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羅的外道出家人,已一百二十歲了,年老根熟,爲俱夷那竭國人所恭敬供養,視如阿羅漢一樣。那位須跋陀羅出家人聽說世尊今日中夜即將入于無余般涅槃中,他想著:我對于法還有所疑惑,內心滿懷著希望,沙門瞿昙必有能力,能開導使我覺悟,我現在應該去沙門瞿昙處,向他請問疑惑。于是他就走出俱夷那竭國,前往世尊住處。
那時,阿難尊者正在園門外經行。此時,須跋陀羅就告訴阿難尊者說:「我聽說沙門瞿昙在今日中夜就要進入無余般涅槃,可是我對于法尚有疑惑,內心滿懷著希望,沙門瞿昙必有能力,能開導使我覺悟。假如阿難您不怕煩勞的話,請您爲我往告瞿昙,可有一點空閑,爲我解答問題呢?」
阿難答說:「不要去煩擾世尊!世尊疲憊極了。」
須跋陀羅如此地再叁向阿難尊者請求,阿難尊者仍是再叁的不予允許。
須跋陀羅說:「我曾聽聞過去出家的年老大師說,要過很久的時間才會有如來、應供、等正覺出現于世間,他的出現就猶如優昙缽花開一樣的不容易。然而就在今夜,如來就要進入無余般涅槃了,我現在對于法仍有疑惑,但我滿懷信心,沙門瞿昙必有能力,能開導使我覺悟,假如阿難您不怕煩勞的話,就請您爲我禀報沙門瞿昙。」
阿難仍答說:「須跋陀羅啊!你不要去煩擾世尊!世尊今天疲憊極了。」
當時,世尊以天耳神通聽到了阿難與須跋陀羅彼此交談的話語,就對阿難尊者說:「你不要阻攔那位在外道出家的須跋陀羅!請他進來問疑解惑吧。爲什麼呢?因爲這是我最後一次與外道出家人的論議,他也是我最後一位得證聲聞的弟子,這位善來比丘,就是所謂的須跋陀羅。」
此時,須跋陀羅聽聞世尊願爲他開啓善根,內心極爲歡喜,就去到世尊處,與世尊見面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昙啊!世間所有修道悟理的人,有所謂富蘭那迦葉等六位師父,他們各自如此推崇地說:『此法才是沙門證果法!此法才是沙門證果法!』怎樣呢?瞿昙啊!他們各自是否真有所推崇之法呢?」
當時,世尊爲他唱誦詩偈道:
「我年始二十九,便出家修習善道,
成道到今天,已經五十余年。
修習叁昧、叁明與身口意善行都已具足,常修習清淨的戒法,
離開此道法也就少有道分了,此外也無沙門果。」
佛陀告訴須跋陀羅說:「于正法、戒律中不得八正道的話,就不能得到沙門初果,也不能得到第二果、第叁果、及沙門第四果。須跋陀羅啊!于此正法、戒律中能得到八正道的話,就能得到沙門初果,或得到第二果、第叁果、以及沙門第四果。除此以外,外道並無沙門證果法,這些外道諸師,只是空言有沙門證果法、婆羅門證果法罷了。所以,我現在于大衆中要如獅子作吼一樣地爲大家說法。」
佛陀講說這段經文時,須跋陀羅外道出家人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獲得清淨的法眼。那時,須跋陀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的疑惑,不是由于他說而敬信佛法,也不是由于他說而得濟度,他對于正法、戒律得到了無所畏懼,于是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右膝跪地,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已得到了很好的利益,你得到了大師的指導,成爲大師的弟子,被大師的法雨灌于頭頂。我現在若能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得到比丘身份的話,也應當可得到這樣的善利!」
此時,阿難尊者禀告佛陀說:「世尊啊!這位須跋陀羅外道出家人現在乞求于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得成爲比丘的身份。」
當時,世尊告訴須跋陀羅說:「這位比丘過來修習梵行吧!」
那位須跋陀羅尊者即于此時出家,就此受具足戒,成爲比丘的身份。他如此思惟著……乃至心靈得到了完善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那時,須跋陀羅尊者證得阿羅漢果,覺知解脫之樂後,這樣想著:我不能忍受看見佛陀進入般涅槃,我應當先進入般涅槃。此時,須跋陀羅尊者先入于般涅槃後,然後世尊也進入了般涅槃。
第九七一經注釋:
1、俱夷那竭國:據夷那竭,爲末羅國之都城,一般認爲即今之迦斯阿。
2、須跋陀羅:人名。爲佛陀入滅前最後證悟之弟子。
3、無余涅槃而般涅槃:無余涅槃與般涅槃二者在此皆是「入滅、圓寂」之意。
4、優昙缽花:爲一種無花果類植物,産于喜馬拉亞山麓及印度德幹高原、錫蘭等處。世稱此樹叁千年開花一度,值佛出世始開。故今稱不世出之物曰「昙花一現」,典即原于此。
5、叁昧明行具:叁昧,即正定。明,指宿命、天眼、漏盡叁明。行,指身、口、意之善行。
6、「始年二十九……此外無沙門」:南傳大般涅槃經此處作「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自出離已來,已逾五一年。道法廣闊界,常遊巡仰企;于其領域外,實無沙門果。」(見慧炬出版社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
九七二、本經敘說佛于毗舍離接受諸賈客供養,並爲其講說消除恐怖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跋耆國人間遊行教化,又到了毗舍離國,就住在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那時,毗舍離國有很多的商人,想向怛剎屍羅國去,正在整裝准備。這些商人聽說世尊在跋耆國人間遊行教化,現已來到了毗舍離國,住在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聽到這件消息後,他們就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佛陀就爲這些商人作種種的說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靜默不語。
這時,所有商人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們這些商人正在整裝准備,想到怛剎屍羅國去,希望世尊與您的衆弟子們明早能接受我們的供養。」
當時,世尊靜默的應允了。
這時,衆商人知道世尊已接受供養的邀請,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頂禮後,各自回家,備辦各種潔淨甘美的飲食,鋪好床座,安置淨水。次日早晨時,就派人去請佛陀說:「受供的時間已到了。」
此時,世尊與大衆們便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去到衆商人處,就座而坐。
當時,衆商人就拿淨美的飲食親自供養。等他們吃完洗好了缽盂,衆商人就拿著卑小的床座,坐于大衆之前,聽聞佛陀的說法。
那時,世尊告訴衆商人說:「當你們行走于曠野中,如果感到恐怖,而心驚毛豎。這時,應當憶念如來之事││所謂如來是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如此憶念如來的話,恐怖就會消除。其次,要憶念法之事││佛的正法、戒律,能使人在現世中遠離熾盛的煩惱,不需長時間,即能通達、親近,緣此就能使自己得到覺悟。其次,要憶念僧之事││世尊的弟子爲善向、正向,……乃至是世間的福田。能如此憶念的話,恐怖就會消除。
在過去世的時候,諸天與阿修羅戰鬥。那時,天帝釋告訴諸天衆說:『當你們和阿修羅進行戰鬥時,如果心生恐怖的話,就當憶念我的幢幡,名字就叫摧伏幢。憶念那幢幡時,恐怖即得消除。如果不憶念我幢幡的話,就應當憶念伊舍那天子的幢幡;如果不憶念伊舍那天子幢幡的話,就應當憶念婆留那天子的幢幡。憶念那幢幡時,恐怖即可消除。』同樣地,衆商人們!你們行走于曠野中,如果心有恐怖的話,就應當憶念如來之事、法之事、僧之事。」
這時,世尊又爲衆毗舍離的商人們唱誦供養隨喜的詩偈:
「供養比丘僧飲食,以及隨時的衣服,
要專心仔細思惟真理,以正知而行施舍。
布施淨物種植良好福田,你們都已具足;
緣于這種功德福利,長夜能獲得安樂。
發心有所求時,衆利都能應驗,
兩足或四足的衆生都得安樂,道路上往來安樂,
夜晚安樂白天也安樂,一切都能離開凶惡。
猶如肥沃的良田,播下了精純的好種子一樣;
隨時引水灌溉潤澤,收取的谷子多得不可量!
在淨戒的良好福田裏,有了精美的肴膳種子;
隨順著正行而行,最後自會成就美妙的果報。
所以行布施的人,想要求具備衆福德的話,
就應當依隨智慧而行,衆妙果自然就會具備。
對于明行足的世尊,能以正心竭誠恭敬,
種殖衆善的根本,終會獲得大福利。
能夠如實地知道世間,得到具備正見,
具足徹見正道,具足向上升進,
遠離了一切垢穢,獲得涅槃之道,
徹底地脫離苦海,這樣就叫做具備衆福德。」
當時,世尊爲衆毗舍離的商人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七二經注釋:
1、方便裝嚴:此指商賈們出發前之整治裝備而言。
2、阿須輪:即阿修羅。
3、幢:旌旗之屬,于佛前建之,用以莊嚴佛菩薩及道場。
4、伊舍那天子:即自在天主。
5、婆留那:天帝名。
九七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諸比丘,若于空閑、樹下、空舍,心生恐怖時,當憶念叁寶,恐怖即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住在空曠幽靜之處、樹下、空舍中,有時覺得恐怖,心驚毛豎的話,就應當憶念如來之事,以及法之事、僧之事,就如前經一樣地廣說。當憶念如來之事、法之事、僧之事時,恐怖即可消除。
衆比丘啊!過去世時,釋提桓因與阿修羅戰鬥。當時,帝釋告訴諸叁十叁天說:『各位仁者!我們諸天和阿修羅戰鬥時,如果會生起恐怖,心驚毛豎的話,你們就應憶念我摧伏敵人的幢幡。當憶念那幢幡的時候,恐怖即可…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