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P3

  ..续本文上一页时,跋迦利问佛陀说:「世尊啊!比丘如果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习禅定,要如何入于禅定呢?为什么比丘修习禅定,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都会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唱诵诗偈:

  『皈依您这位大士,皈依您这位所有人之上的大士!    因为我们还不能知道,应当依于何法而得禅定?』呢?」

  佛陀告诉跋迦利说:「比丘对于地想要能调伏地想,对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想、非想非非想入处想,以及此世、他世想,日、月想,见、闻、觉、识想,或得、或求想,或觉、或观想,这些想要全部将它调伏。跋迦利啊!比丘这样修禅的话,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跋迦利啊!比丘这样修禅的话,那么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就会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唱诵诗偈:

  『皈依您这位大士,皈依您这位所有人之上的大士!  因为我们还不能知道,应当依于何法而得禅定?』」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诜陀迦旃延比丘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跋迦利比丘不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了清净的解脱。

  佛陀说完段经文后,跋迦利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九一八经注释:

  1、「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处作「当修良马之禅,莫修未调马之禅」。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十经此处作「定意莫乱,当如善乘,调摄诸根;勿同恶马,诸根驰散」。「强良」,明本作「强梁」,是刚强凶暴之意。参阅南北所传,可见「强良禅」应是不良禅、邪恶禅而言。

  2、「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如善乘马系之枥上,其心都不思于水草」。

  3、伊湿波罗:又名自在,为印度教之神。

  4、波阇波提:又名生主,为印度教之神。

  

  九一九、本经叙说佛为摩诃男解说优婆塞之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有位释迦族人名叫摩诃男,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怎样叫做优婆塞(男居士)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在家清白,常修习清净,成就男子学佛之相,并如此地说:『我从今以后,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做为一位优婆塞,愿佛陀证知我!』这样就叫做优婆塞。」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做优婆塞具足正信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就是做一位优婆塞,对于如来,以正信为根本,坚固不移,一切沙门、婆罗门、诸天、魔王、梵天,以及其余世间,都不能改变他的正信。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具足正信。」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做优婆塞具足戒律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就是优婆塞远离了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寻欢作乐。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具足正戒。」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做优婆塞具足多闻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所谓优婆塞具足多闻,就是他于听闻教法后能够受持,听闻教法后都能记忆于心中,对于佛陀的说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他全部都能受持。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具足多闻。」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具足施舍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所谓优婆塞具足施舍,就是被悭吝的烦恼所缠缚的人,他的心灵远离了悭吝的烦恼,不执着于家,修习解脱施、勤施、常施,乐于施舍财物,平等布施。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具足施舍。」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做优婆塞具足智慧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所谓优婆塞具足智慧,就是说他能如实知道人生的苦恼,如实知道苦恼产生的因素,如实知道苦恼的寂灭,如实知道息灭苦恼的方法。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具足智慧。」

  当时,释氏摩诃男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一九经注释:

  1、摩诃男:佛称赞谓「心恒悲念一切之类,第一优婆塞」。为统治迦毗罗卫国之王。

  2、住于非家:古印度习俗,老年之后,离家修道,四处游行参学,乃至老死于外,故云住于非家。在中国无此习俗,白话译文改作「不执着于家」。

  

  九二○、本经叙说佛为摩诃男解说在家修行所得三种果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释氏摩诃男和五百位优婆塞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呢?」佛陀告诉摩诃男说:「所谓优婆塞,就是在家能常习清净,……乃至尽形寿,都能皈依三宝,做为一位优婆塞,愿佛陀证知我!」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得须陀洹果(初果)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所谓优婆塞得须陀洹果,就是说他对于身见、戒取、疑等三种结惑烦恼都已断除,也已如实了知,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得须陀洹果。」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得斯陀含果(二果)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就是优婆塞对于三种结惑烦恼都已断除,也已如实了知,且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变得微薄了。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得斯陀含果。」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得阿那含果(三果)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所谓优婆塞得阿那含果,就是说他对于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等欲界五种结惑烦恼都已断除,也已如实了知。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优婆塞得阿那含果。」

  这时,释氏摩诃男回头看看五百位优婆塞,然后说:「真是奇妙!各位优婆塞啊!在家修持清白,竟然能得到如此深妙的功德。」

  当时,摩诃男优婆塞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九二一、本经叙说优婆塞成就十六法,则能自慰慰他,为世间难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释氏摩诃男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所谓优婆塞,就是说他在家修持清白,……乃至尽形寿,皈依三宝,做为一位优婆塞,愿佛陀证知我!」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满足一切优婆塞的事行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如果身为优婆塞,有信而没有戒的话,就是不具足。应当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使净戒具足。如果具足了信与戒,然而却不布施的话,这样也是不具足;因为不具足,所以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修习布施,使它圆满具足。如果具足了信、戒、施,然而却不能随时前往拜访沙门,听受正法,这样也是不具足;因为不具足,所以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随时前往塔寺拜访。如果拜见诸沙门,却不能专心听受正法的话,这样也是不具足。如果信、戒、施、闻等都已修习满足了,可是听后却不受持,这样也是不具足;因为不具足,所以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随时前往拜访沙门,专心听法,闻法后就能受持。但是不能观察诸法深义的话,这样也是不具足;因为不具足,所以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如果具足信、戒、施、闻,闻后就能受持;受持后,也能观察甚深的妙义,然而却不能随顺知道法的规则与趋向,这样也是不具足;因为不具足,所以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具足信、戒、施、闻,受持观察,透彻地了解深妙的义理,随顺法的规则与趋向而修行。摩诃男啊!这样就叫做满足一切优婆塞的事行。」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优婆塞能安慰自己,却不能安慰他人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如果优婆塞自己能建立正信,却不能教他人建立正信;自己能受持净戒,却不能教他人具足受持净戒;自己能行布施,却不能教他人能行布施;自己能前往塔寺拜见诸沙门,却不能劝他人使前往塔寺拜见沙门;自己能专心听法,却不能劝导他人乐听正法;自己闻法后能受持,却不能教他人受持正法;自己能观察甚深的妙义,却不能劝导他人观察深奥的妙义;自己知道深妙的正法,能随顺法的规则与趋向而修行,却不能劝导他人随顺法的规则与趋向而修行。摩诃男啊!成就如此八法的话,就叫做优婆塞能安慰自己,却不能安慰别人。」

  摩诃男问佛陀说:「世尊啊!优婆塞成就几法的话,就能安慰自己,也安慰他人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如果优婆塞成就十六种法的话,就叫做优婆塞能安慰自己,也能安慰他人。是那十六种法呢?摩诃男啊!如果优婆塞具足正信,也能教导他人有正信;自己受持净戒,也能教导他人受持净戒;自己行布施,也能教人行布施;自己前往塔寺拜见诸沙门,也能教导他人往见诸沙门;自己专心听法,也能教人听法;自己受持正法,也能教人受持正法;自己观察法义,也能教人观察法义;自己知道甚深的妙义,能随顺法的规则与趋向而修行,也能教导他人了解甚深的妙义,随顺法的规则趋向而修行。摩诃男啊!成就这十六种法的话,就叫做优婆塞能安慰自己,也能安慰他人。

  摩诃男啊!如果优婆塞成就这十六种法的话,那么一切大众都会去到他住处,就是所谓婆罗门众、剎帝利众、长者众、沙门众。他在所有大众中,威德显耀,譬如太阳,在上午、中午及下午,都能光明显照。同样地,优婆塞成就这十六种法的话,从初始、中间到后面,始终都能威德显照。就像这样,摩诃男啊!如果优婆塞成就这十六种法的话,乃是世间极难得的事。」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释氏摩诃男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