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P4

  ..續本文上一頁與滅沒吧!」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我如果講說過去世苦的起因與滅沒的話,那知你對此是信或不信、是要或不要、是想或不想、是樂或不樂?而你現在是否仍有苦呢?我如果講說未來苦的起因與滅沒的話,那知你對此是信或不信、是要或不要、是想或不想、是樂或不樂?而你現在是否就有苦了呢?我現在在這兒就講說現世苦的起因與滅沒吧!聚落主啊!衆生所有苦惱的生起,那一切都是以欲爲根本,從欲而生,從欲而集,從欲而起;以欲爲因,以欲爲緣,而生起苦惱。」

  聚落主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您只是很簡略的說法,沒有詳細解說,我還是不了解。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詳細解說,使我能正確的理解。」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意答說。聚落主啊!你意見怎樣呢?如果住在這郁鞞羅聚落的衆生,有人或被縛、或被打、或被責備、或被殺害,你的心裏是否將會生起憂、悲、惱苦呢?」

  聚落主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也不是一向都是如此的。如果住在這郁鞞羅聚落的衆生,我對他有欲、有貪、有愛、有念,彼此熟悉親近的話,當他遭到或縛、或打、或責、或殺時,我就會生起憂、悲、惱苦。如果我對那位衆生無欲、無貪、無愛、無念,彼此不熟悉親近的話,當他遭到縛、打、責、殺時,我爲什麼要生起憂、悲、惱苦呢?」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所以應知:衆生種種苦惱的生起,那一切都是以欲爲根本,從欲而生,從欲而習,從欲而起,以欲爲因、以欲爲緣,而生起衆苦。聚落主啊!你意見怎樣呢?如果你與孩子從未曾相見的話,那麼你是否會對他生起欲、貪、愛、念呢?」

  聚落主答說:「不會的,世尊!」

  「聚落主啊!你意見怎樣呢?如果有看見或聽到你的孩子,那麼是否就會對他生起欲、愛、念了呢?」

  聚落主答說:「是的,世尊!」

  又問:「聚落主啊!你意見怎樣呢?那孩子如果無常有所變異的話,你是否就會生起憂、悲、惱苦了呢?」

  聚落主答說:「是的,世尊!如果孩子無常變異的話,我或許會憂傷得半死,豈只是憂、悲、惱苦而已呢?」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所以應知:一切衆生所有苦惱的生起,一切都是以愛欲爲根本,從欲而生、從欲而集、從欲而起,以欲爲因,以欲爲緣,而生起苦惱。」

  聚落主說:「真是奇妙!世尊啊!您善于講說這個孩子的譬喻。我有一個孩子,居住在別處,我天天都派遣信使去探問他是否平安;假如信使不能依時回來,我內心就會憂苦,何況孩子若遇無常之事,怎能不憂苦呢?」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所以我說,衆生所有的憂苦,一切都是以欲爲根本,從欲而生,從欲而集,從欲而起;以欲爲因,以欲爲緣,而生起憂苦。」

  佛陀又告訴聚落主說:「如果有四種愛念之事無常變異的話,就會産生四種憂苦;如果有叁種、二種,或只一種愛念之事無常變異話,就會産生一種憂苦。聚落主啊!如果都沒有愛念之事的話,就不會有憂苦塵勞的生起了。」佛陀即唱誦詩偈說:

  「如果沒有世間的愛念,就不會有憂苦塵勞的災患;

  一切的憂苦都消滅淨盡了,就像蓮花不染著于水一樣。」

  當世尊說這段經文時,揭昙聚落主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得到清淨的法眼,他看見了正法,得到了正法,深入于正法之中,度脫一切的疑惑,這並不是由于他人的說法,也不是由于他人的度脫,對于正法、戒律他得到了無所畏懼。即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我已度疑離惑,世尊啊!我已有超越的見解。我從今日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盡己形壽,做爲一個優婆塞。希望世尊您能憶持我!」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揭昙聚落主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五經注釋:

  1、力士:即末羅國,爲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2、汝依父母不相見者:依父母,指小孩子而言,小孩需依父母而得長養。別譯雜阿含經卷七第七經此處作「若汝子未生,未依于母,未見聞時。」

  3、若見、若聞彼依父母: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汝子依母而生長已,汝若見時」。

  4、鄰死:近于死。指憂傷得半死而言。

  

  九○六、本經敘說世尊于饑馑年至人間遊行,尼揵子教其弟子刀師氏聚落主诘難世尊,刀師氏反隨喜佛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千位優婆塞、五百位乞兒,從一城至另一城,從一聚落到另一聚落,在人間遊行,到那羅聚落的好衣庵羅園中。

  那時,有位刀師氏聚落主,是裸形外道尼揵的弟子,他去到尼揵住處,頂禮尼揵之後,退坐一邊。

  當時,尼揵告訴刀師氏聚落主說:「你能與沙門瞿昙作詭異的論辯,使沙門瞿昙既不得論說,又不得不論說嗎?」

  聚落主說:「聖者啊!我要安立怎樣的詭異論題,才能使沙門瞿昙不得論說,又不得不論說呢?」

  尼揵告訴聚落主說:「你去到沙門瞿昙住處,這樣問他:『瞿昙啊!你是否經常希望諸家都能福利具足增長,有這樣的願望、這樣的說法嗎?』如果他答說『沒有』的話,你就問他:『沙門瞿昙啊!你如此和平凡的愚人有什麼差異呢?』如果他答說『我有這樣的願望,有這樣說法』的話,你就應再問他:『沙門瞿昙啊!如果你有這樣的願望、這樣說法』的話,今天你爲何在這鬧饑荒的年代,到人間四處遊行,率領諸大衆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千位優婆塞、五百位乞兒,從一城到另一城,從一村到另一村,損耗世間財物,就如下大冰雹一樣,下過之後,反而減損作物,毫無增益。這與瞿昙你的說法,實在很不相應,不相類似,前後矛盾。』就像這樣,聚落主啊!這就叫做詭異的論辯,能使那沙門瞿昙不得論說,又不得不論說。」

  這時,刀師氏聚落主接受尼揵的指教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恭敬問訊,恭敬問訊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瞿昙啊!你是否常希望使諸家都能福利增長呢?」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如來長夜地希望諸家都能福利增長,也常持這樣說法。」

  聚落主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瞿昙啊!你如何在這鬧饑荒的年代,在人間四處乞食,率領諸大衆,……乃至與你的說法不相類似,前後矛盾呢?」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我憶念九十一劫以來,不曾看見有一個人布施給一位比丘,而致耗盡或損減財物的。聚落主啊!你看今日有的人家極富有,擁有很多錢財、眷屬、仆從,應知就是因爲他家長夜好行布施,很真實,又能自製,所以才招致這樣的福利。聚落主啊!有八種因素,會使人損減,不能增加福利。是那八種呢?就是被國王逼迫、盜賊搶劫、大火燒毀、水所流失、儲藏而自然消減、抵債不還、被怨憎者殘破、不肖子耗費。有這八種因素,使錢財很難積聚。聚落主啊!我說無常是第九種因素。就像這樣,聚落主啊!你棄除這九種因緣不談,竟然說『沙門瞿昙破壞他人家業』。你不舍惡言,不放棄惡見,會像鐵槍投入水中一樣,身壞命終後,墮生于地獄之中。」

  當時,刀師氏聚落主心裏感到很恐怖,身毛都豎起,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向您悔過!我就像愚癡人一樣,所作不善,又不能明辨事理,竟于瞿昙之前,不實欺诳,虛說妄語。」

  他聽聞佛陀的說法後,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六經注釋:

  1、蒺藜論:蒺蔾。爲一野生草,多刺,所結之實易附著人身不易離去,此處喻詭辯。

  2、阿梨:即聖者。

  3、「當知其家長夜好施,真實寂止,故致斯福利」:南傳漢譯本此處作「此等一切是源于布施,乃真實之源,自製之源」。英譯本此處作 All that wealth was amassed through charity , amassed through truthfulness , amassed through self-restraint .(所有財富是源于布施,源于真實,源于自製。)由此南北對照,可知「真實寂止」,即南傳之「真實」、「自製」。

  

    九○七、本經敘說刀師氏聚落主從尼揵子之勸,而诘問世尊何以爲一種人說法,而不爲另一種人說法。世尊乃以叁種田及叁種盛水器爲譬,言其傳道教授之順序,彼聞後心生恐怖,向佛悔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那羅聚落的好衣庵羅園中。

  那時,有位刀師氏聚落主,先前是裸形外道尼揵的弟子,他去到尼揵住處,向尼揵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尼揵告訴聚落主說:「你能與沙門瞿昙作詭異的論辯,使沙門瞿昙不得論說,又不得不論說嗎?」

  聚落主問尼揵說:「聖者啊!是怎樣詭異的論題,能使沙門瞿昙不得論說,又不得不論說呢?」

  尼揵告訴聚落主說:「你去到沙門瞿昙住處,跟他這樣說:『瞿昙啊!你不是常想安慰一切衆生,贊歎安慰一切衆生的嗎?』如果他答說『不是』的話,就應告訴他說:『瞿昙啊!你如此和平凡的愚人有什麼差異呢?』如果他答說『我是常想安慰一切衆生,贊歎安慰一切衆生』的話,你就又應問他說:『如果你想安慰一切衆生的話,爲什麼緣故,有時你爲一種人說法,有時卻不爲另一種人說法呢?』這樣去诘問的話,就叫做詭異之論,能使那沙門瞿昙不得論說,又不得不論說。」

  這時,聚落主接受尼揵的勸進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他恭敬問訊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瞿昙啊!難道你不是常想安慰一切衆生,歎說安慰一切衆生的嗎?」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如來長夜地慈憫安慰一切衆生,也是常歎說安慰一切衆生。」

  聚落主又問佛陀說:「既然這樣的話,如來您爲何爲一種人說法,卻又不爲另一種人說法呢?」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我現在問你,請你隨意回答我。聚落主啊!…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