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叁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叁

    九一一、本經詳說叁種良馬以喻叁種善男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間有叁種良馬。是那叁種呢?就是有一種馬行步快捷,但毛色不鮮麗,身體也不強壯。有一種馬行步快捷,毛色也鮮麗,但身體卻不夠強壯。有一種馬行步快捷,毛色鮮麗,身體也長得很強壯。同樣地,在此如來的正法、戒律中也有叁種善男子。是那叁種呢?就是有一種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卻不具足顔色,也不具足形體。有一種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顔色,但卻不具足形體。有一種善男子是具足快捷,具足顔色,也具足形體。

  怎樣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卻不具足顔色,也不具足形體呢?有一種善男子能如實知道苦的真理,如實知道苦生起的真理,如實知道苦息滅的真理,如實知道息滅苦的途徑的真理。他有這樣的認知、這樣的觀見後,得到了欲界有漏心的解脫,色界、無色界有漏心的解脫,叁界無明有漏心的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這就叫做具足抉捷。怎樣叫不具足顔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請教論藏及律藏,……乃至不能爲人正確地解說,這就叫做不具足顔色。怎樣叫不具足形體呢?就是沒有大德名聞……乃至不能感致湯藥、各種器具等物,這就叫做不具足形體。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卻不具足顔色,也不具足形體。

  怎樣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顔色,卻不具足形體呢?有一種善男子對這苦的真理能如實知道,……乃至不再流轉于生死的輪回中了,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樣叫具足顔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請教論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爲人正確地解說,這就叫做具足顔色。怎樣叫不具足形體呢?就是沒有大德名聞,……乃至不能感致湯藥、各種器具等物。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顔色,卻不具足形體。

  怎樣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具足顔色,也具足形體呢?有一種善男子對這苦的真理能如實知道,……乃至不再流轉于生死的輪回中了,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樣叫具足顔色呢?就是有一種善男子,假如有人向他請教論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爲人正確地解說,這就叫做具足顔色。怎樣叫具足形體呢?就是有一種善男子,他具有大德名聞,……乃至能感致湯藥、各種器具等物,這就叫做具足形體。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具足顔色,也具足形體。」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一二、本經敘說佛以具足色、力、捷疾之叁種良馬比喻具足戒律、精勤、解脫之叁種善男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間有叁種良馬,爲國王所駕乘。是那叁種呢?就是有一種良馬毛色鮮麗,身強力壯,行步快捷。同樣地,在如來的正法、戒律中也有叁種善男子,爲世人所奉事、供養、恭敬,是無上福田之處。是那叁種呢?就是善男子具足顔色、具足勇力、具足快捷。

  怎樣叫具足顔色呢?就是善男子能安住于淨戒,守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都很圓滿,看見微細罪過,能生起怖畏,受持學戒,這就叫做具足顔色。

  怎樣叫具足勇力呢?就是已生起的邪惡不善法能使它斷除,生起欲願,運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斷攝受增長;還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不使它生起,生起欲願,運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斷攝受增長。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生起欲願,運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斷攝受增長;已生起的善法能保持而不忘失,生起欲願,運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斷攝受增長,這就叫做具足勇力。

  怎樣叫具足快捷呢?就是對這苦的真理能夠如實知道,……乃至得到阿羅漢果,不再受未來生死輪回的果報,這就叫做具足快捷。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顔色,具足勇力,具足快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一叁、本經敘說良馬具足四能,善男子亦當成就四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間有一種良馬,具備了四種能力,應知這匹良馬,是爲國王所駕乘。是那四種能力呢?就是賢善、捷疾、堪能、調柔。同樣地、善男子如果成就四種功德,就會爲世人所敬重,承事供養,是無上福田之處。是那四種呢?就是善男子成就了阿羅漢的無學戒身、無學定身、無學慧身、無學解脫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一四、本經敘說良馬依利鈍可分四種,善男子亦有四種。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間有四種良馬,有一種良馬,以平常騎乘來駕禦它,它只要看到快速揮舞的鞭影,它就善能觀察禦者的形勢,或遲或速,或左或右,隨順禦者的心意而奔馳。比丘啊!這就是世間最好的第一種良馬。其次,比丘啊!世間有一種良馬,他不能看到鞭影就自動警惕覺察,然而當鞭杖觸到它的毛端時,它就能警惕而很快地覺察禦者的心意,或遲或速,或左或右地奔馳,這就是世間的第二種良馬。其次,比丘啊!有一種世間的良馬,它不能在看到鞭影及觸到皮毛時,就能隨即察覺人的心意,必須要在鞭杖稍打到皮肉時,它才能警惕察覺,然後隨順禦者的心意,或遲或速,或左或右地奔馳。比丘啊!這就是世間的第叁種良馬。其次,比丘啊!世間有一種良馬,它不能在看到鞭影,及觸到皮毛,或稍打到皮肉時就能察覺,須要在以鐵錐刺身,穿透皮膚傷及骨頭時,它才知警惕,拉著車子上路,隨順禦者的心意,或遲或速,或左或右地奔馳,這就是世間的第四種良馬。

  同樣地,在如來的正法、戒律中也有四種善男子。是那四種呢?就是有一種善男子,當他聽聞到別的聚落有男子或女人因疾病而困苦,乃至死亡了,聽聞之後,就能生起恐怖,引發正思惟,就如良馬看到鞭影就調伏一樣,這就是于正法、戒律中能自我調伏的第一種善男子。其次,有一種善男子,它不能于聽聞到別的聚落的男子或女人有老、病、死苦時,生起怖畏,引發正思惟;然而當他親自見到別的聚落的男子或女人有老、病、死苦時,就能生起怖畏,引發正思惟,就如那良馬被鞭杖觸到毛端時,就能快速調伏,隨順禦者的心意一樣,這就是于正法、戒律中能自我調伏的第二種善男子。其次,有一種善男子,他不能在聽聞或親見別的聚落的男子或女人有老、病、死苦時,生起怖畏之心,引發正思惟;然而當他看見自己聚落城邑有善知識及親近的人有老、病、死苦時,就會生起怖畏,引發正思惟,就如那良馬,被鞭杖打觸到它的皮肉了,然後才調伏,隨順禦者的心意而奔馳,這就是于聖法、戒律中能自我調伏的第叁種善男子。其次,有一種善男子,他不能在聽聞或看見別聚落中的男子、女人以及所親近的人有老、病、死苦時,就生起怖畏心,引發正思惟;然而當自己有老、病、死苦時,他就能生起厭惡怖畏之心,引發正思惟,就如那良馬被鐵錐刺肉徹骨時,才被調伏,隨順禦者的心一樣,這就是于聖法、戒律中能自我調伏的第四種善男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一四經注釋:

  1、馳駃:駃同快。馳駃,形容鞭影往返快速。

  

  九一五、本經敘說調馬師以柔軟、粗澀、柔軟與粗澀並用等叁種方法調伏惡馬,猶不調者則殺之;佛亦以叁種方法調禦衆生,猶不調者,則不複與語、不複教授、教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調馬師名叫只屍,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觀察世間非常卑下低賤,就像一群羊。世尊!只有我才能馴伏馬,無論如何狂奔亂跳的馬,我只要運用一些方法,片刻之間就能使它的各種病態都顯現,我就隨順著它的病態,運用方法給予馴伏。」

  佛陀問調馬師聚落主說:「你運用幾種方法來馴伏馬匹呢?」

  調馬師答佛陀說:「我以叁種方法來馴伏惡馬。是那叁種呢?第一是柔軟,第二是粗澀,第叁是柔軟與粗澀並用。」

  佛陀又問調馬師聚落主說:「你運用這叁種方法來馴伏馬,如果還有不能馴伏的馬兒,那該怎麼辦呢?」

  調馬師答佛陀說:「如果還是不能馴伏馬兒的話,那就只有把它殺了。爲什麼呢?因爲不要使我丟面子。」調馬師反問佛陀說:「世尊您是無上的調禦丈夫,您運用幾種方法來調禦衆生呢?」

  佛陀告訴調馬師聚落主說:「我也是運用叁種方法來調禦衆生。是那叁種呢?第一是一向柔軟,第二是一向粗澀,第叁是柔軟與粗澀並用。」

  佛陀進一步告訴調馬師聚落主說:「所謂一向柔軟,就如所說:這是身善行,這是身善行的果報;這是口善行、意善行,這是口善行、意善行的果報。這就叫做天道,這就叫做人道,這就叫做化生善道,這就叫做涅槃,這就是柔軟的教法。

  所謂粗澀,就如所說:這是身惡行,這是身惡行的果報;這是口惡行、意惡行,這是口惡行、意惡行的果報。這就叫做地獄道,這就叫做畜生道,這就叫做餓鬼道,這就叫做惡道,這就叫做墮惡道,這就是如來粗澀的教法。

  所謂柔軟與粗澀並用,就是如來有時講說身善行,有時講說身善行的果報;有時講說口善行、意善行,有時說口善行、意善行的果報。有時說身惡行,有時說身惡行的果報;有時說口惡行、意惡行,有時說口惡行、意惡行的果報。這就叫做天道,這就叫做人道,這就叫做善道,這就叫做涅槃;這就叫做地獄道,這就叫做畜生道、餓…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