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P3

  ..續本文上一頁受並儲蓄金銀寶物,說那是清淨做法的話,那麼去追逐色、聲、香、味、觸等五妙欲,全部也都可說是清淨的了!」

  摩尼珠髻聚落主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充滿歡喜,向佛陀行禮後便離去。

  這時,世尊知道摩尼珠髻聚落主已離去後,就告訴阿難尊者說:「所有住在迦蘭陀竹園裏的比丘,請你叫他們全部都聚集到食堂來。」

  當時,阿難尊者接受佛陀的指示,就到處宣布叫所有住迦蘭陀竹園裏的比丘都聚集到食堂來。比丘都已聚集後,他就去告知世尊說:「衆比丘已聚集于食堂,是世尊您說法教授、教誡之時了!」

  這時,世尊就走到食堂,于大衆前坐下,坐好之後,告訴衆比丘說:「今天有位摩尼珠髻聚落主來到我住處,他這樣說:『前些日子國王聚集所有大臣,他們這樣的討論著:沙門釋子爲自己而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的行爲,是否清淨呢?其中有人說是清淨,也有人說是不清淨。現在請問世尊,持清淨之說法,是從佛陀您這兒聽聞到的嗎?還是自己妄說的呢?』……就如前面一樣地廣爲解說。那位摩尼珠髻聚落主聽聞我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我行禮後才離去。

  衆比丘啊!當國王和大臣聚集在一起討論此事時,那位摩尼珠髻聚落主在大衆之前,像獅子作吼一樣地大聲宣說:『沙門釋種子不應爲自己而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衆比丘啊!你們從今天起,需要木柴,就索取木柴;需要草,就索取草;需要車,就索取車;需要工作人員,就索取工作人員,千萬不可爲自己受取金銀等種種寶物!」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充滿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四、本經敘說世尊告王頂聚落主,衆生皆依于二邊,即逐求常人凡夫五欲、自苦方便。有離此二邊之聖道,即八聖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瞻婆國的揭伽池邊。那時,有位王頂聚落主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王頂聚落主說:「現在的衆生都依附于二邊。是那二邊呢?就是:一、樂著于卑劣田舍常人凡夫的五欲。二、以不正確的方法自苦形體,而沒有利益。聚落主啊!卑劣田舍常人凡夫,享受欲樂的情況有叁種;以不正確的方法自苦形體,不能得到利益的情況也有叁種。

  聚落主啊!卑劣田舍常人凡夫所享受的欲樂是那叁種呢?就是有一種享受欲樂的人,他非法濫取,不能安樂供養自己,也不能供養父母,不能充足供給兄弟、妻子、奴婢、眷屬、朋友、認識的人,也不能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不仰求勝處的安樂果報,不作未來生天的因緣,這就是世間第一種享受欲樂的人。

  其次,聚落主啊!有一種貪享欲樂的人,他有時依法,有時非法的去濫取財物,以安樂供養自己,也能供養父母,充足地供給兄弟、妻子、奴婢、眷屬、朋友、認識的人,可是卻不能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不仰求勝處的安樂果報,不作未來生天的因緣,這就是第二種享受欲樂的人。

  其次,聚落主啊!有一種享受欲樂的人,他能依法求取財物,不隨便濫取,以安樂供養自己,又能供養父母,充足地供給兄弟、妻子、奴婢、眷屬、認識的人,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能仰求勝處的安樂果報,作未來生天的因緣,這就是第叁種享受欲樂的人。

  聚落主啊!我一向不說貪享欲樂的人都是一樣的,我是說有卑劣享受欲樂的人,我是說有中等享受欲樂的人,我是說有最上等享受欲樂的人。

  什麼是卑劣享受欲樂的人呢?就是非法濫取,……乃至不能仰求勝處的安樂果報,不作未來生天的因緣,這就是我所說卑劣享受欲樂的人。

  什麼是中等享受欲樂的人呢?就是享受欲樂的人,有時依法,或非法而求取財物,……乃至不求未來生天的因緣,這就是我所說的第二種中等享受欲樂的人。

  什麼是我所說最上等享受欲樂的人呢?就是說他能依法求取財物,……乃至能作未來生天的因緣,這就是我所說的第叁種最上等享受欲樂的人。

  什麼是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叁種修持,這種苦行不合正法,作法也不正確,是不能得到利益的呢?就是有一種刻苦生活,自苦其形的行者,他初始有犯戒、汙戒,雖修習種種的苦行,于住處運用方法精勤努力,可是他卻不能于現世中遠離熾盛的煩惱,得到超越常人之法,有勝妙的知見而住于安樂。聚落主啊!這就是第一種刻苦生活,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

  其次,有一種刻苦生活,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他初始沒有犯戒、汙戒,而修習種種的苦行,但也不能由此而于現世中遠離熾盛的煩惱,得到超越常人之法,有勝妙的知見而住于安樂。這就是第二種刻苦生活,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

  其次,有一種刻苦生活,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他雖不于初始犯戒、汙戒,然而運用方法修習種種的苦行後,也是不能在現世中遠離熾盛的煩惱、得到超越常人之法、勝妙的知見而住于安樂(上二句依別譯雜阿含經應作「有少增進過人法,或得少智,或得見法,或少禅定」。)這就是第叁種刻苦生活,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

  聚落主啊!我不說一切刻苦生活,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都是一樣的,我說有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卑劣人,我說有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中等人,我說有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上等人。

  什麼是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卑劣人呢?就是他如果運用方法自苦其形,初始有犯戒、汙戒,……乃至不能得到勝妙的知見而住于安樂。這就是我所說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卑劣人。

  什麼是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中等人呢?就是他如果運用方法自苦其形,不于初始犯戒、汙戒,……乃至不能得到勝妙的知見而住于安樂。這就是我所說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中等人。

  什麼是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上等人呢?就是他如果生活刻苦,運用方法自苦其形,不于初始犯戒、汙戒,……乃至能得到勝妙知見而住于安樂。這就是我所說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上等人。

  聚落主啊!這就是叫做叁種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持,這種苦行是不合正法,作法也不正確,是沒有利益的。

  聚落主啊!有一種方法、途徑,不會隨順方便而趨向于叁種享受欲樂,爲卑劣田舍常人凡夫的五欲;也不會趨向于叁種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持,而這種苦行是不合正法,作法也不正確,不能得到利益的。聚落主啊!究竟是什麼方法,什麼途徑,能使人不會趨向于叁種享受欲樂,或運用方法自苦其形的叁種行持呢?聚落主啊!人們就是因爲被貪欲所障礙了,所以才會做出或者想傷害自己、或者想傷害他人、或者想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來,以致在現世與後世中得到如此的罪報,精神充滿憂苦。也因爲被瞋恚、愚癡所障礙,所以才會做出或者想傷害自己、或者想傷害他人、或者想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來,以致在現世與後世中得到如此的罪報,精神充滿憂苦。如果能遠離貪欲的障礙,那麼就不會想運用方法去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傷害自己與他人,在現世與後世也就不會受到如此的罪報,內心或精神常感受喜樂。同樣地。如果能遠離瞋恚、愚癡的障礙,那麼就不會做出想要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傷害自己與他人的事情來,在現世與後世也就不會受到如此的罪報了。他的內心與精神會經常感到安樂,在現世中,遠離了熾盛的煩惱,不待很長時間,便能親近涅槃,即此現在之身,就能自己覺悟。聚落主啊!像這樣在現世中可永遠出離熾盛的煩惱,不待長時間,便能親近涅槃,即此現在之身就能自己覺悟之法,那就是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世尊講說這段經文的時候,王頂聚落主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獲得了清淨的法眼。當時,王頂聚落主見到正法、得到正法、知道正法、深入于正法、度越疑惑,並不是由于他人說法之故,對于正法、戒律他得到了無所畏懼。于是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我現在已得度了。世尊啊!我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從現在起盡形壽,做爲一位優婆塞(在家學佛居士)。」

  當時,他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四經注釋:

  1、瞻婆國:瞻婆,爲鴦伽國首都,位于摩揭陀國之東,靠近現代比哈爾邦的巴伽爾浦爾,世尊常來此安居。

  2、「亦不隨時供養沙門,……是名世間第一受欲」:別譯雜阿含經卷七第六經此處作「亦複不名爲供養供給沙門婆羅門諸福田等。若如是者,不修上道,不作樂音,不得樂報,是名第一欲樂」。

  3、「而不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是名第二受欲樂者」:別譯雜含經此處作「然不施與沙門、婆羅門,及諸福田,亦複不修正道,不作樂音,不求樂報,不作生天因緣,是名第二欲樂」。

  4、自苦枯槁活;指自苦其形,刻苦生活的苦行之法。

  5、「亦不能現法離熾然,……是名第叁自苦方便枯槁活」: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現在之世,不離惱熱,有少增進,過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見法,或少禅定,是名第叁無益苦身」。

  6、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對照本經前文及文意,並別譯雜阿含經卷七第六經,此「不」字應略去或改作「少」。

  

  九○五、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揭昙聚落主,衆生種種苦,皆以愛欲爲本,若無世間愛念者,則一切憂苦消滅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力士國(即末羅國)的人間遊行教化,來到郁鞞羅住處的鹦鹉閰浮林中。

  那時,有位揭昙聚落主聽聞沙門瞿昙在力士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已到達郁鞞羅聚落的鹦鹉閰浮林中,正演說現世中苦的起因及滅沒。「我應該前往拜訪那位沙門瞿昙,如果我去拜訪沙門瞿昙的話,他一定會爲我解說現世苦的起因及滅沒。」于是他立即去到郁鞞羅聚落拜訪世尊,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對佛陀說:「世尊啊!我聽聞世尊您常爲人解說現世苦的起因與滅沒。慈悲的世尊啊!請您就爲我解說現世苦的起因…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