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叁▪P2

  ..續本文上一頁鬼道,這就叫做惡道,這就叫做墮惡道,這就是如來柔軟與粗澀並用的教法。」

  調馬師問佛陀說:「世尊啊!如果運用這叁種方法去調禦衆生,還有人不被調禦的話,應該怎麼辦呢?」

  佛陀告訴調馬師聚落主說:「也應該把他殺了。爲什麼呢?因爲不要使我受到屈辱。」

  調馬師問佛陀說:「如果殺生,在世尊的教法中爲不清淨,世尊的教法中也不許殺生,可是現在您卻說殺生。這是什麼意思呢?」

  佛陀告訴調馬師聚落主說:「是的!是的!在如來的教法中殺生是不清淨,如來的教法中也不許殺生;然而在如來的教法中,用那叁種方法教授他,都還不能把他調伏好的人,我就不再與他交談,不再教授他,不再告誡他了。調馬師聚落主啊!你意見怎樣呢?在如來的教法中,我不再與他交談,不再教授他,不再教誡他,他難道不就跟死人一樣了嗎?」

  調馬師答佛陀說:「確實如此,世尊啊!如果您不再與他交談,永遠不再教授、教誡他的話,他真的就像是死人一樣了。世尊啊!由于以上所說的緣故,我從今天起,要舍棄一切邪惡不善的行爲。」

  佛陀告訴調馬師聚落主說:「你說得真好!」

  當時,調馬師聚落主只屍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九一六、本經敘說佛以惡馬八態喻惡丈夫之八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間的馬有八種惡態。是那八種呢?就是惡馬臨駕車時,後腳踐踏人,前腳跪地,擡頭咬人,這就是世間馬的第一種惡態。其次,惡馬在駕車時,低著頭搖振車轭,這就是世間馬第二種惡態。其次,世間惡馬在駕車時,偏離道路而去,或故意橫沖直撞,使它翻覆,這就是第叁種惡態。其次,世間惡馬在駕車時,故意仰起頭來向後退走,這就是世間惡馬的第四種惡態。其次,世間惡馬在駕車時,稍受鞭打,就或會弄斷缰勒,恣意奔馳,這就是第五種惡態。其次,世間惡馬在駕車時,會高舉前兩足,做人站立之狀,這就是第六種惡態。其次,世間惡馬在駕車時,雖然用鞭杖驅策,它卻不理不睬,仍安立不動,這就是第七種惡態。其次,世間惡馬在駕車之時,它卻聚攏四腳,伏在地上不願起來,這就是第八種惡態。

  同樣地,世間邪惡不正的人于如來正法、戒律中也犯有八種過失。是那八種呢?就是有一種比丘,當那些梵行者以所見、所聞、所疑的罪過來舉發他時,他就會很憤怒,反而責備那些梵行者說:『你真愚笨,不明事理,所做也不善,別人舉發你過錯,你如何反舉發我呢?』就如那惡馬以後面雙腳踢人,前腳跪地,弄斷頸鞅折斷車轭一樣,這就是人們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一種過失。

  其次,有一種比丘,當那些梵行者以所見、所聞、所疑的罪過來舉發他時,他反而更舉出其它的罪過來。就如那惡馬憤怒地用頸項來弄斷車轭一樣,這就是人們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二種過失。

  其次,有一種比丘,當那些梵行者以所見、所聞、所疑的罪過來舉發他時,他卻不正面答複,轉說其它之事,內心憤怒,驕傲怠慢,隱藏罪過,心有怨恨,不能忍受別人的舉過,不願改正。就如那惡馬不循正路而行,致使車子翻覆,這就是人們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叁種過失。

  其次,有一種比丘,當那些梵行者以所見、所聞、所疑的罪過來舉發他,使他能憶念正法時,他卻這樣答說:『我不願憶念正法!』排斥而不順從。就如那惡馬畏縮而後退一樣,這就是人們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四種過失。

  其次,有一種比丘,當那些梵行者以所見、所聞、所疑的罪過來舉發他時,他卻輕蔑不畏忌梵行者,也不畏忌比丘僧,收拾衣缽,隨意離去。就如那惡馬加以鞭杖驅策,它就恣意奔馳一樣,這就是人們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五種過失。

  其次,有一種比丘,當那些梵行者以所見、所聞、所疑的罪過來舉發他時,他卻自坐于高床上,和衆上座比丘們相爭論著是非曲直。就像那惡馬高舉前面兩腳做人站立的形狀一樣,這就是人們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六種過失。

  其次,有一種比丘,當那些梵行者以所見、所聞、所疑的罪過來舉發他時,他卻靜默不應,惱怒大衆。就如那惡馬以鞭杖捶打它,它卻直立不動一樣,這就是人們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七種過失。

  其次,有一種比丘,當那些梵行者以所見、所聞、所疑的罪過來舉發他時,他就因此舍去戒法,退失善根,走到寺門而這樣說:『你們可以甯靜、歡喜快樂地安住著了,我自己已舍戒還俗。』就如那惡馬聚攏四腳,伏在地上不動一樣。這就是人們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所犯的第八種過失。如此就叫做比丘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有八種人們所犯的過惡。」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一六經注釋:

  1、 :通「踏」字。

  2、偏厲車:厲,暴虐之意。偏厲車,指馬拉著車故意橫沖直撞之意。

  3、「輕蔑不數其人、亦不數僧」: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十八經此處作「其心都無畏忌,衆僧及舉事者」。不數,不畏懼。

  4、「則便舍戒,……我自舍戒退沒」: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彼犯罪人,即便舍戒,退失善根,罷道還俗。既休道已,在寺門邊,住立一面,語諸比丘:『我今還俗,爲滿汝等所願以不?汝今歡喜極快樂不?』」。

  

  九一七、本經敘說八種良馬之德以喻賢士夫之八種善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間的良馬,有成就八種善德的話,就能隨人所欲或長或短地取道奔馳。是那八種呢?就是生于良馬之鄉,這就是良馬的第一種善德。其次,它的體性溫良,不會驚恐人,這就是良馬的第二種善德。其次,良馬不會挑擇飲食,這是良馬的第叁種善德。其次,良馬厭惡汙穢不淨,擇地而臥,這是良馬的第四種善德。其次,良馬的各種情態會很快地顯現給調馬師看,調馬師給予調教,它很快便舍棄病態,這是良馬第五種善德。其次,良馬會安于駕乘,不顧其余馬兒,隨所擔負的輕重,能盡己力,這是良馬的第六種善德。其次,良馬常隨順正路而行,不隨順非正路,這是良馬的第七種善德。其次,良馬雖是生病或衰老,仍會勉力駕乘,不厭不倦,這是良馬的第八種善德。

  同樣地,人們若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成就八種善德的話,應知他就是一位賢士了。是那八種善德呢?就是賢士能安住于正戒,遵守波羅提木叉的律儀,威儀、行處都很圓滿,看見微細罪,能生起怖畏,受持學戒,這就是賢士于如來的正法、戒律中的第一種善德。其次,賢士自性賢善,善于調習,與人和睦相處,不惱怒、不怖畏諸梵行者,這就是賢士的第二種善德。其次,賢士能依次行乞食,隨自己所得,無論粗劣或細致的食物,他的心都能保持平等,不嫌惡,也不貪好,這就是賢士的第叁種善德。其次賢士對于身惡業,以及口惡業、意惡業,能生起厭離心,知道邪惡不善法及一切煩惱,會使人再受到叁界生死輪回的熾盛苦報,于未來世會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更增長他的厭離心,這就是賢士的第四種善德。其次,賢士自己若犯了沙門罪過,心有谄曲不實時,能很快向大師及善知識舉發自己的罪過,等大師爲說法教誡後,便能隨時斷除己過,這就是賢士的第五種善德。其次,賢士具足求學之心,能有這樣想法:假使其余的人,無論他們要學習或不學習,我都應當要學習,這就是賢士的第六種善德。其次,賢士能遵行八正道,不行邪道,這就是賢士的第七種善德。其次,賢士乃至盡己形壽,都能運用方法,精勤努力,不厭不倦,這就是賢士的第八種善德。賢士能成就如此的八種善德,隨他所行的境地,必能快速地向更高的境界升進。」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一八、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诜陀迦旃延,良馬不念水草,但念駕乘之事;比丘亦應不念貪欲纏等,能調伏諸想而修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那梨聚落的深谷精舍裏。

  那時,世尊告訴诜陀迦旃延說:「你應當修習真實正確的禅定,不要去修習不良的禅定,像那不良的惡馬一樣,被系縛在馬槽裏,它不去想著我所應做、或所不應做的事情,一心只想著吃榖草。同樣地,一個人由于對貪欲的結縛多所修習的緣故,所以他就會用貪欲的心去思惟事理,不能如實知道正確的出離道,心常馳散,隨著貪欲的結縛煩惱而要去求取禅定;也由于對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等煩惱多所修習的緣故,所以就不能如實知道正確的出離道,而用疑蓋等煩惱的心去思惟事理,想去求得禅定。

  诜陀啊!如果是真正的良馬,系在馬槽裏,它不會想著吃水草,只會想著駕乘的工作。同樣地,人們也不應想著貪欲的結縛,要如實知道安住于出離道,不以貪欲的結縛煩惱去求取禅定;也不應想著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結縳煩惱,要多住于出離道;如實知道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結縛煩惱,不以疑等結縛煩惱去求取禅定。

  就像這樣,诜陀啊!比丘如此修習禅定的話,不依于地而修禅,也不依于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于此世,也不依于他世;不依于日,也不依于月;不依于見、聞、覺、識;不依于所得,也不依于推求;不隨順于覺,也不隨順于觀而修禅。

  诜陀啊!比丘這樣修習禅定的話,那麼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阇波提就會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唱誦詩偈說:

   『皈依您這位大士,皈依您這位所有人之上的大士;

   因爲我們還不能知道,應當依于何法而得禅定?』」

   當時,有位跋迦利尊者在于佛陀後面,他拿著扇子幫佛搧涼。此…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