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一▪P5

  ..續本文上一頁老師,我是您的弟子。」

  佛陀告訴迦葉說:「是的!是的!我是老師,你是弟子。你現在且隨意而坐吧!」

  摩诃迦葉尊者向佛陀頂禮後,就退坐一邊。

  這時,世尊爲了要對衆比丘有更深警惕的緣故,又以摩诃迦葉尊者與佛陀自己所得殊勝的廣大功德相同,顯示給衆比丘知道,就告訴衆比丘說:「我已遠離了五欲及五蓋邪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圓滿地安住于初禅,無論白天、夜晚,或日夜都能如此;而摩诃迦葉尊者也是跟我一樣,已遠離了五欲及五蓋邪惡不善法,乃至圓滿地安住于初禅,無論白天、夜晚,或日夜都能如此。我想要圓滿地安住于第二、第叁、第四禅中,無論白天、夜晚,或日夜都能如此;而那位摩诃迦葉也是這樣,……乃至圓滿地安住于第四禅,無論白天、夜晚,或日夜也都能如此。我能隨心所欲,入于慈、悲、喜、舍四無量定,或入于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等四無色定,擁有各種神通,具足天耳通(能聽聞世間一切遠近聲音)、他心智(知道他內心思想及感受)、宿命智(知道自他過去世情況)、生死智(看透衆生來世趨向何道的智慧)、漏盡智(了知如實證得四聖谛,斷盡煩惱的智慧)等五種智證通。無論白天、夜晚,或日夜都能如此;而那位迦葉比丘也是這樣,……乃至具足漏盡智證通,無論白天、夜晚,或日夜也都能如此。」

  當時,世尊于無量大衆中,稱歎摩诃迦葉與自己廣大勝妙功德相同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九四經注釋:

  1、衣服佯佯而來:佯佯,矯揉做作之意,或因迦葉尊者穿著垢穢糞掃衣,衆比丘看來,以爲此乃故示苦行以釣譽。或說「佯佯」即「洋洋」,形容衣服寬大之狀,言迦葉清瘦身軀穿著衣服,令人有寬大的感覺。

  

  八九五、本經敘說迦葉與阿難共過比丘尼精舍,迦葉先爲比丘尼說法,偷羅難陀比丘尼不悅,惡言批評迦葉,以爲他能力不及阿難,迦葉乃舉佛昔日對他的稱歎爲自己辯說,也得阿難的認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摩诃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則住在耆阇崛山中。

  當時,阿難尊者去到摩诃迦葉尊者住處,告訴摩诃迦葉尊者說:「現在我們可一起走出耆阇崛山,進入王舍城乞食了。」摩诃迦葉尊者靜默地答應了。

  這時,摩诃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就要走入王舍城中乞食。阿難尊者告訴摩诃迦葉尊者說:「時間還早了些,我們暫且先去拜訪比丘尼的精舍。」于是二人就前往拜訪。

  那時,衆比丘尼遙見摩诃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二人從遠處過來了,就很快地鋪好了床座,請他倆就坐。

  這時,衆比丘尼向摩诃迦葉及阿難二位尊者頂過禮後,就退坐一邊。

  摩诃迦葉尊者就爲衆比丘尼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這時,有位名叫偷羅難陀的比丘尼,心裏感到不歡喜,他說出這樣的惡言:「怎樣呢?摩诃迦葉尊者要在鞞提诃牟尼││阿難尊者之前爲比丘尼說法嗎?這就好比是賣針的小販在針師家賣針一樣。摩诃迦葉尊者在鞞提诃牟尼││阿難尊者之前爲衆比丘尼說法,也像這樣。」

  摩诃迦葉尊者聽聞到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歡喜而說出的惡言後,就向阿難尊者說:「你看!這位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歡喜而說出惡言。怎樣呢?阿難啊!我真的是像賣針的小販,而你是針師,我就在你面前賣針這樣嗎?」

  阿難尊者告訴摩诃迦葉尊者說:「您且息怒!且先安忍!因爲這愚癡老婦人,沒有智慧,也不曾修習,所以才會口出惡言來。」

  「阿難啊!你難道不曾聽聞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以他的知見,在大衆中講說「月譬經」時,教誡、教授說:『比丘啊!你們應該要如月亮不著、不縛、不染而行空,也要常如新學比丘一樣,懷著慚愧,低聲下氣。』就如此的爲阿難詳述「月譬經」的內容。阿難啊!你能像月亮那樣不著、不縛、不染而行空,經常如新學比丘那樣,懷著慚愧,低聲下氣嗎?」

  阿難答說:「不能,摩诃迦葉尊者!」

  「阿難啊!你可聽聞過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以他的所知所見說:『比丘啊!能夠像月亮那樣不著、不縛、不染而行空,又經常如新學比丘那樣,懷著慚愧,低聲下氣的,只有摩诃迦葉比丘!』嗎?」

  阿難答說:「是的,摩诃迦葉尊者!」

  「阿難啊!你曾經被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以他的所知所見,在無量大衆之前,請你來就坐嗎?而且又被世尊以同他自己一樣的廣大功德,稱歎你阿難已遠離五欲及五蓋邪惡不善法,……乃至稱歎

  你已得到漏盡智證通了嗎?」

  阿難答說:「不曾,摩诃迦葉尊者!」

  「就像這樣,阿難啊!你可聽聞過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曾在無量大衆之前,自己親口說:『真好啊!你來了!摩诃迦葉啊!請你來坐在我剩余的半個座位上。』又在于大衆之前以同他自己一樣的廣大功德,稱歎我已遠離五欲及五蓋邪惡不善法,……乃至已得漏盡智證通,如此地稱歎我摩诃迦葉嗎?」

  阿難答說:「是的,摩诃迦葉尊者!」

  當時,摩诃迦葉于比丘尼衆中如獅子作吼一樣地講經說法後便離去。

  第八九五經注釋:

  1、阿梨:即聖者。

  2、鞞提诃牟尼:即鞞提诃聖者,意爲第二世尊,此是尼衆對阿難之尊稱。

  3、月譬經:見本卷第八八八經。

  

  八九六、本經敘說世尊涅槃未久,阿難率年少比丘至南天竺人間遊行,致有叁十年少比丘舍戒還俗。後至迦葉所,迦葉責其爲童子,不知籌量。低舍比丘尼聞之不喜,口出惡言。阿難聞後乃請迦葉忍之。迦葉遂告阿難其出家受法因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摩诃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堀山中,世尊剛入涅槃不久。那時,正遇著饑荒的年歲,很難乞得食物。

  當時,阿難尊者和衆多的年少比丘在一起,他們不能完善地攝護六根,飲食不知節製,不能在初夜、後夜勤勉精進禅思,喜貪著睡眠,常去求取世間的財利。他們在人間遊行到了南天竺,有叁十位的年少弟子在中途舍戒還俗了,剩余的大多是童子(小沙彌)。當時,阿難尊者在南山的國土遊行,而只剩很少的徒衆回到王舍城來。這時,阿難尊者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就去到摩诃迦葉尊者住處,向他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摩诃迦葉尊者問阿難尊者說:「你從何處來?徒衆怎麼這樣少呢?」

  阿難答說:「我是從南山國土人間遊行回來的,在那兒有年少比丘叁十人中途舍戒還俗了,徒衆因此減少,現在留下的大多是童子。」

  摩诃迦葉尊者問阿難說:「是因爲有幾種福利,所以如來、應供、等正覺以他的所知所見,當超過叁人一起接受供養時,聽許製定結衆受供養戒呢?」

  阿難答說:「是爲了二件事的緣故。是那二件呢?第一是爲了使貧窮小家免受乞食的苦惱,第二是避免衆多惡人結爲伴黨,而破壞僧伽的緣故。不使惡人住于僧團中,接受僧衆的名份,障礙大衆,分成二部,互相怨嫌诤訟。」

  迦葉尊者告訴阿難說:「你既然知道這個道理,爲什麼在年歲鬧饑荒時,還和衆多的年少弟子到南山國土遊行,以致使叁十人舍戒還俗,徒衆減少,剩余的大多是童子呢?阿難啊!就你徒衆減少情況來看,你還是像個孩童一樣,不知怎樣去籌量。」

  阿難答說:「爲何呢?摩诃迦葉尊者啊!我頭發都已斑白了,怎麼還說我像個孩童呢?」

  摩诃迦葉尊者說:「你在鬧饑荒的年歲,和衆年少弟子們到人間去遊行,以致使叁十位弟子舍戒還俗,其余留下來的又大多是童子們,如此徒衆減少了,是你不知籌量的緣故。然而你卻說:『因爲年長的大衆壞戒,所以阿難的徒衆也就壞戒極嚴重。』阿難啊!其實是你還像孩童一樣,不知籌量的緣故。」

  當時,低舍比丘尼聽到摩诃迦葉尊者以孩童之稱來責備阿難尊者││毗提诃牟尼,聽後很不歡喜,就作惡言說:「怎麼可以這樣呢?那摩诃迦葉尊者本是外道師,然而卻以孩童之稱來責備阿難尊者││毗提诃牟尼,使尊者以孩童之名而流行于世呢?」

  摩诃迦葉尊者以他的天耳神通,已聽到了低舍比丘尼心不歡喜而說出的惡言。聽後,他就告訴阿難尊者說:「你看!這低舍比丘尼因心裏不歡喜,而口出惡言說:『那摩诃迦葉本是外道,卻以孩童之稱來責備阿難尊者││毗提诃牟尼,以致使尊者以孩童之名而流行于世。』」

  阿難尊者答說:「您且息怒!摩诃迦葉尊者啊!您且安忍!摩诃葉尊者啊!這位愚癡老婦他自性沒有智慧。」

  摩诃迦葉尊者告訴阿難說:「我自出家以來,都不知有其他的師父,惟歸依如來、應供、等正覺。我還未出家時,經常思考著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問題,知道在家庶務繁雜,會有很多煩惱;而出家幽靜清閑,很難認可俗人的做爲,出家而處于非家的修行生活,一向很鮮潔,盡其一生,都純一圓滿清淨,梵行極清白。所以我應該剃除須發,穿著袈裟衣,正信俗家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把價值百千金的貴重衣服,一段一段的割截,再做成僧伽梨(大衣、袈裟),如果世間有阿羅漢的話,我知道了就要跟隨他出家。我離開家庭後,就在王舍城的那羅聚落中間多子塔處,遇到世尊在這兒正身端坐,法相莊嚴奇特,諸根寂靜,是至高無上的寂滅,就如金山一樣。我當時看見後,這樣地想著:這位就是我的老師!這位就是世尊!這位就是羅漢!這位就是等正覺的聖者了!我當時一心合掌敬禮,禀告佛陀說:『您就是我的大師!我是您的弟子。』

  佛陀告訴我說:『是的,迦葉啊!我是你的老師,你是我的弟子。迦葉啊!你現在已成就了如此真實的清淨心!你所恭敬的人,如果他實不知而卻說知,實不見而卻說見,實非羅漢而卻說是羅漢,實非等正覺而卻說是等正覺的話,那麼他的身體當會自然碎裂成七分。迦葉啊!我現在是真實知道,所以我就說知道;是真實看見,所以我就說看見;是真實證成阿羅漢,所以說我是阿羅漢;是真實得到等正覺,所以說我是等正覺。迦葉啊!我今天是有某種因緣,所以爲聲聞弟子說法,而不是沒有因緣道理的。我是有所依憑,不是無所依憑;是真有神通力量,不是沒有神通力量。所以,迦葉啊!如果想要聞法,就應當如此地去修學。如果又想從聞法中,得到真義的利益,就應該要專一其心,恭敬尊重,專心傾聽,而這樣地思考著:我應該要正確觀察五蘊的生滅,以及六觸入處的集起與滅沒,樂住于四念處的正念中,修習七覺分、八解脫,能以自身作證。要常念其身,未曾斷絕,遠離無慚無愧,在于大師及修持梵行的大德之處,常懷慚愧心,應當這樣去修學!』

  當時,世尊爲我講說佛法,給我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我也隨即離去,走向自己住處。我把價值百千金的衣服割斷裁成僧伽梨,折成四層做爲座墊。那時,世尊知我極爲誠心,就隨處從走道下來,我立即把衣服鋪好,做爲坐具,並請佛坐下。世尊就坐後,用手摸著衣服,贊歎著說:『迦葉啊!這件衣服很輕細,又很柔軟。』我當時答說:『的確,世尊啊!這件衣服很輕細,又很柔軟,希望世尊您能接受我這件衣服的供養!』佛陀告訴迦葉說:『你應當接受我的糞掃衣,我就會接受你所供養的僧伽梨。』佛陀便即親自授我糞掃衣,我也立即奉獻給佛陀僧伽梨。就這樣地漸漸教導我,我在八日之中,因學法而受持乞食,到了第九天,就超入于阿羅漢的無學位了。

  阿難啊!如果有人正實問說:『誰是世尊的法子,從佛口而生,從佛法化生,世尊付以法財,具足各種禅定、解脫、叁昧、正受呢?』那麼應答說我迦葉就是了,這才是正確的說法。譬如轉輪聖王的第一長子(太子),當他被灌頂後而登上王位之時,就能恣意享受輪王的五種妙欲,不用勞苦運用方法去求取,自然就可得到一樣。我也是像這樣,我是佛陀法子,從佛口而生,從佛法化生,得到佛法的余財,具足各種禅定、解脫、叁昧、正受,不用勞苦運用方法去求取,自然就可獲得。譬如轉輪聖王的寶象,高有七、八肘,如果用一片多羅樹葉就能覆障象身的話(喻不可能);同樣地,我所成就的六種神通智慧,那麼也可被人所覆障了。如果有人對于以智慧證得的神通境界神足通還有疑惑的話,我都能爲他分別解說;對于天耳通、他心通、宿命智證通、生死智證通、漏盡智證通,還有疑惑的話,我也都能爲他分別解說,使他得到明確的答案。」

  阿難尊者告訴摩诃迦葉尊者說:「是的!是的!摩诃迦葉啊!譬如轉輪聖王的寶象,高有七、八肘,如果想要以一片多羅樹葉就能覆障住它的話;同樣地,摩诃迦葉所成就的六種神通智慧也可被覆障住了。如果有人對于以智慧證得的神通境界,……乃至漏盡智證通有所疑惑的話,摩诃迦葉尊者都能爲他解說,使他得到明確的答案。我會長夜地敬信尊重摩诃迦葉尊者,因爲您有如此大德神力的緣故。」

  摩诃迦葉尊者講說這段經文時,阿難尊者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願信受奉行。

  第八九六經注釋:

  1、聽叁人以上製群食戒:根據南傳巴利律比丘戒忏悔第叁十二「結衆受供養」,其因緣是〡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提婆達多聚集比丘,集體至居士家接受供養,使居士必須准備大量的食物,造成經濟上的負擔。所以製定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一起受居士供養時,犯忏悔。

  2、頭發二色:即頭發斑白。

  3、多子塔:位于中印度毗舍離城西。

  4、八解脫:又名八背舍,違背叁界之煩惱而舍離之,解脫其系縛之八種禅定: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5、肘:印度尺數名。俱舍論十二謂七麥爲一指節,叁指節爲一指,橫列二十四指爲一肘。或謂一尺八寸乃至一尺四寸爲一肘,佛之量倍之。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一終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