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要隨時修學增上戒、修學增上意、修學增上慧。」
屍婆問佛陀說:「如果阿羅漢比丘已滅盡一切煩惱,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舍棄了所有的重擔,得到了自己的利益,盡除各種的結縛,以正智得到完善的解脫,當在這個時候,又要學些什麼呢?」
佛陀告訴屍婆說:「如果阿羅漢比丘已滅盡一切煩惱,………乃至以正智得到完善的解脫,當在這個時候,要覺知貪欲已永遠滅盡無余;覺知瞋恚、愚癡已永遠滅盡無余,所以不會再造作各種惡業,常行諸善。屍婆啊!這就叫做學習他所要學習之事。」
當時,屍婆外道出家人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九六九、本經敘說佛破屍婆外道出家之宿命論,乃昧于世間之真實而妄說;欲不憂苦應離五蓋,行八正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屍婆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瞿昙啊!有一沙門、婆羅門持這樣見解、這樣說法:『凡此個人所知覺的苦樂,那一切都是由前世所做的因所招感,只要修習各種苦行,把過去世所造的業滅盡,又能不造新業,斷除這因緣,那麼未來世就不會再有各種煩惱了。一切煩惱滅盡,所以業也滅盡;由于業滅盡,所以苦也就滅盡,把苦滅盡,就是徹底的脫離生死的苦海了。』現在瞿昙您對此有何說法呢?」
佛陀告訴屍婆說:「那沙門、婆羅門其實是粗略的說法罷了,不詳備也不細密,愚癡、不善又不明事理。爲什麼呢?因爲個人或會由于風邪而生起病苦,衆生便會覺知病苦。或者是從痰起,或者是從涎唾起,或者是從上二者同時生起;或者是由于自己的傷害,或是由于他人的傷害,或者是因節氣因素的傷害。那自我傷害的人,他的做法或是拔發,或是拔須,或舉手常立,或蹲于地上,或臥于灰土中,或臥于棘刺上,或臥于杵上,或臥于板上,或用牛屎塗地而臥于其上,或臥于水中。或每日叁次洗浴,或只用一腳站立,然後身隨著太陽而轉,如此精勤修習各種苦行,屍婆啊!這就叫做自我的傷害。所謂他人的傷害,就是或被他人的手、石塊、刀、杖等種種因素而傷害到自己的身體,這就叫做他人的傷害。屍婆啊!至于所謂由于時節因素的傷害,就是冬天則大寒,春天則大熱,夏天則寒暑都有,這就叫做節氣的傷害。世間有因緣所成的真實現象,不是虛妄。屍婆啊!世間有這真實的現象,就是會被風邪所傷害,乃至被節氣所傷害,衆生都能如實地覺知這些苦患。你自己也會有這樣的苦患,就是被風、痰、涎唾……乃至節氣所傷害,你也能如實地覺知這些苦患。屍婆啊!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說一切人所覺知的苦樂,都是前世所造的因緣所致,這就是舍棄世間真實因緣之事,而隨順自己的見解,作虛妄的說法。
屍婆啊!有五種因緣使心靈生起憂苦。是那五種呢?就是因爲有貪欲蓋的纏縛,由于貪欲蓋的纏縛,而生起心靈的憂苦;也因爲有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的纏縛,由于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的纏縛,而生起心靈的憂苦。屍婆啊!這就叫做使心靈生起憂苦的五種因緣。屍婆啊!有五種因緣不會生起心靈的憂苦。是那五種呢?就是說若因有貪欲蓋的纏縛,由于有貪欲蓋的纏縳,而生起那心靈憂苦的話,那麼遠離那貪欲蓋的纏縛,就不會生起心靈的憂苦了;若也因爲有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等的纏縛,由于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等纏縛,而生起那心靈憂苦的話,那麼遠離那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的纏縛,就不會生起心靈的憂苦了。屍婆啊!這就叫做不會生起心靈憂苦的五種因緣,在現世中能遠離熾盛的苦惱,不需長時間,很快就能以智慧觀照而明白現前之境,緣此而使自己得到覺悟。屍婆啊!又有一種能在現世中遠離熾盛苦惱,不需長時間,很快就能通達現見之境,緣此而使自己得到覺悟,那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佛陀講說這段經文的時候,屍婆外道出家人就遠離了煩惱的塵垢,獲得清淨的法眼。當時,屍婆外道出家人見法、得法、入法,遠離一切疑惑,這不是由于他人的教示所致,他進入正法、戒律中,得到無所畏懼,就從座席起來,整理衣服,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可以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爲比丘身份嗎?」
佛陀告訴屍婆說:「你現在可以出家了。」其它如同上面所說,……乃至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第九六九經注釋:
1、本所作因:指過去世所作之因。
2、洛漠:亦作落莫,零落斷續的樣子。聖本作「略演」。
3、現見:以智慧觀照現前之境。
九七○、本經敘說商主外道出家有一宗親升天之後,下凡告商主,以意論偈求名師,商主求問六師外道悉不能答,後詣世尊得答,遂于正法、律出家修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那羅聚落的好衣庵羅園中。
那時,那羅聚落中有位名叫商主的外道出家人,已經一百二十歲了,年老根熟,爲那羅聚落的所有沙門、婆羅門、長者、居士們所尊重供養,視他如阿羅漢一樣。
那位商主外道出家人,先前有一位宗親,命終後往生到天上,他在天上俯觀商主外道出家人後,這樣想著:我想去教導那位商主外道出家人前往世尊處修習梵行,但怕他不願聽從我的話,我現在應到他那兒,用我的意論跟他討論,使他發問。
于是他就下臨那羅聚落,去到商主外道出家人的住處,唱誦詩偈問道:
「什麼是惡知識,假現善知識之相呢?
什麼是善知識,顯現得如與自己同一體呢?
爲什麼要求斷滅呢?怎樣叫遠離熾然(熾盛煩惱)呢?」
「如果你這位仙人拿這個意論去請問于人,有能分別解說其義而回答你的人,便可跟隨他出家修習梵行。」
當時,商主外道出家人接受天人的教示,就持往富蘭那迦葉處,拿這首意論偈來問富蘭那迦葉。那富蘭那迦葉自己尚且不能了解,何況是要他能回答呢?那時,商主外道出家人又到末迦梨瞿舍利子處、刪阇耶毗羅坻子處、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處、迦羅拘陀迦栴延處、尼幹陀若提子處(以上爲六師外道),都拿著這首意論偈來向他們請問,他們也都不能回答。
這時,商主外道出家人這樣想著:我拿這首意論偈去請問所有出家師父,他們都不能回答,我現在還能想要求出家嗎?我自己現在還有財寶,不如回家習近五欲好。但他又這樣想著:我現在可前往拜訪沙門瞿昙,可是那些年老宿德的大師、沙門、婆羅門、富蘭那迦葉等,都不能回答問題,那沙門瞿昙乃是個年少出家人,又豈能了解呢?然而我曾聽聞昔時賢德說:「不可輕視新學的年少出家人。」或許真有沙門年少出家人,具有大德力也不一定。我現在且當去拜訪沙門瞿昙。到那兒後,就拿那首意論偈以心念來向佛陀請問,內容就如偈所說一樣。
這時,世尊已知道了那位商主的心念,就唱誦詩偈答說:
「什麼是惡知識,卻假現善友的外相呢?
就是內心其實恥厭他,口裏卻說是與我同心,
做事時不樂與人同擔,所以可知此非善友。
嘴裏頭善于說些恩愛的話語,內心其實與此不相應,
他的所作與所說都不能相同,有智慧的人就應要知道,
這就是惡知識,假現善知識之相,
而與自己同一體。
怎樣叫善知識,是與自己同一體的呢?
就是要不是有那善知識,自己就會放逸而不知節製,
敗壞而心懷疑惑,伺求著事理的頭緒。
如果安于善知識,就如兒子臥于父親的懷裏,
不會被旁人所離間,所以應當熟知善知識。
爲什麼要求斷滅呢?
因爲能受生于歡喜之處,清涼而令人稱歎;
修習福利的果報,得到清涼的涅槃寂靜,
所以要求斷滅。
怎樣叫遠離熾盛的煩惱呢?
就是得到寂靜止息之味,知道那遠離之味,
遠離了熾盛的惡業,飲以正法的喜味,
寂滅而遠離欲火,這就叫做遠離了熾盛的煩惱。」
當時,商主外道出家人這樣想著:沙門瞿昙已知我的心念。于是向佛陀問說:「我現在是否可進入沙門瞿昙您的正法、戒律中修習梵行,出家受具足戒,成爲比丘身份呢?」
佛陀告訴商主外道出家人說:「你現在就可在我的正法、戒律中修習梵行,出家受具足戒,成爲比丘身份。」如此出家後,他思惟著……乃至心靈得到了完善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第九七○經注釋:
1、商主:人名,別譯雜阿含經作「那利婆力」。
2、意論:別譯雜阿含經作「心中默念」。
3、永息滅:指涅槃。
九七一、本經敘說佛入滅前,外道須跋陀羅請求見佛解惑,阿難不許,後承佛應允,入內答其所問。須跋陀羅得佛開示,即意解心開,乞求出家,受具足戒,證得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俱夷那竭國力士生處的堅固雙樹林中。
那時,世尊涅槃之時將至,他告訴阿難尊者說:「你爲我于雙樹間鋪好繩床,床頭向北邊,我在今日中夜時刻,將入于無余涅槃中。」
當時,阿難尊者奉承指示,就在雙樹間鋪設繩床,床頭向北邊,鋪設完畢,來見佛陀,向佛陀頂禮後,退立一旁,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已在雙樹間鋪好繩床,床頭是向著北邊。」
這時,世尊來到雙樹間,在繩床上頭向著北邊,偏向右脅而臥,兩腳相疊,系念于光明之想,有正念正智。
當時,俱夷那竭國有位名叫須跋…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