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一经注释:
1、「若优婆塞能自立信,不能令他立于正信」:两句「信」字原作「戒」,今依前后经意及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十三经改正。
九二二、本经叙说佛告摩诃男,以其长夜习念三宝,故将来命终之后,必能受生天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释氏摩诃男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这迦毗罗卫国安稳丰乐,人民众多,我每次出入城之时,跟有众多的随从,也常遇上狂象、狂走的人及奔车逸马。我自己很担心跟这些狂妄的人物同生共死,而忘了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己这样想着:我身死命终之后,将往生那里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不要惶恐!不要害怕!你将来命终之后,不会堕生于恶道中。终究也不会受到恶报。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而生长,如果把树头砍断,它将会往那个方向倾倒呢?」
摩诃男答佛陀说:「将会随它顺下、顺注、顺输的方向而倾倒。」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你也是像这样,将来命终之时,不会堕生于恶道中,终究也不会受到恶报。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长夜地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将来命终之时,这身体无论是被火烧,或拋弃于坟场里,经风吹日晒,日久之后成为尘埃,然而你的心、意、识,在久远的长夜里,已被正信所熏陶,被戒、施、闻、慧所熏陶,所以你的神识会上升,向于安乐之处,未来会受生于天界。」
当时,摩诃男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二二经注释:
1、「我每出入时,……当生何处?」: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十四经此处「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来触于我,我于尔时,或当忘失念佛之心,或复忘失念法、僧心。复自念言:若当忘失三宝心者,命终之时,当生何处?入何趣中?受何果报?」
2、「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命终之后,生于善处,不堕恶趣,不受恶报。」
3、「譬如大树,……当堕何处?」: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譬如大树初生长时,恒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后墬落?」
九二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摩诃男,若比丘于学地求生上地,当修六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释氏摩诃男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在于学地修习的比丘,想要求取他所未得到的阿罗汉果,升入于安稳的涅槃境地。世尊啊!那么他应当怎样去修习,又常多修习,才能在这正法、戒律中得以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做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如果在于学地修习的比丘,想要求取他所未得到的阿罗汉果,升入于安稳的涅槃境地,在这个时候,他应该修习六种随念,乃至得进入涅槃。譬如饥饿的人,身体很瘦弱,要获得美味的食物,身体才能肥胖润泽。同样地,比丘住在学地里,想要求取所未得到的阿罗汉果,升入于涅槃之境,那么他就要修习六种随念,乃至能很快地得到安乐的涅槃境地。
是那六种随念呢?就是圣弟子要随念如来之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此忆念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的结缚烦恼,也不会生起瞋恚、愚痴之心,他的心保持正直。因此能得到如来的真义,得到如来的正法,就在于如来的正法与如来之处得到了随喜心;有随喜心后,心生欢悦;心欢悦后,身得轻安;身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他的心就能安定;心得安定后,那么圣弟子在于凶险的众生中,就能无所罣碍,进入法的洪流之中,乃至达到涅槃境地。
其次,圣弟子要随念法之事││世尊的正法、戒律,能使人在现世中出离生死轮回的炽盛烦恼,不须多时,在现世中,由自己的觉证,就能通达涅槃境地。圣弟子如此忆念正法的话,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由于念法的熏陶,而升进于涅槃境地。
其次,圣弟子要随念于僧之事││世尊的弟子僧都是依于善、依正理、依质直、依诚敬而行的人,他们都是随顺正法而修行。有向于须陀洹道、得须陀洹果,向于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道、得阿罗汉果。这些四双八辈的贤圣,就叫做世尊的弟子僧众,他们都已具足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的知见,是人们所应奉迎,承事供养的贤圣,也是世间美好的福田。圣弟子如此忆念僧事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由于念僧的熏陶,而升进于涅槃境地。
其次,圣弟子自己要随念净戒之事││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达的人称誉戒,智慧的人不厌恶戒。圣弟子如此忆念净戒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由于念戒的熏陶,而升进于涅槃境地。
其次,圣弟子自己要随念布施之事││我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在悭吝的众生中,我已远离了悭吝,不执着于家而行解脱的布施,常亲自布施,乐行施舍之法,圆满地行平等布施。圣弟子如此忆念布施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由于念施的熏陶,而升进于涅槃境地。
其次,圣弟子要随念诸天之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如果有正信之心的话,在此人世命终之后,就会生往诸天,所以我应当修习正信;如果能有清净的戒、施、闻、慧,在此人世命终之后,就会生往诸天,所以我现在也应当修习这戒、施、闻、慧。圣弟子如此忆念诸天的话,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他的内心因依于诸天而得正直。那圣弟子有如此直心的话,就能得到深妙的法利,与深妙的义利,也能得到诸天的利益而随喜;随喜后,就会心生欢悦;欢悦后,身便得轻安;身得轻安后,便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便能得到心灵的安定;心灵安定后,那圣弟子虽处于凶险的众生之中,也能没有一切的罣碍,而入于正法的洪流之中。由于念天的熏陶,所以就能升进于涅槃境地。
摩诃男啊!如果住于学地修习的比丘,想要求得上升于安乐的涅槃境地,能这样地多予修习,而很快得到涅槃的话,那么在正法、戒律中便能快速地尽除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做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释氏摩诃男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二三经注释:
1、「若比丘在于学地,……安稳涅槃」: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十五经此处作「若有比丘,在于学地,所作未办,常欲进求阿罗汉果,入于涅槃」。
2、「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相对经文此处作「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质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
3、「圣弟子自念净戒,……智者不厌戒」:别译杂阿经此处作「云何念戒,所谓不坏戒、不缺戒、不杂戒、无垢戒、离恐惧戒、非戒盗戒、清净戒、具善戒」。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圣弟子己戒之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称叹、无执」。
4、「圣弟子自念施事,……具足等施」: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圣弟子随念己之舍而谓:『呜呼!于我有利。呜呼!于我有善利。我于悭垢所缠众中,心离悭垢而住家,施无所惜,舒展其手(而施),乐弃舍,容乞,乐于分与施物』」。
5、「戒、施、闻、慧」:原作「戒、施、闻、舍、慧」,「舍」字根据本经稍后经句,予以删除。
6、「其心正直,缘彼诸天」: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心其时,即依天而质直」。
九二四、本经叙说佛有远行,摩诃男不舍,佛为彼说应依信、戒、闻、施、慧等五法,并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那时,有众多比丘聚集在食堂为世尊缝制衣服。
当时,释氏摩诃男听说众多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为世尊缝制衣服,世尊将在不久之后,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结束,做好了衣服,就会持着衣钵,到人间游行教化去了。他知道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难过得全身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迷糊不清,把听闻过的法也全都忘了。因为我听闻到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为世尊您缝制衣服,知道世尊不久之后,结夏安居结束,等做好了衣服,您将持着衣钵,到人间游行教化去了,所以我现在思考着:何时才又能看见世尊及众知识比丘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无论你有看到世尊,或没有看到世尊,有看到众知识比丘,或者没有看到,你都只当忆念五种法,要精勤地修习。摩诃男啊!应当要以正信为主,不是不用正信;要以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为根本,不是不用具足智慧等法。同样地,摩诃男啊!要依这五种法,而更修习六种念处。是那六种呢?摩诃男啊!就是要忆念如来之事,应该这样忆念││如来、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也应该要忆念法、僧、戒、施、天之事,乃至能自行得到智慧。就像这样,摩诃男啊!圣弟子如果成就这十一种法的话,就是把握了学习的方法,终究不会败坏,能有知见,能够决定,住于甘露门,而…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