合、不相合之法。』」

   佛陀告訴補縷低迦說:「這些衆外道的論議,所說相應或不相應法,相合或不相合之法,對神聖的正法、戒律來說,就如小兒嬉戲一樣。譬如有人,年八、九十歲,發白齒落,還作小孩子的遊戲,捏塑泥土,做成大象或馬等各種形類,衆人看了都說:『這是一位老小兒。』就像這樣,火種啊!那些外道的各種論議,說相應或不相應法,相合或不相合之法,這些對于神聖的正法、戒律來說,就如小兒嬉戲一樣。然而在那些事中,卻沒有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

  補縷低迦問佛陀說:「瞿昙啊!比丘應于何處方便精勤呢?」

  佛陀告訴外道說:「不清淨的使它清淨,這就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不調伏的使它調伏,這就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一切不得安定的使它得到正受(禅定),這就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不能解脫的使它得到解脫,這就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不能斷除的使它斷除,不知道的使它知道,沒有修習的使它修習,沒有得到的使它得到,這些都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

  怎樣叫不清淨的使它清淨呢?就是受持戒法,還未清淨的使它成爲清淨。怎樣叫不調伏的使它調伏呢?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還未調伏的,就使它調伏,這就叫做不調伏的使它調伏。怎樣叫不得安定的使它得到正受呢?就是心靈還未正定的,使它得到正受。怎樣叫不能解脫的使它得到解脫呢?就是心靈不能解脫貪欲、瞋恚、愚癡的,使它得到解脫。怎樣叫不能斷除的使它斷除呢?就是無明與有愛,不能斷除的,使它斷除。怎樣叫不了知的使它了知呢?就是精神與物質的名色,不了知的話,就使它了知。怎樣叫沒有修習的使它修習呢?就是止與觀,還沒修習的就使它修習。怎樣叫沒有得到使它得到呢?就是般涅槃,還沒得到的話,就使它得到,這些就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

   補縷低迦告訴佛陀說:「瞿昙啊!這些是義學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是信行堅固的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所謂能盡除一切的煩惱。」

  當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人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六七經注釋:

  1、未曾有講堂:爲一大講堂之名。

  2、此應此不應: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十一經此處作「此相應,此不相應」。

  3、「雲何不斷令斷?……不斷令斷」: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何等爲斷惡,應勤修集?佛言:『斷欲無明與愛故,應勤修集。』」

  

  九六八、本經敘說佛告屍婆應隨時修習戒、定、慧叁學,乃至正智善解脫之阿羅漢比丘亦應覺知貪、瞋、癡永盡無余,不造諸惡,常行諸善。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屍婆,他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昙啊!怎樣叫做學呢?所謂學,要如何學呢?」

   佛陀告訴屍婆說:「學習他所要學習之事,所以叫做學。」

   屍婆問佛陀說:「要學些什麼呢?」

   佛陀告訴屍婆說…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