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P4

  ..续本文上一页陀罗的外道出家人,已一百二十岁了,年老根熟,为俱夷那竭国人所恭敬供养,视如阿罗汉一样。那位须跋陀罗出家人听说世尊今日中夜即将入于无余般涅槃中,他想着:我对于法还有所疑惑,内心满怀着希望,沙门瞿昙必有能力,能开导使我觉悟,我现在应该去沙门瞿昙处,向他请问疑惑。于是他就走出俱夷那竭国,前往世尊住处。

   那时,阿难尊者正在园门外经行。此时,须跋陀罗就告诉阿难尊者说:「我听说沙门瞿昙在今日中夜就要进入无余般涅槃,可是我对于法尚有疑惑,内心满怀着希望,沙门瞿昙必有能力,能开导使我觉悟。假如阿难您不怕烦劳的话,请您为我往告瞿昙,可有一点空闲,为我解答问题呢?」

   阿难答说:「不要去烦扰世尊!世尊疲惫极了。」

   须跋陀罗如此地再三向阿难尊者请求,阿难尊者仍是再三的不予允许。

   须跋陀罗说:「我曾听闻过去出家的年老大师说,要过很久的时间才会有如来、应供、等正觉出现于世间,他的出现就犹如优昙钵花开一样的不容易。然而就在今夜,如来就要进入无余般涅槃了,我现在对于法仍有疑惑,但我满怀信心,沙门瞿昙必有能力,能开导使我觉悟,假如阿难您不怕烦劳的话,就请您为我禀报沙门瞿昙。」

   阿难仍答说:「须跋陀罗啊!你不要去烦扰世尊!世尊今天疲惫极了。」

   当时,世尊以天耳神通听到了阿难与须跋陀罗彼此交谈的话语,就对阿难尊者说:「你不要阻拦那位在外道出家的须跋陀罗!请他进来问疑解惑吧。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最后一次与外道出家人的论议,他也是我最后一位得证声闻的弟子,这位善来比丘,就是所谓的须跋陀罗。」

   此时,须跋陀罗听闻世尊愿为他开启善根,内心极为欢喜,就去到世尊处,与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世间所有修道悟理的人,有所谓富兰那迦叶等六位师父,他们各自如此推崇地说:『此法才是沙门证果法!此法才是沙门证果法!』怎样呢?瞿昙啊!他们各自是否真有所推崇之法呢?」

   当时,世尊为他唱诵诗偈道:

   「我年始二十九,便出家修习善道,

   成道到今天,已经五十余年。

   修习三昧、三明与身口意善行都已具足,常修习清净的戒法,

   离开此道法也就少有道分了,此外也无沙门果。」

   佛陀告诉须跋陀罗说:「于正法、戒律中不得八正道的话,就不能得到沙门初果,也不能得到第二果、第三果、及沙门第四果。须跋陀罗啊!于此正法、戒律中能得到八正道的话,就能得到沙门初果,或得到第二果、第三果、以及沙门第四果。除此以外,外道并无沙门证果法,这些外道诸师,只是空言有沙门证果法、婆罗门证果法罢了。所以,我现在于大众中要如狮子作吼一样地为大家说法。」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须跋陀罗外道出家人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那时,须跋陀罗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的疑惑,不是由于他说而敬信佛法,也不是由于他说而得济度,他对于正法、戒律得到了无所畏惧,于是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右膝跪地,告诉阿难尊者说:「你已得到了很好的利益,你得到了大师的指导,成为大师的弟子,被大师的法雨灌于头顶。我现在若能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得到比丘身份的话,也应当可得到这样的善利!」

   此时,阿难尊者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位须跋陀罗外道出家人现在乞求于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得成为比丘的身份。」

   当时,世尊告诉须跋陀罗说:「这位比丘过来修习梵行吧!」

   那位须跋陀罗尊者即于此时出家,就此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份。他如此思惟着……乃至心灵得到了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那时,须跋陀罗尊者证得阿罗汉果,觉知解脱之乐后,这样想着:我不能忍受看见佛陀进入般涅槃,我应当先进入般涅槃。此时,须跋陀罗尊者先入于般涅槃后,然后世尊也进入了般涅槃。

  第九七一经注释:

  1、俱夷那竭国:据夷那竭,为末罗国之都城,一般认为即今之迦斯阿。

  2、须跋陀罗:人名。为佛陀入灭前最后证悟之弟子。

  3、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无余涅槃与般涅槃二者在此皆是「入灭、圆寂」之意。

  4、优昙钵花:为一种无花果类植物,产于喜马拉亚山麓及印度德干高原、锡兰等处。世称此树三千年开花一度,值佛出世始开。故今称不世出之物曰「昙花一现」,典即原于此。

  5、三昧明行具:三昧,即正定。明,指宿命、天眼、漏尽三明。行,指身、口、意之善行。

  6、「始年二十九……此外无沙门」:南传大般涅槃经此处作「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自出离已来,已逾五一年。道法广阔界,常游巡仰企;于其领域外,实无沙门果。」(见慧炬出版社巴宙译南传大般涅槃经)

  九七二、本经叙说佛于毗舍离接受诸贾客供养,并为其讲说消除恐怖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跋耆国人间游行教化,又到了毗舍离国,就住在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那时,毗舍离国有很多的商人,想向怛剎尸罗国去,正在整装准备。这些商人听说世尊在跋耆国人间游行教化,现已来到了毗舍离国,住在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听到这件消息后,他们就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佛陀就为这些商人作种种的说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静默不语。

   这时,所有商人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们这些商人正在整装准备,想到怛剎尸罗国去,希望世尊与您的众弟子们明早能接受我们的供养。」

  当时,世尊静默的应允了。

   这时,众商人知道世尊已接受供养的邀请,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顶礼后,各自回家,备办各种洁净甘美的饮食,铺好床座,安置净水。次日早晨时,就派人去请佛陀说:「受供的时间已到了。」

   此时,世尊与大众们便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去到众商人处,就座而坐。

   当时,众商人就拿净美的饮食亲自供养。等他们吃完洗好了钵盂,众商人就拿着卑小的床座,坐于大众之前,听闻佛陀的说法。

   那时,世尊告诉众商人说:「当你们行走于旷野中,如果感到恐怖,而心惊毛竖。这时,应当忆念如来之事││所谓如来是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如此忆念如来的话,恐怖就会消除。其次,要忆念法之事││佛的正法、戒律,能使人在现世中远离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即能通达、亲近,缘此就能使自己得到觉悟。其次,要忆念僧之事││世尊的弟子为善向、正向,……乃至是世间的福田。能如此忆念的话,恐怖就会消除。

  在过去世的时候,诸天与阿修罗战斗。那时,天帝释告诉诸天众说:『当你们和阿修罗进行战斗时,如果心生恐怖的话,就当忆念我的幢幡,名字就叫摧伏幢。忆念那幢幡时,恐怖即得消除。如果不忆念我幢幡的话,就应当忆念伊舍那天子的幢幡;如果不忆念伊舍那天子幢幡的话,就应当忆念婆留那天子的幢幡。忆念那幢幡时,恐怖即可消除。』同样地,众商人们!你们行走于旷野中,如果心有恐怖的话,就应当忆念如来之事、法之事、僧之事。」

   这时,世尊又为众毗舍离的商人们唱诵供养随喜的诗偈:

   「供养比丘僧饮食,以及随时的衣服,

    要专心仔细思惟真理,以正知而行施舍。

   布施净物种植良好福田,你们都已具足;

   缘于这种功德福利,长夜能获得安乐。

   发心有所求时,众利都能应验,

   两足或四足的众生都得安乐,道路上往来安乐,

   夜晚安乐白天也安乐,一切都能离开凶恶。

   犹如肥沃的良田,播下了精纯的好种子一样;

   随时引水灌溉润泽,收取的谷子多得不可量!

   在净戒的良好福田里,有了精美的肴膳种子;

   随顺着正行而行,最后自会成就美妙的果报。

   所以行布施的人,想要求具备众福德的话,

   就应当依随智慧而行,众妙果自然就会具备。

   对于明行足的世尊,能以正心竭诚恭敬,

   种殖众善的根本,终会获得大福利。

   能够如实地知道世间,得到具备正见,

   具足彻见正道,具足向上升进,

   远离了一切垢秽,获得涅槃之道,

   彻底地脱离苦海,这样就叫做具备众福德。」

   当时,世尊为众毗舍离的商人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七二经注释:

  1、方便装严:此指商贾们出发前之整治装备而言。

  2、阿须轮:即阿修罗。

  3、幢:旌旗之属,于佛前建之,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

  4、伊舍那天子:即自在天主。

  5、婆留那:天帝名。

  

  九七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诸比丘,若于空闲、树下、空舍,心生恐怖时,当忆念三宝,恐怖即除。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住在空旷幽静之处、树下、空舍中,有时觉得恐怖,心惊毛竖的话,就应当忆念如来之事,以及法之事、僧之事,就如前经一样地广说。当忆念如来之事、法之事、僧之事时,恐怖即可消除。

   众比丘啊!过去世时,释提桓因与阿修罗战斗。当时,帝释告诉诸三十三天说:『各位仁者!我们诸天和阿修罗战斗时,如果会生起恐怖,心惊毛竖的话,你们就应忆念我摧伏敌人的幢幡。当忆念那幢幡的时候,恐怖即可…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