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一經注釋:
1、「若優婆塞能自立信,不能令他立于正信」:兩句「信」字原作「戒」,今依前後經意及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二十叁經改正。
九二二、本經敘說佛告摩诃男,以其長夜習念叁寶,故將來命終之後,必能受生天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中。
那時,釋氏摩诃男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這迦毗羅衛國安穩豐樂,人民衆多,我每次出入城之時,跟有衆多的隨從,也常遇上狂象、狂走的人及奔車逸馬。我自己很擔心跟這些狂妄的人物同生共死,而忘了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己這樣想著:我身死命終之後,將往生那裏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不要惶恐!不要害怕!你將來命終之後,不會墮生于惡道中。終究也不會受到惡報。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而生長,如果把樹頭砍斷,它將會往那個方向傾倒呢?」
摩诃男答佛陀說:「將會隨它順下、順注、順輸的方向而傾倒。」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你也是像這樣,將來命終之時,不會墮生于惡道中,終究也不會受到惡報。爲什麼呢?因爲你已經長夜地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將來命終之時,這身體無論是被火燒,或拋棄于墳場裏,經風吹日曬,日久之後成爲塵埃,然而你的心、意、識,在久遠的長夜裏,已被正信所熏陶,被戒、施、聞、慧所熏陶,所以你的神識會上升,向于安樂之處,未來會受生于天界。」
當時,摩诃男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二二經注釋:
1、「我每出入時,……當生何處?」: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二十四經此處「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車逸馬狂走之人,來觸于我,我于爾時,或當忘失念佛之心,或複忘失念法、僧心。複自念言:若當忘失叁寶心者,命終之時,當生何處?入何趣中?受何果報?」
2、「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命終之後,生于善處,不墮惡趣,不受惡報。」
3、「譬如大樹,……當墮何處?」: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譬如大樹初生長時,恒常東靡,若有斫伐,當向何方,然後墬落?」
九二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摩诃男,若比丘于學地求生上地,當修六隨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中。
那時,釋氏摩诃男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如果在于學地修習的比丘,想要求取他所未得到的阿羅漢果,升入于安穩的涅槃境地。世尊啊!那麼他應當怎樣去修習,又常多修習,才能在這正法、戒律中得以盡除一切煩惱,獲得無煩惱的清淨心解脫、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做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如果在于學地修習的比丘,想要求取他所未得到的阿羅漢果,升入于安穩的涅槃境地,在這個時候,他應該修習六種隨念,乃至得進入涅槃。譬如饑餓的人,身體很瘦弱,要獲得美味的食物,身體才能肥胖潤澤。同樣地,比丘住在學地裏,想要求取所未得到的阿羅漢果,升入于涅槃之境,那麼他就要修習六種隨念,乃至能很快地得到安樂的涅槃境地。
是那六種隨念呢?就是聖弟子要隨念如來之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此憶念時,就不會生起貪欲的結縛煩惱,也不會生起瞋恚、愚癡之心,他的心保持正直。因此能得到如來的真義,得到如來的正法,就在于如來的正法與如來之處得到了隨喜心;有隨喜心後,心生歡悅;心歡悅後,身得輕安;身得輕安後,就能覺受快樂,覺受快樂後,他的心就能安定;心得安定後,那麼聖弟子在于凶險的衆生中,就能無所罣礙,進入法的洪流之中,乃至達到涅槃境地。
其次,聖弟子要隨念法之事││世尊的正法、戒律,能使人在現世中出離生死輪回的熾盛煩惱,不須多時,在現世中,由自己的覺證,就能通達涅槃境地。聖弟子如此憶念正法的話,就不會生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由于念法的熏陶,而升進于涅槃境地。
其次,聖弟子要隨念于僧之事││世尊的弟子僧都是依于善、依正理、依質直、依誠敬而行的人,他們都是隨順正法而修行。有向于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于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這些四雙八輩的賢聖,就叫做世尊的弟子僧衆,他們都已具足淨戒、具足叁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的知見,是人們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的賢聖,也是世間美好的福田。聖弟子如此憶念僧事時,就不會生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由于念僧的熏陶,而升進于涅槃境地。
其次,聖弟子自己要隨念淨戒之事││不壞戒、不缺戒、不汙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達的人稱譽戒,智慧的人不厭惡戒。聖弟子如此憶念淨戒時,就不會生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由于念戒的熏陶,而升進于涅槃境地。
其次,聖弟子自己要隨念布施之事││我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在悭吝的衆生中,我已遠離了悭吝,不執著于家而行解脫的布施,常親自布施,樂行施舍之法,圓滿地行平等布施。聖弟子如此憶念布施時,就不會生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由于念施的熏陶,而升進于涅槃境地。
其次,聖弟子要隨念諸天之事││有四大天王、叁十叁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如果有正信之心的話,在此人世命終之後,就會生往諸天,所以我應當修習正信;如果能有清淨的戒、施、聞、慧,在此人世命終之後,就會生往諸天,所以我現在也應當修習這戒、施、聞、慧。聖弟子如此憶念諸天的話,就不會生起貪欲、瞋恚、愚癡,他的內心因依于諸天而得正直。那聖弟子有如此直心的話,就能得到深妙的法利,與深妙的義利,也能得到諸天的利益而隨喜;隨喜後,就會心生歡悅;歡悅後,身便得輕安;身得輕安後,便能覺受快樂;覺受快樂後,便能得到心靈的安定;心靈安定後,那聖弟子雖處于凶險的衆生之中,也能沒有一切的罣礙,而入于正法的洪流之中。由于念天的熏陶,所以就能升進于涅槃境地。
摩诃男啊!如果住于學地修習的比丘,想要求得上升于安樂的涅槃境地,能這樣地多予修習,而很快得到涅槃的話,那麼在正法、戒律中便能快速地盡除一切煩惱,得到無煩惱的清淨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做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當時,釋氏摩诃男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二叁經注釋:
1、「若比丘在于學地,……安穩涅槃」: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二十五經此處作「若有比丘,在于學地,所作未辦,常欲進求阿羅漢果,入于涅槃」。
2、「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相對經文此處作「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質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
3、「聖弟子自念淨戒,……智者不厭戒」:別譯雜阿經此處作「雲何念戒,所謂不壞戒、不缺戒、不雜戒、無垢戒、離恐懼戒、非戒盜戒、清淨戒、具善戒」。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聖弟子己戒之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自在、智者稱歎、無執」。
4、「聖弟子自念施事,……具足等施」: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聖弟子隨念己之舍而謂:『嗚呼!于我有利。嗚呼!于我有善利。我于悭垢所纏衆中,心離悭垢而住家,施無所惜,舒展其手(而施),樂棄舍,容乞,樂于分與施物』」。
5、「戒、施、聞、慧」:原作「戒、施、聞、舍、慧」,「舍」字根據本經稍後經句,予以刪除。
6、「其心正直,緣彼諸天」: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彼心其時,即依天而質直」。
九二四、本經敘說佛有遠行,摩诃男不舍,佛爲彼說應依信、戒、聞、施、慧等五法,並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中。那時,有衆多比丘聚集在食堂爲世尊縫製衣服。
當時,釋氏摩诃男聽說衆多比丘聚集在食堂裏爲世尊縫製衣服,世尊將在不久之後,叁個月的結夏安居結束,做好了衣服,就會持著衣缽,到人間遊行教化去了。他知道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過禮,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難過得全身酸軟無力,對于四方也迷糊不清,把聽聞過的法也全都忘了。因爲我聽聞到有衆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爲世尊您縫製衣服,知道世尊不久之後,結夏安居結束,等做好了衣服,您將持著衣缽,到人間遊行教化去了,所以我現在思考著:何時才又能看見世尊及衆知識比丘呢?」
佛陀告訴摩诃男說:「無論你有看到世尊,或沒有看到世尊,有看到衆知識比丘,或者沒有看到,你都只當憶念五種法,要精勤地修習。摩诃男啊!應當要以正信爲主,不是不用正信;要以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爲根本,不是不用具足智慧等法。同樣地,摩诃男啊!要依這五種法,而更修習六種念處。是那六種呢?摩诃男啊!就是要憶念如來之事,應該這樣憶念││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也應該要憶念法、僧、戒、施、天之事,乃至能自行得到智慧。就像這樣,摩诃男啊!聖弟子如果成就這十一種法的話,就是把握了學習的方法,終究不會敗壞,能有知見,能夠決定,住于甘露門,而…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