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叁▪P3

  ..續本文上一頁時,跋迦利問佛陀說:「世尊啊!比丘如果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習禅定,要如何入于禅定呢?爲什麼比丘修習禅定,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阇波提都會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唱誦詩偈:

  『皈依您這位大士,皈依您這位所有人之上的大士!    因爲我們還不能知道,應當依于何法而得禅定?』呢?」

  佛陀告訴跋迦利說:「比丘對于地想要能調伏地想,對于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想、非想非非想入處想,以及此世、他世想,日、月想,見、聞、覺、識想,或得、或求想,或覺、或觀想,這些想要全部將它調伏。跋迦利啊!比丘這樣修禅的話,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禅。跋迦利啊!比丘這樣修禅的話,那麼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阇波提就會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唱誦詩偈:

  『皈依您這位大士,皈依您這位所有人之上的大士!  因爲我們還不能知道,應當依于何法而得禅定?』」

  佛陀講說這段經文時,诜陀迦旃延比丘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得到清淨的法眼。跋迦利比丘不再生起一切煩惱,心靈得到了清淨的解脫。

  佛陀說完段經文後,跋迦利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九一八經注釋:

  1、「當修真實禅,莫習強良禅」: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處作「當修良馬之禅,莫修未調馬之禅」。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二十經此處作「定意莫亂,當如善乘,調攝諸根;勿同惡馬,諸根馳散」。「強良」,明本作「強梁」,是剛強凶暴之意。參閱南北所傳,可見「強良禅」應是不良禅、邪惡禅而言。

  2、「若真生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如善乘馬系之枥上,其心都不思于水草」。

  3、伊濕波羅:又名自在,爲印度教之神。

  4、波阇波提:又名生主,爲印度教之神。

  

  九一九、本經敘說佛爲摩诃男解說優婆塞之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中。

  那時,有位釋迦族人名叫摩诃男,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怎樣叫做優婆塞(男居士)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在家清白,常修習清淨,成就男子學佛之相,並如此地說:『我從今以後,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做爲一位優婆塞,願佛陀證知我!』這樣就叫做優婆塞。」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做優婆塞具足正信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就是做一位優婆塞,對于如來,以正信爲根本,堅固不移,一切沙門、婆羅門、諸天、魔王、梵天,以及其余世間,都不能改變他的正信。摩诃男啊!這樣就叫做優婆塞具足正信。」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做優婆塞具足戒律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就是優婆塞遠離了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尋歡作樂。摩诃男啊!這樣就叫做優婆塞具足正戒。」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做優婆塞具足多聞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所謂優婆塞具足多聞,就是他于聽聞教法後能夠受持,聽聞教法後都能記憶于心中,對于佛陀的說法,從開始、中間到後段,都很殊勝,有完善的法義,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是梵行清白之法,他全部都能受持。摩诃男啊!這樣就叫做優婆塞具足多聞。」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優婆塞具足施舍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所謂優婆塞具足施舍,就是被悭吝的煩惱所纏縛的人,他的心靈遠離了悭吝的煩惱,不執著于家,修習解脫施、勤施、常施,樂于施舍財物,平等布施。摩诃男啊!這樣就叫做優婆塞具足施舍。」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做優婆塞具足智慧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所謂優婆塞具足智慧,就是說他能如實知道人生的苦惱,如實知道苦惱産生的因素,如實知道苦惱的寂滅,如實知道息滅苦惱的方法。摩诃男啊!這樣就叫做優婆塞具足智慧。」

  當時,釋氏摩诃男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一九經注釋:

  1、摩诃男:佛稱贊謂「心恒悲念一切之類,第一優婆塞」。爲統治迦毗羅衛國之王。

  2、住于非家:古印度習俗,老年之後,離家修道,四處遊行參學,乃至老死于外,故雲住于非家。在中國無此習俗,白話譯文改作「不執著于家」。

  

  九二○、本經敘說佛爲摩诃男解說在家修行所得叁種果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中。

  那時,釋氏摩诃男和五百位優婆塞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優婆塞呢?」佛陀告訴摩诃男說:「所謂優婆塞,就是在家能常習清淨,……乃至盡形壽,都能皈依叁寶,做爲一位優婆塞,願佛陀證知我!」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優婆塞得須陀洹果(初果)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所謂優婆塞得須陀洹果,就是說他對于身見、戒取、疑等叁種結惑煩惱都已斷除,也已如實了知,摩诃男啊!這樣就叫做優婆塞得須陀洹果。」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優婆塞得斯陀含果(二果)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就是優婆塞對于叁種結惑煩惱都已斷除,也已如實了知,且貪欲、瞋恚、愚癡等煩惱變得微薄了。摩诃男啊!這樣就叫做優婆塞得斯陀含果。」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優婆塞得阿那含果(叁果)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所謂優婆塞得阿那含果,就是說他對于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等欲界五種結惑煩惱都已斷除,也已如實了知。摩诃男啊!這樣就叫做優婆塞得阿那含果。」

  這時,釋氏摩诃男回頭看看五百位優婆塞,然後說:「真是奇妙!各位優婆塞啊!在家修持清白,竟然能得到如此深妙的功德。」

  當時,摩诃男優婆塞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九二一、本經敘說優婆塞成就十六法,則能自慰慰他,爲世間難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中。

  那時,釋氏摩诃男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優婆塞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所謂優婆塞,就是說他在家修持清白,……乃至盡形壽,皈依叁寶,做爲一位優婆塞,願佛陀證知我!」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滿足一切優婆塞的事行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如果身爲優婆塞,有信而沒有戒的話,就是不具足。應當要運用方法,精勤努力,使淨戒具足。如果具足了信與戒,然而卻不布施的話,這樣也是不具足;因爲不具足,所以要運用方法,精勤努力,修習布施,使它圓滿具足。如果具足了信、戒、施,然而卻不能隨時前往拜訪沙門,聽受正法,這樣也是不具足;因爲不具足,所以要運用方法,精勤努力,隨時前往塔寺拜訪。如果拜見諸沙門,卻不能專心聽受正法的話,這樣也是不具足。如果信、戒、施、聞等都已修習滿足了,可是聽後卻不受持,這樣也是不具足;因爲不具足,所以要運用方法,精勤努力,隨時前往拜訪沙門,專心聽法,聞法後就能受持。但是不能觀察諸法深義的話,這樣也是不具足;因爲不具足,所以要運用方法,精勤努力。如果具足信、戒、施、聞,聞後就能受持;受持後,也能觀察甚深的妙義,然而卻不能隨順知道法的規則與趨向,這樣也是不具足;因爲不具足,所以要運用方法,精勤努力,具足信、戒、施、聞,受持觀察,透徹地了解深妙的義理,隨順法的規則與趨向而修行。摩诃男啊!這樣就叫做滿足一切優婆塞的事行。」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怎樣叫優婆塞能安慰自己,卻不能安慰他人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如果優婆塞自己能建立正信,卻不能教他人建立正信;自己能受持淨戒,卻不能教他人具足受持淨戒;自己能行布施,卻不能教他人能行布施;自己能前往塔寺拜見諸沙門,卻不能勸他人使前往塔寺拜見沙門;自己能專心聽法,卻不能勸導他人樂聽正法;自己聞法後能受持,卻不能教他人受持正法;自己能觀察甚深的妙義,卻不能勸導他人觀察深奧的妙義;自己知道深妙的正法,能隨順法的規則與趨向而修行,卻不能勸導他人隨順法的規則與趨向而修行。摩诃男啊!成就如此八法的話,就叫做優婆塞能安慰自己,卻不能安慰別人。」

  摩诃男問佛陀說:「世尊啊!優婆塞成就幾法的話,就能安慰自己,也安慰他人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如果優婆塞成就十六種法的話,就叫做優婆塞能安慰自己,也能安慰他人。是那十六種法呢?摩诃男啊!如果優婆塞具足正信,也能教導他人有正信;自己受持淨戒,也能教導他人受持淨戒;自己行布施,也能教人行布施;自己前往塔寺拜見諸沙門,也能教導他人往見諸沙門;自己專心聽法,也能教人聽法;自己受持正法,也能教人受持正法;自己觀察法義,也能教人觀察法義;自己知道甚深的妙義,能隨順法的規則與趨向而修行,也能教導他人了解甚深的妙義,隨順法的規則趨向而修行。摩诃男啊!成就這十六種法的話,就叫做優婆塞能安慰自己,也能安慰他人。

  摩诃男啊!如果優婆塞成就這十六種法的話,那麼一切大衆都會去到他住處,就是所謂婆羅門衆、剎帝利衆、長者衆、沙門衆。他在所有大衆中,威德顯耀,譬如太陽,在上午、中午及下午,都能光明顯照。同樣地,優婆塞成就這十六種法的話,從初始、中間到後面,始終都能威德顯照。就像這樣,摩诃男啊!如果優婆塞成就這十六種法的話,乃是世間極難得的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釋氏摩诃男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