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律,已得到了無所畏懼。便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右膝跪地,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已得度,世尊啊!我已超越,我從今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盡己形壽,做爲一位優婆塞。世尊啊!譬如有一個人想要得到燈的光明照耀,他卻去拿取馬尾巴來做燈炷(燈心),然後吹氣助它燃燒,最後還是不能得到光明,只是空自疲勞,燈終究是不能燃起。我也是像這樣,想要求得光明的智慧,卻在那愚癡的尼揵子處,愚癡地習近他,愚癡地與他和合相處,愚癡地奉事他,空自勞苦,卻不能得到光明的智慧,所以我現在要再次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從今以後,對于那愚癡不善不辨的尼揵子處,就是少許的信、少許的敬、少許的愛、少許的念,我今也要遠離。所以,我現在又請第叁次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乃至盡己形壽,做爲一位優婆塞,清淨自己的心意。」
當時,刀師氏聚落主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八經注釋:
1、「殺生者,……則將至彼」:別譯雜阿含經卷七第十經此處作「若作殺業,隨殺時多,必墮惡趣,入于地獄」。
2、「我大師知其所知,見其所見」: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我教導主知彼前境,見彼所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余師乃如是談、如是見,懷如是之見。」
3、意解脫:別譯雜阿含經又作「心解脫」。
4、「有因,有緣衆生煩惱,有因、有緣衆生業煩惱」: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一切衆生,皆有因緣染汙心垢,以是緣故,一切衆生,得業結使。」南傳巴利本無此句。
5、「聖弟子心與慈俱,……正受住」:「正受住」,別譯雜阿含經作「于善中住」。南傳相對經文此處作「與慈俱生之心,充滿于一方而住」。
6、有量業:指惡業,惡業少、有限量。
7、將去:牽引入地獄中,即墮于地獄。
九○九、本經解說叁種調馬及叁種調士夫意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間有叁種調禦之馬。是那叁種呢?就是有一種馬行步快捷,但毛色不鮮麗,身體也不強壯。有一種馬毛色鮮麗,行步快捷,但身體卻不夠強壯。有一種馬行步快捷,毛色鮮麗,身體也長得很強壯。同樣地,也有叁種調禦士夫之相。是那叁種呢?就是有一種士夫具足快捷,但不具足顔色,不具足形體。有一種士夫具足快捷,也具足顔色,但不具足形體。有一種士夫具足快捷,具足顔色,也具足形體。
比丘啊!怎樣叫調禦士夫具足快捷,卻不具足顔色,不具足形體呢?有一種士夫對這苦的真理能如實知道,對這苦的生起、苦的息滅、苦息滅的途徑也都能如實知道,如此去做觀察,就能斷除叁種結惑││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斷除這叁種結惑可得到須陀洹果(初果),不再墮于惡道之中,決定會正確地趨向于正覺,最多只要在人間或天上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這樣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樣叫不具足顔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請教論藏及律藏,他卻不能充分地把句中蘊涵的道理,依次隨順地做圓滿地解說,這樣就叫做不具足顔色。怎樣叫不具足形體呢?就是沒有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衣服、飲食、床臥、湯藥、各種器具。如此就叫做士夫具足快捷,但不具足顔色,也不具足形體。
怎樣叫做具足快捷,具足顔色,卻不具足形體呢?有一種士夫能如實知道這苦的真理,對這苦的生起、苦的息滅、苦息滅的途徑,也都能如實知道,……乃至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樣叫具足顔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請教論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爲人解說,這就叫做具足顔色。怎樣叫不具足形體呢?就是沒有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物。如此就叫做士夫具足快捷、具足顔色、但卻不具足形體。
怎樣叫士夫具足快捷、具足顔色、也具足形體呢?有一種士夫能如實知道這苦的真理,對這苦的生起、苦的息滅、苦息滅的途徑,也都能如實知道,……乃至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樣叫具足顔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請教論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爲人解說,這就叫具足顔色。怎樣叫具足形體呢?就是具有大德名聞,……乃至能感致臥具、湯藥等物,這就叫做具足形體。如此就叫做士夫具足快捷、具足顔色、也具足形體。」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九經注釋:
1、叁種調馬: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十二經作「叁種不調之馬」。
2、如是叁種調士夫相:別譯雜阿含經作「人亦叁種,如彼叁種不調之馬」。
3、何等爲調士夫:原作「何等爲不調士夫」,今依文意將「不」字刪除。
4、非大德名聞感致衣被、飲食、床臥、湯藥、衆具:根據後段經文及別譯雜阿含經,宜作「非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衣被……」
九一○、本經解說叁種良馬及叁種善男子意義。
我聽聞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間有叁種良馬。是那叁種呢?就是有一種馬行步快捷,但毛色不鮮麗,身體也不強壯。有一種馬行步快捷,毛色也鮮麗,但身體卻不夠強壯。有一種馬行步快捷,毛色鮮麗,身體也長得很強壯。在如來的正法、戒律中也有叁種善男子。是那叁種呢?就是有一種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卻不具足顔色、也不具足形體。有一種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顔色,但卻不具足形體。有一種善男子是具足快捷、具足顔色,也具足形體。
怎樣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卻不具足顔色,也不具足形體呢?有一種善男子能如實知道苦的真理,如實知道苦生起的真理,如實知道苦息滅的真理,如實知道息滅苦的途徑的真理。他有這樣的認知、這樣的觀見後,斷除了欲界的五種結惑,就是:身見結、戒取結、疑結、貪欲結、瞋恚結;斷除這欲界的五種結惑後,便得到了阿那含果中的生般涅槃,不再還生此世間,這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怎樣叫不具足顔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請教論藏及律藏,他卻不能了解法句及其中蘊含的道理,依次隨順方便,給予正確地解說,這就叫做不具足顔色。怎樣叫不具足形體呢?就是沒有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財利供養,以及衣服、飲食、隨病的湯藥。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卻不具足顔色、也不具足形體。
怎樣叫做具足快捷,也具足顔色,卻不具足形體呢?有一種善男子對這苦的真理能夠如實知道,……乃至得到阿那含果的生般涅槃,不再還生此世間,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樣叫具足顔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請教論藏及律藏,他都能依次將法句及其中蘊含的道理,隨順方便而正確地爲人解說,這就叫做具足顔色。怎樣叫不具足形體呢?就是沒有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財利的供養,以及衣服、飲食、隨病的湯藥。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顔色,卻不具足形體。
怎樣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具足顔色,也具足形體呢?有一種善男子對這苦的真理能夠如實知道,……乃至得到阿那含果的生般涅槃,不再還生此世間,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樣叫具足顔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請教論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爲人解說,這就叫做具足顔色。怎樣叫具足形體呢?就是具有大德名聞,能感致財利,……乃至湯藥、衆具,這就叫做具足形體。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具足顔色、也具足形體。」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一○經注釋:
1、生般涅槃阿那含:阿那含果中分爲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般五種涅槃。生般涅槃爲聖者生于色界,不久便斷余惑而般涅槃。
2、不能感財利供養:原作「能感財利供養」,本經下段類句亦同。但參考前經,及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十叁經,增一「不」字。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終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