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
九一一、本经详说三种良马以喻三种善男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间有三种良马。是那三种呢?就是有一种马行步快捷,但毛色不鲜丽,身体也不强壮。有一种马行步快捷,毛色也鲜丽,但身体却不够强壮。有一种马行步快捷,毛色鲜丽,身体也长得很强壮。同样地,在此如来的正法、戒律中也有三种善男子。是那三种呢?就是有一种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却不具足颜色,也不具足形体。有一种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颜色,但却不具足形体。有一种善男子是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
怎样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却不具足颜色,也不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善男子能如实知道苦的真理,如实知道苦生起的真理,如实知道苦息灭的真理,如实知道息灭苦的途径的真理。他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观见后,得到了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无色界有漏心的解脱,三界无明有漏心的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就叫做具足抉捷。怎样叫不具足颜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乃至不能为人正确地解说,这就叫做不具足颜色。怎样叫不具足形体呢?就是没有大德名闻……乃至不能感致汤药、各种器具等物,这就叫做不具足形体。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却不具足颜色,也不具足形体。
怎样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颜色,却不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善男子对这苦的真理能如实知道,……乃至不再流转于生死的轮回中了,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样叫具足颜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为人正确地解说,这就叫做具足颜色。怎样叫不具足形体呢?就是没有大德名闻,……乃至不能感致汤药、各种器具等物。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颜色,却不具足形体。
怎样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善男子对这苦的真理能如实知道,……乃至不再流转于生死的轮回中了,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样叫具足颜色呢?就是有一种善男子,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为人正确地解说,这就叫做具足颜色。怎样叫具足形体呢?就是有一种善男子,他具有大德名闻,……乃至能感致汤药、各种器具等物,这就叫做具足形体。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一二、本经叙说佛以具足色、力、捷疾之三种良马比喻具足戒律、精勤、解脱之三种善男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间有三种良马,为国王所驾乘。是那三种呢?就是有一种良马毛色鲜丽,身强力壮,行步快捷。同样地,在如来的正法、戒律中也有三种善男子,为世人所奉事、供养、恭敬,是无上福田之处。是那三种呢?就是善男子具足颜色、具足勇力、具足快捷。
怎样叫具足颜色呢?就是善男子能安住于净戒,守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都很圆满,看见微细罪过,能生起怖畏,受持学戒,这就叫做具足颜色。
怎样叫具足勇力呢?就是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能使它断除,生起欲愿,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断摄受增长;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使它生起,生起欲愿,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断摄受增长。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生起欲愿,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断摄受增长;已生起的善法能保持而不忘失,生起欲愿,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不断摄受增长,这就叫做具足勇力。
怎样叫具足快捷呢?就是对这苦的真理能够如实知道,……乃至得到阿罗汉果,不再受未来生死轮回的果报,这就叫做具足快捷。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颜色,具足勇力,具足快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一三、本经叙说良马具足四能,善男子亦当成就四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间有一种良马,具备了四种能力,应知这匹良马,是为国王所驾乘。是那四种能力呢?就是贤善、捷疾、堪能、调柔。同样地、善男子如果成就四种功德,就会为世人所敬重,承事供养,是无上福田之处。是那四种呢?就是善男子成就了阿罗汉的无学戒身、无学定身、无学慧身、无学解脱身。」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一四、本经叙说良马依利钝可分四种,善男子亦有四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间有四种良马,有一种良马,以平常骑乘来驾御它,它只要看到快速挥舞的鞭影,它就善能观察御者的形势,或迟或速,或左或右,随顺御者的心意而奔驰。比丘啊!这就是世间最好的第一种良马。其次,比丘啊!世间有一种良马,他不能看到鞭影就自动警惕觉察,然而当鞭杖触到它的毛端时,它就能警惕而很快地觉察御者的心意,或迟或速,或左或右地奔驰,这就是世间的第二种良马。其次,比丘啊!有一种世间的良马,它不能在看到鞭影及触到皮毛时,就能随即察觉人的心意,必须要在鞭杖稍打到皮肉时,它才能警惕察觉,然后随顺御者的心意,或迟或速,或左或右地奔驰。比丘啊!这就是世间的第三种良马。其次,比丘啊!世间有一种良马,它不能在看到鞭影,及触到皮毛,或稍打到皮肉时就能察觉,须要在以铁锥刺身,穿透皮肤伤及骨头时,它才知警惕,拉着车子上路,随顺御者的心意,或迟或速,或左或右地奔驰,这就是世间的第四种良马。
同样地,在如来的正法、戒律中也有四种善男子。是那四种呢?就是有一种善男子,当他听闻到别的聚落有男子或女人因疾病而困苦,乃至死亡了,听闻之后,就能生起恐怖,引发正思惟,就如良马看到鞭影就调伏一样,这就是于正法、戒律中能自我调伏的第一种善男子。其次,有一种善男子,它不能于听闻到别的聚落的男子或女人有老、病、死苦时,生起怖畏,引发正思惟;然而当他亲自见到别的聚落的男子或女人有老、病、死苦时,就能生起怖畏,引发正思惟,就如那良马被鞭杖触到毛端时,就能快速调伏,随顺御者的心意一样,这就是于正法、戒律中能自我调伏的第二种善男子。其次,有一种善男子,他不能在听闻或亲见别的聚落的男子或女人有老、病、死苦时,生起怖畏之心,引发正思惟;然而当他看见自己聚落城邑有善知识及亲近的人有老、病、死苦时,就会生起怖畏,引发正思惟,就如那良马,被鞭杖打触到它的皮肉了,然后才调伏,随顺御者的心意而奔驰,这就是于圣法、戒律中能自我调伏的第三种善男子。其次,有一种善男子,他不能在听闻或看见别聚落中的男子、女人以及所亲近的人有老、病、死苦时,就生起怖畏心,引发正思惟;然而当自己有老、病、死苦时,他就能生起厌恶怖畏之心,引发正思惟,就如那良马被铁锥刺肉彻骨时,才被调伏,随顺御者的心一样,这就是于圣法、戒律中能自我调伏的第四种善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一四经注释:
1、驰駃:駃同快。驰駃,形容鞭影往返快速。
九一五、本经叙说调马师以柔软、粗涩、柔软与粗涩并用等三种方法调伏恶马,犹不调者则杀之;佛亦以三种方法调御众生,犹不调者,则不复与语、不复教授、教诫。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调马师名叫只尸,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观察世间非常卑下低贱,就像一群羊。世尊!只有我才能驯伏马,无论如何狂奔乱跳的马,我只要运用一些方法,片刻之间就能使它的各种病态都显现,我就随顺着它的病态,运用方法给予驯伏。」
佛陀问调马师聚落主说:「你运用几种方法来驯伏马匹呢?」
调马师答佛陀说:「我以三种方法来驯伏恶马。是那三种呢?第一是柔软,第二是粗涩,第三是柔软与粗涩并用。」
佛陀又问调马师聚落主说:「你运用这三种方法来驯伏马,如果还有不能驯伏的马儿,那该怎么办呢?」
调马师答佛陀说:「如果还是不能驯伏马儿的话,那就只有把它杀了。为什么呢?因为不要使我丢面子。」调马师反问佛陀说:「世尊您是无上的调御丈夫,您运用几种方法来调御众生呢?」
佛陀告诉调马师聚落主说:「我也是运用三种方法来调御众生。是那三种呢?第一是一向柔软,第二是一向粗涩,第三是柔软与粗涩并用。」
佛陀进一步告诉调马师聚落主说:「所谓一向柔软,就如所说:这是身善行,这是身善行的果报;这是口善行、意善行,这是口善行、意善行的果报。这就叫做天道,这就叫做人道,这就叫做化生善道,这就叫做涅槃,这就是柔软的教法。
所谓粗涩,就如所说:这是身恶行,这是身恶行的果报;这是口恶行、意恶行,这是口恶行、意恶行的果报。这就叫做地狱道,这就叫做畜生道,这就叫做饿鬼道,这就叫做恶道,这就叫做堕恶道,这就是如来粗涩的教法。
所谓柔软与粗涩并用,就是如来有时讲说身善行,有时讲说身善行的果报;有时讲说口善行、意善行,有时说口善行、意善行的果报。有时说身恶行,有时说身恶行的果报;有时说口恶行、意恶行,有时说口恶行、意恶行的果报。这就叫做天道,这就叫做人道,这就叫做善道,这就叫做涅槃;这就叫做地狱道,这就叫做畜生道、饿…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