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要随时修学增上戒、修学增上意、修学增上慧。」
尸婆问佛陀说:「如果阿罗汉比丘已灭尽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弃了所有的重担,得到了自己的利益,尽除各种的结缚,以正智得到完善的解脱,当在这个时候,又要学些什么呢?」
佛陀告诉尸婆说:「如果阿罗汉比丘已灭尽一切烦恼,………乃至以正智得到完善的解脱,当在这个时候,要觉知贪欲已永远灭尽无余;觉知瞋恚、愚痴已永远灭尽无余,所以不会再造作各种恶业,常行诸善。尸婆啊!这就叫做学习他所要学习之事。」
当时,尸婆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九六九、本经叙说佛破尸婆外道出家之宿命论,乃昧于世间之真实而妄说;欲不忧苦应离五盖,行八正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尸婆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有一沙门、婆罗门持这样见解、这样说法:『凡此个人所知觉的苦乐,那一切都是由前世所做的因所招感,只要修习各种苦行,把过去世所造的业灭尽,又能不造新业,断除这因缘,那么未来世就不会再有各种烦恼了。一切烦恼灭尽,所以业也灭尽;由于业灭尽,所以苦也就灭尽,把苦灭尽,就是彻底的脱离生死的苦海了。』现在瞿昙您对此有何说法呢?」
佛陀告诉尸婆说:「那沙门、婆罗门其实是粗略的说法罢了,不详备也不细密,愚痴、不善又不明事理。为什么呢?因为个人或会由于风邪而生起病苦,众生便会觉知病苦。或者是从痰起,或者是从涎唾起,或者是从上二者同时生起;或者是由于自己的伤害,或是由于他人的伤害,或者是因节气因素的伤害。那自我伤害的人,他的做法或是拔发,或是拔须,或举手常立,或蹲于地上,或卧于灰土中,或卧于棘刺上,或卧于杵上,或卧于板上,或用牛屎涂地而卧于其上,或卧于水中。或每日三次洗浴,或只用一脚站立,然后身随着太阳而转,如此精勤修习各种苦行,尸婆啊!这就叫做自我的伤害。所谓他人的伤害,就是或被他人的手、石块、刀、杖等种种因素而伤害到自己的身体,这就叫做他人的伤害。尸婆啊!至于所谓由于时节因素的伤害,就是冬天则大寒,春天则大热,夏天则寒暑都有,这就叫做节气的伤害。世间有因缘所成的真实现象,不是虚妄。尸婆啊!世间有这真实的现象,就是会被风邪所伤害,乃至被节气所伤害,众生都能如实地觉知这些苦患。你自己也会有这样的苦患,就是被风、痰、涎唾……乃至节气所伤害,你也能如实地觉知这些苦患。尸婆啊!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说一切人所觉知的苦乐,都是前世所造的因缘所致,这就是舍弃世间真实因缘之事,而随顺自己的见解,作虚妄的说法。
尸婆啊!有五种因缘使心灵生起忧苦。是那五种呢?就是因为有贪欲盖的缠缚,由于贪欲盖的缠缚,而生起心灵的忧苦;也因为有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的缠缚,由于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的缠缚,而生起心灵的忧苦。尸婆啊!这就叫做使心灵生起忧苦的五种因缘。尸婆啊!有五种因缘不会生起心灵的忧苦。是那五种呢?就是说若因有贪欲盖的缠缚,由于有贪欲盖的缠縳,而生起那心灵忧苦的话,那么远离那贪欲盖的缠缚,就不会生起心灵的忧苦了;若也因为有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等的缠缚,由于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等缠缚,而生起那心灵忧苦的话,那么远离那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的缠缚,就不会生起心灵的忧苦了。尸婆啊!这就叫做不会生起心灵忧苦的五种因缘,在现世中能远离炽盛的苦恼,不需长时间,很快就能以智慧观照而明白现前之境,缘此而使自己得到觉悟。尸婆啊!又有一种能在现世中远离炽盛苦恼,不需长时间,很快就能通达现见之境,缘此而使自己得到觉悟,那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尸婆外道出家人就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当时,尸婆外道出家人见法、得法、入法,远离一切疑惑,这不是由于他人的教示所致,他进入正法、戒律中,得到无所畏惧,就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可以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身份吗?」
佛陀告诉尸婆说:「你现在可以出家了。」其它如同上面所说,……乃至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第九六九经注释:
1、本所作因:指过去世所作之因。
2、洛漠:亦作落莫,零落断续的样子。圣本作「略演」。
3、现见:以智慧观照现前之境。
九七○、本经叙说商主外道出家有一宗亲升天之后,下凡告商主,以意论偈求名师,商主求问六师外道悉不能答,后诣世尊得答,遂于正法、律出家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园中。
那时,那罗聚落中有位名叫商主的外道出家人,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年老根熟,为那罗聚落的所有沙门、婆罗门、长者、居士们所尊重供养,视他如阿罗汉一样。
那位商主外道出家人,先前有一位宗亲,命终后往生到天上,他在天上俯观商主外道出家人后,这样想着:我想去教导那位商主外道出家人前往世尊处修习梵行,但怕他不愿听从我的话,我现在应到他那儿,用我的意论跟他讨论,使他发问。
于是他就下临那罗聚落,去到商主外道出家人的住处,唱诵诗偈问道:
「什么是恶知识,假现善知识之相呢?
什么是善知识,显现得如与自己同一体呢?
为什么要求断灭呢?怎样叫远离炽然(炽盛烦恼)呢?」
「如果你这位仙人拿这个意论去请问于人,有能分别解说其义而回答你的人,便可跟随他出家修习梵行。」
当时,商主外道出家人接受天人的教示,就持往富兰那迦叶处,拿这首意论偈来问富兰那迦叶。那富兰那迦叶自己尚且不能了解,何况是要他能回答呢?那时,商主外道出家人又到末迦梨瞿舍利子处、删阇耶毗罗坻子处、阿耆多枳舍钦婆罗处、迦罗拘陀迦栴延处、尼干陀若提子处(以上为六师外道),都拿着这首意论偈来向他们请问,他们也都不能回答。
这时,商主外道出家人这样想着:我拿这首意论偈去请问所有出家师父,他们都不能回答,我现在还能想要求出家吗?我自己现在还有财宝,不如回家习近五欲好。但他又这样想着:我现在可前往拜访沙门瞿昙,可是那些年老宿德的大师、沙门、婆罗门、富兰那迦叶等,都不能回答问题,那沙门瞿昙乃是个年少出家人,又岂能了解呢?然而我曾听闻昔时贤德说:「不可轻视新学的年少出家人。」或许真有沙门年少出家人,具有大德力也不一定。我现在且当去拜访沙门瞿昙。到那儿后,就拿那首意论偈以心念来向佛陀请问,内容就如偈所说一样。
这时,世尊已知道了那位商主的心念,就唱诵诗偈答说:
「什么是恶知识,却假现善友的外相呢?
就是内心其实耻厌他,口里却说是与我同心,
做事时不乐与人同担,所以可知此非善友。
嘴里头善于说些恩爱的话语,内心其实与此不相应,
他的所作与所说都不能相同,有智慧的人就应要知道,
这就是恶知识,假现善知识之相,
而与自己同一体。
怎样叫善知识,是与自己同一体的呢?
就是要不是有那善知识,自己就会放逸而不知节制,
败坏而心怀疑惑,伺求着事理的头绪。
如果安于善知识,就如儿子卧于父亲的怀里,
不会被旁人所离间,所以应当熟知善知识。
为什么要求断灭呢?
因为能受生于欢喜之处,清凉而令人称叹;
修习福利的果报,得到清凉的涅槃寂静,
所以要求断灭。
怎样叫远离炽盛的烦恼呢?
就是得到寂静止息之味,知道那远离之味,
远离了炽盛的恶业,饮以正法的喜味,
寂灭而远离欲火,这就叫做远离了炽盛的烦恼。」
当时,商主外道出家人这样想着:沙门瞿昙已知我的心念。于是向佛陀问说:「我现在是否可进入沙门瞿昙您的正法、戒律中修习梵行,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身份呢?」
佛陀告诉商主外道出家人说:「你现在就可在我的正法、戒律中修习梵行,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身份。」如此出家后,他思惟着……乃至心灵得到了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第九七○经注释:
1、商主:人名,别译杂阿含经作「那利婆力」。
2、意论:别译杂阿含经作「心中默念」。
3、永息灭:指涅槃。
九七一、本经叙说佛入灭前,外道须跋陀罗请求见佛解惑,阿难不许,后承佛应允,入内答其所问。须跋陀罗得佛开示,即意解心开,乞求出家,受具足戒,证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俱夷那竭国力士生处的坚固双树林中。
那时,世尊涅槃之时将至,他告诉阿难尊者说:「你为我于双树间铺好绳床,床头向北边,我在今日中夜时刻,将入于无余涅槃中。」
当时,阿难尊者奉承指示,就在双树间铺设绳床,床头向北边,铺设完毕,来见佛陀,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旁,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在双树间铺好绳床,床头是向着北边。」
这时,世尊来到双树间,在绳床上头向着北边,偏向右胁而卧,两脚相叠,系念于光明之想,有正念正智。
当时,俱夷那竭国有位名叫须跋…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