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鬼道,这就叫做恶道,这就叫做堕恶道,这就是如来柔软与粗涩并用的教法。」
调马师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运用这三种方法去调御众生,还有人不被调御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佛陀告诉调马师聚落主说:「也应该把他杀了。为什么呢?因为不要使我受到屈辱。」
调马师问佛陀说:「如果杀生,在世尊的教法中为不清净,世尊的教法中也不许杀生,可是现在您却说杀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佛陀告诉调马师聚落主说:「是的!是的!在如来的教法中杀生是不清净,如来的教法中也不许杀生;然而在如来的教法中,用那三种方法教授他,都还不能把他调伏好的人,我就不再与他交谈,不再教授他,不再告诫他了。调马师聚落主啊!你意见怎样呢?在如来的教法中,我不再与他交谈,不再教授他,不再教诫他,他难道不就跟死人一样了吗?」
调马师答佛陀说:「确实如此,世尊啊!如果您不再与他交谈,永远不再教授、教诫他的话,他真的就像是死人一样了。世尊啊!由于以上所说的缘故,我从今天起,要舍弃一切邪恶不善的行为。」
佛陀告诉调马师聚落主说:「你说得真好!」
当时,调马师聚落主只尸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九一六、本经叙说佛以恶马八态喻恶丈夫之八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间的马有八种恶态。是那八种呢?就是恶马临驾车时,后脚践踏人,前脚跪地,抬头咬人,这就是世间马的第一种恶态。其次,恶马在驾车时,低着头摇振车轭,这就是世间马第二种恶态。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时,偏离道路而去,或故意横冲直撞,使它翻覆,这就是第三种恶态。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时,故意仰起头来向后退走,这就是世间恶马的第四种恶态。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时,稍受鞭打,就或会弄断缰勒,恣意奔驰,这就是第五种恶态。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时,会高举前两足,做人站立之状,这就是第六种恶态。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时,虽然用鞭杖驱策,它却不理不睬,仍安立不动,这就是第七种恶态。其次,世间恶马在驾车之时,它却聚拢四脚,伏在地上不愿起来,这就是第八种恶态。
同样地,世间邪恶不正的人于如来正法、戒律中也犯有八种过失。是那八种呢?就是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就会很愤怒,反而责备那些梵行者说:『你真愚笨,不明事理,所做也不善,别人举发你过错,你如何反举发我呢?』就如那恶马以后面双脚踢人,前脚跪地,弄断颈鞅折断车轭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一种过失。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反而更举出其它的罪过来。就如那恶马愤怒地用颈项来弄断车轭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二种过失。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却不正面答复,转说其它之事,内心愤怒,骄傲怠慢,隐藏罪过,心有怨恨,不能忍受别人的举过,不愿改正。就如那恶马不循正路而行,致使车子翻覆,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三种过失。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使他能忆念正法时,他却这样答说:『我不愿忆念正法!』排斥而不顺从。就如那恶马畏缩而后退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四种过失。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却轻蔑不畏忌梵行者,也不畏忌比丘僧,收拾衣钵,随意离去。就如那恶马加以鞭杖驱策,它就恣意奔驰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五种过失。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却自坐于高床上,和众上座比丘们相争论着是非曲直。就像那恶马高举前面两脚做人站立的形状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六种过失。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却静默不应,恼怒大众。就如那恶马以鞭杖捶打它,它却直立不动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七种过失。
其次,有一种比丘,当那些梵行者以所见、所闻、所疑的罪过来举发他时,他就因此舍去戒法,退失善根,走到寺门而这样说:『你们可以宁静、欢喜快乐地安住着了,我自己已舍戒还俗。』就如那恶马聚拢四脚,伏在地上不动一样。这就是人们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八种过失。如此就叫做比丘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有八种人们所犯的过恶。」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一六经注释:
1、 :通「踏」字。
2、偏厉车:厉,暴虐之意。偏厉车,指马拉着车故意横冲直撞之意。
3、「轻蔑不数其人、亦不数僧」: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十八经此处作「其心都无畏忌,众僧及举事者」。不数,不畏惧。
4、「则便舍戒,……我自舍戒退没」: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彼犯罪人,即便舍戒,退失善根,罢道还俗。既休道已,在寺门边,住立一面,语诸比丘:『我今还俗,为满汝等所愿以不?汝今欢喜极快乐不?』」。
九一七、本经叙说八种良马之德以喻贤士夫之八种善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间的良马,有成就八种善德的话,就能随人所欲或长或短地取道奔驰。是那八种呢?就是生于良马之乡,这就是良马的第一种善德。其次,它的体性温良,不会惊恐人,这就是良马的第二种善德。其次,良马不会挑择饮食,这是良马的第三种善德。其次,良马厌恶污秽不净,择地而卧,这是良马的第四种善德。其次,良马的各种情态会很快地显现给调马师看,调马师给予调教,它很快便舍弃病态,这是良马第五种善德。其次,良马会安于驾乘,不顾其余马儿,随所担负的轻重,能尽己力,这是良马的第六种善德。其次,良马常随顺正路而行,不随顺非正路,这是良马的第七种善德。其次,良马虽是生病或衰老,仍会勉力驾乘,不厌不倦,这是良马的第八种善德。
同样地,人们若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成就八种善德的话,应知他就是一位贤士了。是那八种善德呢?就是贤士能安住于正戒,遵守波罗提木叉的律仪,威仪、行处都很圆满,看见微细罪,能生起怖畏,受持学戒,这就是贤士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的第一种善德。其次,贤士自性贤善,善于调习,与人和睦相处,不恼怒、不怖畏诸梵行者,这就是贤士的第二种善德。其次,贤士能依次行乞食,随自己所得,无论粗劣或细致的食物,他的心都能保持平等,不嫌恶,也不贪好,这就是贤士的第三种善德。其次贤士对于身恶业,以及口恶业、意恶业,能生起厌离心,知道邪恶不善法及一切烦恼,会使人再受到三界生死轮回的炽盛苦报,于未来世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更增长他的厌离心,这就是贤士的第四种善德。其次,贤士自己若犯了沙门罪过,心有谄曲不实时,能很快向大师及善知识举发自己的罪过,等大师为说法教诫后,便能随时断除己过,这就是贤士的第五种善德。其次,贤士具足求学之心,能有这样想法:假使其余的人,无论他们要学习或不学习,我都应当要学习,这就是贤士的第六种善德。其次,贤士能遵行八正道,不行邪道,这就是贤士的第七种善德。其次,贤士乃至尽己形寿,都能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不厌不倦,这就是贤士的第八种善德。贤士能成就如此的八种善德,随他所行的境地,必能快速地向更高的境界升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一八、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诜陀迦旃延,良马不念水草,但念驾乘之事;比丘亦应不念贪欲缠等,能调伏诸想而修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那梨聚落的深谷精舍里。
那时,世尊告诉诜陀迦旃延说:「你应当修习真实正确的禅定,不要去修习不良的禅定,像那不良的恶马一样,被系缚在马槽里,它不去想着我所应做、或所不应做的事情,一心只想着吃榖草。同样地,一个人由于对贪欲的结缚多所修习的缘故,所以他就会用贪欲的心去思惟事理,不能如实知道正确的出离道,心常驰散,随着贪欲的结缚烦恼而要去求取禅定;也由于对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等烦恼多所修习的缘故,所以就不能如实知道正确的出离道,而用疑盖等烦恼的心去思惟事理,想去求得禅定。
诜陀啊!如果是真正的良马,系在马槽里,它不会想着吃水草,只会想着驾乘的工作。同样地,人们也不应想着贪欲的结缚,要如实知道安住于出离道,不以贪欲的结缚烦恼去求取禅定;也不应想着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结縳烦恼,要多住于出离道;如实知道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结缚烦恼,不以疑等结缚烦恼去求取禅定。
就像这样,诜陀啊!比丘如此修习禅定的话,不依于地而修禅,也不依于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于此世,也不依于他世;不依于日,也不依于月;不依于见、闻、觉、识;不依于所得,也不依于推求;不随顺于觉,也不随顺于观而修禅。
诜陀啊!比丘这样修习禅定的话,那么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就会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唱诵诗偈说:
『皈依您这位大士,皈依您这位所有人之上的大士;
因为我们还不能知道,应当依于何法而得禅定?』」
当时,有位跋迦利尊者在于佛陀后面,他拿着扇子帮佛搧凉。此…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