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五▪P5

  ..續本文上一頁消除。』同樣地,比丘啊!如果你們在空曠幽靜之處、大樹下、空舍裏而會生起恐怖,心驚毛豎的話,就當憶念如來〡〡如來是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當憶念如來之時,恐怖即可消除。爲什麼呢?那天帝釋懷有貪、瞋、癡,對于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得解脫,還有恐怖、畏懼、逃竄、避難的心理。然而他仍告訴諸叁十叁天,要他們憶念自己摧伏敵人的幢幡;更何況是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已遠離貪、瞋、癡,解脫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也沒有各種恐怖、畏懼、逃避,怎會不使憶念如來的人消除各種的恐怖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七四、本經敘說佛告舍利弗,若于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系著、結使,得心解脫、慧解脫,則能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娑枳國的安阇那林中。

   那時,世尊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能對于法做簡略的解說或詳細地廣爲解說,但要了知此法卻很難。」

   舍利弗尊者禀告佛陀說:「希望世尊您能簡略地說法、或廣爲解說、或如法而說,確實會有解知法的人。」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如果有衆生對于自己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能觀察無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乃至得到心靈的解脫、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的話,那麼對于此有意識的身體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執持有一主宰的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結使、系著等煩惱,所以就可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了。

   舍利弗啊!如果那比丘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的話;那麼他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妄見有我、我所有,也不會有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他就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了。

   舍利弗啊!如果又有比丘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的話,那麼他就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了。

   舍利弗啊!如果又有比丘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的話;那麼他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妄見有我、我所有,也不會有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他就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了。舍利弗啊!這樣就叫做比丘斷除了愛縛、結使、我慢等煩惱,得到了覺悟,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舍利弗啊!對于這問題在其余地方我也有說到,在回答波羅延的富鄰尼迦所問經中,我曾說:

   『世間有各種不同的事物,要安于所遇而不沖動,

   內心寂靜,遠離各種煩惱塵垢,拔除它的根本而不渴望,

   既已度越叁界果報的生死大海,就不再有老死的憂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舍利弗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七四經注釋:

  1、婆枳國:位于中印度舍衛城之南,與憍薩羅國南方之阿 阇城隔河相望。

  2、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此經見南傳小部經集第五品第四章布那迦問經,其經文如下:「洞悉世上萬事萬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沖動,平靜,無激情,無煩惱,無貪欲,我說這樣的人能超越生和老。」(見博遠出版白話佛教經典(七)經集,郭良鋆譯)

  

  九七五、本經敘說阿難獨自思惟後,詣佛求證所悟,內容都如前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阿難尊者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獨自在一僻靜之處,這樣思惟著:或有一個人他這樣想著││如果我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並且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的話;那麼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妄見有我、我所有,也不會有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我將于那時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

   此時,阿難尊者下午時分從禅定中出定,就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如此地思惟著:如果有一個人如此地說││我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乃至具足自知作證。」

   佛陀告訴阿難說:「是的!是的!如果有一人這樣地想著:我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已經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使的煩惱,並且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了。阿難啊!那比丘如果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已經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使的煩惱,並且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的話;那麼他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妄見有我、我所有,也不會有我慢、系著、結使的煩惱,並且他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中具足自知作證。

   阿難啊!如果比丘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乃至具足自知作證,這樣就叫做比丘已斷除了愛縛、結使、我慢,得到覺悟,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阿難啊!我對此問題在其它地方也有說到,在回答波羅延的憂陀耶所問經中,我曾說:

   『斷除了愛欲之想,憂苦也同時遠離,

    覺悟睡眠蓋,滅除掉悔蓋,

   舍棄貪欲、瞋恚而心得清淨,觀察現前諸法,

   我說智慧的解脫,能滅除無明的昏暗。』」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禮佛之後離去。

  第九七五經注釋:

  1、答婆羅延憂陀耶所問:見南傳小部‧經集第五品第十四章烏德耶問經,其經文如下:「拋棄對愛欲的渴求和失望,克服懶惰,戒絕惡行。思想超然,達到純潔,把思考正法放在首位,我告訴你,這就是憑借智慧獲得解脫和鏟除無知。」(見博遠出版白話佛教經典(七)經集‧郭良鋆譯)

  

   九七六、本經敘說十八愛行能起生死輪回。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講說愛乃爲網、爲膠、爲泉、爲藕根。這些都會成爲衆生的障礙、爲遮蓋、爲膠滯、爲守衛、爲覆蔽、爲封閉、爲阻塞、爲暗冥、爲狗腸、爲亂草、爲絲絮,使衆生從此世到他世,從他世到此世,往來流轉,沒有不流轉的時候,衆比丘啊!到底是那些愛爲網、爲膠,……乃至使衆生往來流轉,沒有不流轉之時呢?就是有我之故,所以執取有我、欲我、爾我、有我、無我、異我、當我、不當我、欲我、當爾時、當異異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等想法。如此十八種愛行都是從內而起。

   由于比丘認定有我,所以對于一切所有執取而說我欲、我爾……乃至十八種愛行由外境而生起,如此總說爲十八愛行。內、外愛行合說叁十六愛行,或于過去生起,或于未來生起,或于現在生起,如此又總說是一百零八種愛行,就是這些愛行爲網、爲膠、爲泉、爲藕根,能成爲衆生的障礙、爲遮蓋、爲膠滯、爲守衛、爲覆蔽、爲封閉、爲阻塞、爲暗冥、爲狗腸、爲絲絮,使衆生從此世到他世,從他世到此世,往來流轉,沒有不流轉之時。」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七六經注釋:

  1、十八愛行從內起:指從執取內五蘊而生起之十八種愛行。北傳十八種愛行內容簡略又重複,實在難以理解;南傳相對經文及論藏之分別論第十七品小事分別中皆有十八愛行之內容,就是衆生執取:一、我是有,二、我是如是,叁、我乃如彼,四、我應與彼異,五、我應是有,六、我應如是有,七、我應如彼之有,八、我應有與彼異,九、我是常,十、我是無常,十一、願我有,十二、願我如是有,十叁、願我如彼有,十四、願我與彼異,十五、我應當有,十六、我應當如是有,十七、我應當如彼之有,十八、我應當與彼異等想法。

  2、十八愛行從外起:指從執取外五蘊而生起之十八種愛行。根據南傳經論所說,其執取內容如下:一、由此我是有,二、由此我如是,叁、由此我如彼,四、由此我與彼異,五、由此我應是有,六、由此我應如是有,七、由此我應如彼有,八、由此我應與彼有異,九、由此我是常,十、由此我是無常,十一、由此願我是有,十二、由此願我如是有,十叁、由此願我如彼之有,十四、由此願我與彼有異,十五、由此我應是有,十六、由此我應如是有,十七、由此我應如彼有,十八、由此我應與彼有異。

  

  九七七、本經敘說愛恚互生,若具足諸禅,則可斷愛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從愛而生愛,從愛而生恚;也有從恚而生愛,從恚而生恚的現象。

   怎樣叫從愛而生愛呢?就是有一個人,他對于某個衆生感到歡喜、愛樂、顧念、適意,他人也對那個衆生産生歡喜、愛樂、顧念、適意的想法。于是他就這樣想著:我…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