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

  八九七、本經敘說摩诃迦葉尊者說明「如來有無後生死」諸問題之所以「無記」的道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摩诃迦葉尊者和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當時,有衆多的外道出家人去到舍利弗尊者住處,和尊者見面彼此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向舍利弗尊者問說:「怎樣呢?舍利弗啊!如來死後還存在嗎?」

  舍利弗答說:「各位外道們!世尊說這問題是他所不說的。」

  又問:「怎樣呢?舍利弗啊!如來死後就不存在了嗎?」

  舍利弗答說:「各位外道們!世尊說這問題是他所不說的。」

  又問:「舍利弗啊!如來死後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嗎?」

  舍利弗答說:「世尊說這問題是他所不說的。」

  又問:「舍利弗啊!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嗎?」

  舍利弗答說:「各位外道們!世尊說這問題是他所不說的。」

  衆外道出家人又問舍利弗尊者說:「爲什麼問你如來死後是還存在、不存在、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你都答說:『世尊說這問題是他所不說的。』爲什麼你這位上座比丘,就像個愚癡漢一樣,不善回答,也不能明辨事理,就如嬰兒一樣沒有智慧呢?」說完話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了。

  這時,摩诃迦葉尊者和舍利弗尊者彼此相距不遠,各坐于樹下,在白晝裏禅思。舍利弗尊者知道衆外道出家人已離去後,就去到摩诃迦葉尊者處,彼此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他把剛才和衆外道出家人所談論的事情,詳細的向摩诃迦葉尊者請教說:「摩诃迦葉尊者啊!究竟是什麼原因,所以世尊不願記說││如來死後還存在、不存在、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摩诃迦葉尊者告訴舍利弗說:「如果說如來死後還有存在,這就是指色蘊;如果說如來死後不存在,這也是指色蘊;如果說如來死後有存在,也有不存在,這也是指色蘊;如果說如來死後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這也是指色蘊。然而如來,他的色蘊已滅盡,心靈已得到完善地解脫。所以說他死後還存在,這是不對的;說他死後就不存在、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這些也都是不對的。如來的色蘊已經滅盡,心靈得到了完善的解脫,這義理極爲深遠廣大,無量無數,已達寂滅涅槃之境。

  舍利弗啊!如果說如來死後還有存在,這就是指受蘊、指想蘊、指行蘊、指識蘊,是有動轉、是有思慮、是虛诳、是有爲造作法、是愛結,……乃至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也是同樣的說法。如來已滅盡了貪愛,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所以說他死後還有存在是不對的,或者說他死後就不存在、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那也都是不對的。如來已滅盡了貪愛,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這義理是極爲深遠廣大,無量無數,已達寂滅涅槃之境。舍利弗啊!就是這樣的緣故,所以有人問世尊說:如來死後是存在、或不存在、或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或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他都不予記說。」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議論後,便各自返回住處去了。

  第八九七經注釋:

  1、如來有後生死:如來有後世的生死。意即如來還有後世的存在。南傳相對經文此作「如來死後是存在者」。

  2、「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別譯雜阿含經卷六第十四經此處作「如斯之義,甚深廣大,無量無邊,無有算數,乃至盡滅。」

  3、「爲動、爲慮、爲虛诳、爲有爲、爲愛」:別譯雜阿含經卷六第十四經此處作「此是動轉、此是憍慢、此是放逸、此是有爲造作之業、此是愛結」。

  

  八九八、本經敘說佛陀藉答迦葉所問「今多爲聲聞製戒,而諸比丘少樂習學」之原因,而爲廣說正法滅與不滅之五因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摩诃迦葉尊者住在舍衛國東園的鹿子母講堂裏。下午時分,他從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是什麼原因,世尊以前很少爲衆聲聞弟子製定戒律,卻有很多的比丘心裏樂于學習;現在您爲聲聞弟子製定很多戒律,可是衆比丘卻很少有樂于學習的呢?」

  佛陀答說:「是的,迦葉啊!那是因爲衆生命濁、煩惱濁、劫濁、衆生濁、見濁等五濁增盛,以致使善法退減的緣故,所以大師雖爲衆聲聞弟子製定很多的禁戒,可是卻很少有樂于學習的。迦葉啊!譬如劫將壞時,真寶還未消失,然而卻有很多相似的僞寶出現于世間;等僞寶出現後,真寶就會消失了。同樣地,迦葉啊!如來的正法將要消失之時,也會有相似正法的像法生起;等相似正法的像法出現于世間後,如來的正法就會消失。譬如大海之中,船裝載了過多的珍寶,就會立刻沈沒;而如來的正法卻不是這樣,它是逐漸地消失的。如來的正法不會被地界所破壞,也不會被水、火、風界所破壞。可是等到有邪惡的衆生出現于世間,他們喜歡做各種壞事,想做各種壞事,成就了各種壞事。把邪法說成正法,正法說成邪法;把邪戒說成正戒,正戒說成邪戒。因爲相似于正法的法句、法味到處充斥,如來的正法此時就會消失。

  迦葉啊!有五種因素能使如來的正法沈沒不見。是那五種呢?就是比丘對于大師不知敬重,也不能順從供養;對于大師不知敬重,也不能順從供養,然而卻又依倚著他而安住。此外對于正法、戒學、佛陀的教授、大師所稱歎的梵行者等四事,也不知敬重,不能順從供養,然而卻又依止于他。迦葉啊!就是這五種因素的緣故,如來的正法此時就會沈沒不見。

  迦葉啊!也有五種因素能使如來的正法、戒律不會沈沒、不會忘失、不會退減。是那五種呢?就是比丘對于大師,知道恭敬尊重,能順從供養,依止于他而安住著;此外,對于正法、戒學、佛陀的教授、大師所稱歎的梵行者等四事也知道恭敬尊重,能順從供養,依止于他而安住著。迦葉啊!這些就是使如來的正法、戒律不會沈沒、忘失、退減的五種因素。所以,迦葉啊!應當要這樣修學:對于大師,應該修習恭敬尊重,順從供養,依止于他而安住著;對于正法、戒學、佛陀的教授、大師所贊歎的梵行者,也應修習恭敬尊重,順從供養,依止于他而安住著。」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摩诃迦葉尊者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八九八經注釋:

  1、命濁、煩惱濁、劫濁、衆生濁、見濁:共稱五濁。一、命濁,人間惡業增加,壽命亦轉爲短促。二、煩惱濁,衆生愛欲熾盛,煩惱亂心。叁、劫濁,饑馑、疫病、戰亂相繼而生,衆生無不受害。四、衆生濁,衆生熾惡,不信業報,不爲善,不持戒。五、見濁,正法滅,各種邪思惡見盛行,人不知修善道淨行。

  2、劫: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爲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

  3、像法:承「阿含」像法之說,後代經論引伸成正、像、末等叁時之論。正、像的時限,經論說法不同,但不出正、像各占五百年或一千年的見地,而末法則大抵爲一萬年。像法者,與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

  4、熾然:意即熾盛、充滿。

  5、學:指學處,即戒的意思。

  6、隨順教:指佛陀的教授。佛是隨順衆生根性,隨順緣起之理而施教,故其教爲隨順教。

  

  八九九、本經敘說遮羅周羅聚落主誤信歌舞戲笑之功德,佛陀說法開悟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來到佛陀住處,彼此見面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瞿昙啊!我曾聽聞過去從事歌舞戲笑的耆老宿士這樣說:『演藝人員在大衆之前歌舞戲笑,表演各種的技藝,使大衆們得到歡樂喜笑,因爲這樣的業緣,身壞命終之後,將會受生于歡喜天中。』對于這種說法,瞿昙您的看法是怎樣的呢?」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你且住!不要問這問題。」佛陀這樣再叁的勸止,可是聚落主卻仍請問不停。

  佛陀于是告訴聚落主說:「我現在且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在往昔這聚落裏的人民都不能遠離貪欲,被貪欲的繩縛所束縛;不能遠離瞋恚,被瞋恚的繩縛所束縛;不能遠離愚癡,被愚癡的繩縛所束縛。而那些演藝人員在于大衆的座席中,表演各種的歌舞技藝嬉戲,使群衆們歡樂喜笑。聚落主啊!當那些群衆們歡樂喜笑之時,豈不就更加地增長貪欲、瞋恚、愚癡的結縛了嗎?」

  聚落主答佛陀說:「是的,瞿昙!」

  「聚落主啊!譬如有人被繩子反綁著,另有一人長夜居心不良地要對這人不利,使他不得安樂,頻用水來澆淋這捆綁繩子,那麼這個被捆綁的人,豈不就變得更爲急困了嗎?」

  聚落主答說:「是的,瞿昙!」

  佛陀說:「聚落主啊!往昔這兒的衆生也像這樣,不能遠離貪欲、瞋恚、愚癡的結縛,又由于他們的嬉戲歡樂喜笑,也就更加地增長這些結縛了。」

  聚落主說:「真的是如此,瞿昙啊!那些演藝人員使衆生歡樂喜笑,增長他們貪欲、瞋恚、愚癡的結縛。由于這樣的因緣,身壞命終之後,會受生于善道之中,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如果說往昔的演藝人員能使大衆得到歡樂喜笑,以這樣的業緣,就能受生于歡喜天中的話,這就是邪見!既是邪見,就應墮生于地獄或畜生二惡道中。」

  世尊如此說法時,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不禁悲泣流淚!

  這時,世尊告訴聚落主說:「所以我先前叁問不答,告訴聚落主說:『你且住!不要問這問題。』」

  聚落主告訴佛陀說:「瞿昙啊!我並不是因爲您的說教而悲泣。我是自己想著:爲何我會一直被那愚癡不明事理、不善作事的演藝人員的邪見所欺騙,說在大衆之中表演各種技藝歌舞,……乃至可受生于歡喜天中!我現在定心思考:那些演藝…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