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P5

  ..續本文上一頁譬如有叁種田地,有一種田地土壤肥沃,第二種是中等田地,第叁種是貧瘠田地。怎樣呢?聚落主啊!那位田地主人會先從那塊地耕種呢?」聚落主答說:「瞿昙啊!他會從土壤最肥沃那塊田地,先耕治播種起。」

  「聚落主啊!其次他又會從那塊田地耕治播種呢?」

  聚落主答說:「瞿昙啊!其次他應當選那塊中等的田地去耕治播種。」

  佛陀問聚落主說:「再其次,他又應選那塊田地耕治播種呢?」

  聚落主答說:「再其次他應當選取那塊最貧瘠的下等田地來耕治播種。」

  佛陀問聚落主說:「爲什麼要這樣呢?」

  聚落主答說:「只是不想荒廢田地,聊且存種罷了。」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我也是如此,那土壤肥沃的田地,也就像我的那些比丘、比丘尼一樣。我常爲他們演說正法,從開始、中間到後段都很殊勝,有完善的義理,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是梵行清淨之法,將它開示顯現出來。他們聞法之後,便都會依止于我的房舍、我的洲渚、我的覆蓋、我的庇蔭、我的趣向中,常以清淨的眼目觀察我,並這樣的想著:佛陀所說的法,我全部都將受持,使我長夜能得到真義的利益,安穩快樂而住。

  聚落主啊!那塊中等的田地,也就像我弟子中的優婆塞、優婆夷一樣。我也是會爲他們演說正法,從開始、中間到後段都很殊勝,有完善的義理,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是梵行清白之法,將它開發顯示出來。他們聞法之後,便都會依止于我的房舍、我的洲渚、我的覆蓋、我的庇蔭、我的趣向中,常以清淨的眼目觀察我,並這樣的想著:世尊的說法,我將全部都受持,使我長夜能得到真義的利益,安穩快樂而住。

  聚落主啊!那田家最下等貧瘠的田地,就像是諸外道異學尼揵子之輩一樣,我也會爲他們說法,從開始、中間到後段都很殊勝,有完善的法義,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是梵行清白之法,將它開示顯現出來。他們如果少聞法的話,也爲他們講說;多聞法的話,也爲他們講說。而那些衆外道們對于我完善的說法中,只要能得到一句的正法,並知道它的意義的話,也是長夜能得到真義的利益,安穩快樂而住。」

  這時,聚落主對佛陀說:「真是妙極了!世尊啊!您善于講說如此叁種田的譬喻。」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你聽我再說一個譬喻。譬如一個人他有叁個盛水器具:第一個器具沒有破洞、沒有損壞,也不會滲漏。第二個器具沒有破洞、沒有損壞,但是卻會滲漏。第叁個器具,有破洞、損壞,又會滲漏。怎樣呢?聚落主啊!那個人的叁種器具當中,他經常會用那一個器具去盛放淨水呢?」

  聚落主說:「瞿昙啊!他應當會先去拿那沒有破洞、沒有損壞,不會滲漏的器具來盛水。」

  佛陀問聚落主說:「其次又應拿那一個器具去盛水呢?」

  聚落主答說:「瞿昙啊!其次應當拿那沒有破洞、沒有損壞,然而卻會滲漏的器具來盛水。」

  佛陀又問聚落主說:「那器具又盛滿了之後,最後要拿那一個器具來盛水呢?」

  聚落主說:「最後要拿那個有破洞損壞會滲漏的器具來盛水。爲什麼呢?因爲片刻之間,尚可拿來暫用的緣故。」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那個人所擁有沒有破洞、沒有損壞,不會滲漏的器具,也就如我衆弟子中的比丘、比丘尼一樣。我常爲他們演說正法,……乃至長夜能得到真義的利益,安穩快樂而住。那沒有破洞、沒有損壞,會滲漏的第二種器具,也就如我衆弟子中的優婆塞、優婆夷一樣。我常爲他們演說正法,……乃至長夜能得到真義的利益,安穩快樂而住。那有破洞、有損壞,會滲漏的第叁種器具,也就如外道異學諸尼揵輩一樣。我也是會爲他們演說正法,從開始、中間到後段都很殊勝,有完善的法義,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是梵行清白之法,將它開示顯現出來。人數多,我也爲他們說法;人數少,我也爲他們說法。他們如果對于我所說的一句正法,能夠知道它的意義的話,也是可以得到長夜的安穩快樂。」

  當時,刀師氏聚落主聽聞佛陀的說法,心生大恐怖,身毛都豎起來,趨前向佛陀頂禮悔過:「世尊啊!我就如愚癡人一樣,所作不善,也不能明辨事理,對于世尊不能真實了解,而虛僞妄說!」

  他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第九○七經注釋:

  1、「如彼沃壤肥澤田者,我諸比丘、比丘尼亦複如是」:別譯雜阿含經卷七第九經此處作「欲知上田,如我弟子諸比丘、比丘尼」。

  2、趣:趣謂所往。

  3、「如彼中田者,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複如是」: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彼中田者,如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

  4、「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爲諸外道異學尼揵子輩」: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欲知下田沙鹵惡者,如諸外道」。

  

  九○八、本經敘說刀師氏聚落主轉述尼揵若提子所說惡業墮地獄之法,佛以爲彼說不徹底而爲說正法,彼終歸依爲優婆塞。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那羅聚落的好衣庵羅園中。

  那時,有位刀師氏聚落主,是裸形外道尼揵的弟子,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問聚落主說:「你想要談論什麼呢?尼揵若提子的說法如何呢?」

  聚落主說:「尼揵若提子說:『若作殺業,一切都將墮于地獄之中,因爲多時行殺業,所以將會墮入那兒;同樣地,若作偷盜、邪淫、妄語等惡業,也都會墮入地獄中,因爲多時行這些惡業,所以將會墮入那兒。』」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如果像尼揵若提子所說『作殺業會墮入于地獄中,因爲多時行殺業,所以就會往生那兒』的話,那麼就沒有衆生會墮入地獄中了。聚落主啊!你意見怎樣呢?到底有那些衆生在一切時中都是存心殺生的呢?又在什麼時候是存心不殺生的呢?乃至在什麼時候是存心妄語的呢?什麼時候是存心不妄語的呢?」

  聚落主答佛陀說:「世尊啊!人們在于日夜之中,只有很少時候是存心殺生的,……乃至只有很少時候是存心妄語的,而大多時候是不會存心殺生的,……乃至妄語。」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既然這樣的話,豈不就沒有人會墮入于地獄中了嗎?如尼揵所說:『有人殺生的話,一切會墮入地獄中,多時習行此殺業,將會墮生于那兒,……乃至妄語也是會這樣。』聚落主啊!你那位大師興起而出現于世間,由覺想籌量,而入住于覺想之地。他在于凡夫地,自己辯解所說之法,隨意籌量,爲衆弟子們做這樣的說法,他說:『殺生的話,一切都會墮入于地獄之中,多時習行殺業會往生那兒,乃至妄語也是會這樣。』他的弟子們如果相信他的說法,就會說:『我的大師以他所知,以他所見,能爲弟子如此講說:如果殺生的話,一切都會墮于地獄之中,由于多時習行殺業,所以將會墮生于那兒。而我先前曾存心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我將會墮入于地獄之中。』他持著這樣的見解,乃至不舍棄這樣的見解,不厭棄他所造的惡業,也不覺悟悔過,在未來世,不能舍棄殺生,乃至不能舍棄妄語。他們的意解脫不滿足,慧解脫也不滿足;由于意解脫不滿足,慧解脫也不滿足,所以就會成爲毀謗聖賢的邪見;由于邪見的因緣,所以身壞命終後,就會墮生于惡道地獄之中。就像這樣,聚落主啊!是有因、有緣,衆生而有煩惱;有因、有緣,衆生得業報煩惱。

  聚落主啊!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興起出現于世間,他常爲衆生呵責殺生,贊歎不殺生;呵責偷盜、邪淫、妄語,贊歎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且常用這些法去教化衆聲聞弟子,使他們樂意堅信,而說:『我的大師以他所知,以他所見,呵責殺生,贊歎不殺,……乃至呵責妄語,贊歎不妄語。而我從往昔以來,因爲愚癡沒有智慧,曾存心殺生過。我由于這樣的緣故,現世要自責悔過。』如此雖不能使那些惡業都不爲了,但卻因這悔過自責的緣故,在未來世得遠離殺生,……乃至得遠離偷盜、邪淫、妄語,也能得到正確的意解脫滿足,慧解脫滿足。意解脫與慧解脫滿足後,就能不毀謗賢聖,成就正見;由于有正見的緣故,得以受生于善道天上。就像這樣,聚落主啊!是有因、有緣,衆生的業報煩惱得到清淨。

  聚落主啊!那位多聞聖弟子作如此修學:日夜隨時觀察所生起少數存心殺生及多數存心不殺生的現象。如果有存心殺生的現象,應當自責悔過,不以此爲是,不以此爲善。如果沒有存心殺生的現象,就不會有怨仇、憎恨,心生隨喜;有隨喜後,就會生起歡喜;有歡喜後,心得輕安;心得輕安後,心靈就能感受快樂;感受快樂後,內心就能安定;心安定後,聖弟子就會具備慈心,沒有怨恨,沒有嫉妒,沒有瞋恚,廣大無量,充滿一方,住于正受(禅定)之中。或者是充滿二方、叁方,乃至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之中,具備慈心,沒有怨恨,沒有嫉妒,沒有瞋恚,廣大無量,善于修習,充滿一切地方,圓滿地住于正受之中。」

  這時,世尊用他的爪甲挖起少量的泥土,然後問刀師氏聚落主說:「怎樣呢?聚落主啊!我爪甲上的泥土多呢?還是大地的泥土多呢?」

  聚落主答佛陀說:「世尊啊!您爪甲上的泥土極爲稀少,而大地的泥土是無量無數。」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就如我爪甲上的泥土極少,而大地的泥土數目無量一樣。就像這樣,只要修習又重複多修習,具備慈心,那麼一切有限的惡業,就如爪甲上泥土那麼稀少,是不能將你引入地獄,也不能使你住于此惡道的。同樣地,用悲心來對治偷盜,用喜心來對治邪淫,用舍心來對治妄語,那也是不能相比的。」

  當佛陀講說這段經文時,刀師氏聚落主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得到清淨的法眼。聚落主見法、得法、覺法、知法、深入于正法,遠離一切疑惑,不是由于他說,也不是隨他而信,他對于正法、…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