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五
九六二、本經敘說舍羅步外道妄說其已先知佛法、律而後棄之,佛親往質問,彼默不作聲,其弟子遂舍之而去。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王舍城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舍羅步,住在須摩竭陀池邊,在自己的弟子大衆中這樣地宣稱:「沙門釋子之法我全都知道,我先前就已知道他的正法與戒律,然而我全都將它棄舍了。」
當時,有衆多的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王舍城中乞食。他們聽說有位外道名叫舍羅步,就住在王舍城的須摩竭陀池邊,在自己的弟子大衆中如此宣稱:「沙門釋子所有的正法、戒律我全都已知道,我先前就已經知道他的正法、戒律,後來我都將它棄舍了。」這些比丘聽聞這些話後,乞食完畢,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了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們早晨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王舍城中乞食,聽說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舍羅步,住在王舍城須摩竭陀池邊,他在自己的大衆中這樣宣稱:『沙門釋子之法我已經全都知道,我知道他的正法、戒律後,然後又將它棄舍了。』慈悲的世尊啊!您可自行前往那須摩竭陀池邊度化他,只因憐憫他的緣故!」
當時,世尊靜默地答允了。等下午時分從禅定中出定,他就去到須摩竭陀池邊外道舍羅步的住處。
此時,舍羅步外道出家人遙見世尊來訪,他立即鋪好床座,請佛陀入座。
佛陀即就座,告訴舍羅步說:「你真的這樣說:『沙門釋子所有的正法、戒律我都已知道,知道那些正法、戒律後,然後將它棄舍掉了。』嗎?」這時,舍羅步靜默不答。
佛陀告訴舍羅步說:「你現在應該答話啊!爲什麼默不作聲呢?如果你所知很圓滿的話,我就跟你隨喜;如果不圓滿的話,我將使你得到圓滿。」這時,舍羅步還是一樣的默不作聲。如此地跟他說第二次、第叁次,他還是一樣再叁地保持靜默。
當時,舍羅步有一位梵行弟子就告訴舍羅步說:「老師您是應該去向沙門瞿昙講說您的知見的,現在沙門瞿昙他自己親來此處,您何故卻不說話了呢?沙門瞿昙又告訴老師您說:『如果你所知很圓滿的話,我就跟你隨喜;如果不圓滿的話,我當會使你得到圓滿。』爲什麼你卻靜默而不解說呢?」那位舍羅步的梵行弟子如此勸他時,他也是默不作聲。
這時,世尊告訴舍羅步說:「如果又有人說:『沙門瞿昙並非如來、應供、等正覺。』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勸說,仔細地诘問;當對他好好地勸說,仔細地诘問時,他就會很疏闊地說些其它的事情;或者被忿怒驕慢所覆蓋,對礙(排拒)而不安忍,無從表達;或靜默慚愧地低著頭,暗自省思,就像現在的舍羅步你一樣。如果又有人如此說『沙門瞿昙不是正法、戒律』的話,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勸說,仔細地诘問,他也是會像你今天一樣地默不作聲。如果又有人說『沙門瞿昙的聲聞弟子沒有善向』的話,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勸說,仔細地诘問,他也是會像你今天一樣地默不作聲。」此時,世尊在須摩竭陀池邊像獅子作吼一樣的說法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那時,舍羅步的梵行弟子告訴舍羅步說:「譬如有一條牛,截斷了兩角,進入空牛欄中,跪地大吼一樣;老師您也像這樣,只能在沒有沙門瞿昙弟子的大衆中作如獅子吼一樣的說法。譬如女人想裝出男人的聲音,可是發出的聲音還是女人的聲音;老師您也像這樣,只能在沒有沙門瞿昙弟子的大衆中作如獅子吼一樣的說法。譬如野幹想裝作狐狸的聲音,可是發出的聲音還是野幹的聲音;老師您也像這樣,只能在沒有沙門瞿昙弟子的大衆中作如獅子吼一樣的說法。」
當時,舍羅步的梵行弟子在舍羅步面前呵責毀罵之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六二經注釋:
1、遼落:遼遠疏闊之意。
2、非沙門瞿昙無正法、律:此句「無」字依文義應省略。
3、于非沙門瞿昙弟子衆中欲作師子吼:此句「欲」字在此雖亦通順,但比對前二類句,皆無此字,應予刪除,文義較佳。
九六叁、本經敘說外道上座宣稱若有人能答對其偈,則將隨其修梵行。後世尊至彼所答對,折伏外道上座,上座乃隨即出家學佛,後得阿羅漢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在王舍城的須摩竭陀池邊有一位外道出家人,他的名字叫上座。他住在池邊,對自己的大衆如此地宣稱:「我唱誦一首法偈,如有人能回答的話,我將到他那兒去修習梵行。」
當時,有衆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王舍城乞食,聽說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上座,住在須摩竭陀池邊,在自己的大衆中這樣宣稱:「我唱誦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夠回答的話,我將去到他那兒修習梵行。」乞食完畢,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了腳,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今天早晨和衆多比丘進入城裏乞食,聽到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上座,住在須摩竭陀池邊,在自己的大衆中這樣宣稱:『我唱誦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夠回答的話,我將去到他那兒修習梵行。』希望世尊您能去到那兒度化他,也是因哀憫他的緣故!」
那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到了下午,世尊從禅定中出定,就去到須摩竭陀池邊。
當時,上座外道出家人遙見世尊,就鋪好床座,請佛陀就座。世尊坐下後,告訴上座外道出家人說:「你真的這樣宣稱:『我唱誦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夠回答的話,我將去到他那兒修習梵行。』嗎?你現在便可唱誦法偈,我能回答你。」
這時,那位外道立即疊鋪繩床做爲高座,自己登上高座,就唱誦著法偈道:
「比丘應如法清淨過活,不可惱害恐怖衆生;
守意寂靜能行舍離,攝持戒法而隨順于靜定。」
當時世尊已知道那位上座外道的心意,就唱誦法偈答說:
「你對于自己所說的法偈,如果自己能去履行的話,
我將會把你當作善士來看待。
可是看你今天所說的,言行並不相符。
比丘應以靜定調伏自己,不可惱害恐怖衆生。
守意寂靜遠離一切惡,受持淨戒的人,
就能隨順調伏而得靜定,身、口、心遠離惡業,
將它完善地攝入于所安住之處,不使放逸懈怠,
這就叫隨順調伏而得靜定。」
那時,上座外道出家人這樣想著:沙門瞿昙已知道我的心意,就從床座下來,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現在我是否可以在您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就比丘之法呢?」
佛陀告訴上座外道出家人說:「現在你可以在我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爲比丘的身份。」
這位上座外道出家人獲允出家,成爲比丘後,他思考著:一個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乃至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第九六叁經注釋:
1、「比丘以法活,………持戒順息止」: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七經此處作:
「若是比丘,釋種子者,
應當知法,清淨活命,
不宜娆害,于諸衆生;
宜應遠離,不善諸法,
守意清淨,護守受戒,
如是調伏,隨順定智。」
2、「汝于所說偈,………調伏及寂止」: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
「若稱如是外,隨順而履行,
于善丈夫中,汝得爲最勝。
比丘處閑靜,清淨自調順,
不惱害衆生,遠離一切惡,
如是調伏者,隨順于定智。
柔和善濡心,身口不造惡,
能攝叁業者,亦名順定智。
爲世福田故,持缽諸家乞,
撿心修念處,謙下處卑劣,
除欲棄貪求,故獲無所畏。」
九六四、本經敘說諸婆羅門集聚議論婆羅門真谛,佛乃前往告彼婆羅門叁種真谛││不殺生、緣生緣滅、無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衆多的婆羅門出家人住在須摩竭陀池邊,他們集聚在一個地方,這樣地議論著:「如此是婆羅門真谛,如此是婆羅門真谛。」
當時,世尊知道了那些衆多婆羅門出家人的心念,就走到須摩竭陀池邊。
這時,衆多婆羅門出家人遙見佛陀來了。就爲佛陀鋪好床座,請佛就座。
佛陀就座後,問衆婆羅門出家人說:「你們在這須摩竭陀池邊,衆人共聚在一起,是討論些什麼呢?」
婆羅門出家人告訴佛陀說:「瞿昙啊!我們衆多婆羅門出家人共聚在這兒,這樣地議論著:『如此是婆羅門真谛,如此是婆羅門真谛。』」
佛陀告訴婆羅門出家人說:「有叁種婆羅門的真谛,我自己覺悟成爲等正覺後,又爲人將它演說出來。你們婆羅門出家人這樣地說:『不殺害一切衆生,這是婆羅門的真谛,不是虛妄之說。』然而他們對于他人卻仍妄說我較殊勝、或說彼此相似、或說我較卑劣,如果對于那真谛,能不系著于彼此的殊勝或卑劣,對于一切世間都以慈悲態度對待,這就是婆羅門的第一種真谛,我自己覺悟成等正覺後而爲人演說之法。」
其次,婆羅門又這樣說:『所有集起之法都是生滅之法。這是真谛,不是虛妄之說。』………乃至對于那真谛,能不計執彼此的殊勝或卑劣,對于一切世間,如實觀察它的生滅,這就是婆羅門的第二種真谛。
其次,婆羅門又這樣說:『沒有我之處所,以及一切事物都不是我所有,這是真谛,不是虛妄之說…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