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P3

  ..续本文上一页受并储蓄金银宝物,说那是清净做法的话,那么去追逐色、声、香、味、触等五妙欲,全部也都可说是清净的了!」

  摩尼珠髻聚落主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充满欢喜,向佛陀行礼后便离去。

  这时,世尊知道摩尼珠髻聚落主已离去后,就告诉阿难尊者说:「所有住在迦兰陀竹园里的比丘,请你叫他们全部都聚集到食堂来。」

  当时,阿难尊者接受佛陀的指示,就到处宣布叫所有住迦兰陀竹园里的比丘都聚集到食堂来。比丘都已聚集后,他就去告知世尊说:「众比丘已聚集于食堂,是世尊您说法教授、教诫之时了!」

  这时,世尊就走到食堂,于大众前坐下,坐好之后,告诉众比丘说:「今天有位摩尼珠髻聚落主来到我住处,他这样说:『前些日子国王聚集所有大臣,他们这样的讨论着:沙门释子为自己而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的行为,是否清净呢?其中有人说是清净,也有人说是不清净。现在请问世尊,持清净之说法,是从佛陀您这儿听闻到的吗?还是自己妄说的呢?』……就如前面一样地广为解说。那位摩尼珠髻聚落主听闻我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我行礼后才离去。

  众比丘啊!当国王和大臣聚集在一起讨论此事时,那位摩尼珠髻聚落主在大众之前,像狮子作吼一样地大声宣说:『沙门释种子不应为自己而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众比丘啊!你们从今天起,需要木柴,就索取木柴;需要草,就索取草;需要车,就索取车;需要工作人员,就索取工作人员,千万不可为自己受取金银等种种宝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充满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本经叙说世尊告王顶聚落主,众生皆依于二边,即逐求常人凡夫五欲、自苦方便。有离此二边之圣道,即八圣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瞻婆国的揭伽池边。那时,有位王顶聚落主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王顶聚落主说:「现在的众生都依附于二边。是那二边呢?就是:一、乐着于卑劣田舍常人凡夫的五欲。二、以不正确的方法自苦形体,而没有利益。聚落主啊!卑劣田舍常人凡夫,享受欲乐的情况有三种;以不正确的方法自苦形体,不能得到利益的情况也有三种。

  聚落主啊!卑劣田舍常人凡夫所享受的欲乐是那三种呢?就是有一种享受欲乐的人,他非法滥取,不能安乐供养自己,也不能供养父母,不能充足供给兄弟、妻子、奴婢、眷属、朋友、认识的人,也不能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不仰求胜处的安乐果报,不作未来生天的因缘,这就是世间第一种享受欲乐的人。

  其次,聚落主啊!有一种贪享欲乐的人,他有时依法,有时非法的去滥取财物,以安乐供养自己,也能供养父母,充足地供给兄弟、妻子、奴婢、眷属、朋友、认识的人,可是却不能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不仰求胜处的安乐果报,不作未来生天的因缘,这就是第二种享受欲乐的人。

  其次,聚落主啊!有一种享受欲乐的人,他能依法求取财物,不随便滥取,以安乐供养自己,又能供养父母,充足地供给兄弟、妻子、奴婢、眷属、认识的人,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能仰求胜处的安乐果报,作未来生天的因缘,这就是第三种享受欲乐的人。

  聚落主啊!我一向不说贪享欲乐的人都是一样的,我是说有卑劣享受欲乐的人,我是说有中等享受欲乐的人,我是说有最上等享受欲乐的人。

  什么是卑劣享受欲乐的人呢?就是非法滥取,……乃至不能仰求胜处的安乐果报,不作未来生天的因缘,这就是我所说卑劣享受欲乐的人。

  什么是中等享受欲乐的人呢?就是享受欲乐的人,有时依法,或非法而求取财物,……乃至不求未来生天的因缘,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二种中等享受欲乐的人。

  什么是我所说最上等享受欲乐的人呢?就是说他能依法求取财物,……乃至能作未来生天的因缘,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三种最上等享受欲乐的人。

  什么是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三种修持,这种苦行不合正法,作法也不正确,是不能得到利益的呢?就是有一种刻苦生活,自苦其形的行者,他初始有犯戒、污戒,虽修习种种的苦行,于住处运用方法精勤努力,可是他却不能于现世中远离炽盛的烦恼,得到超越常人之法,有胜妙的知见而住于安乐。聚落主啊!这就是第一种刻苦生活,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

  其次,有一种刻苦生活,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他初始没有犯戒、污戒,而修习种种的苦行,但也不能由此而于现世中远离炽盛的烦恼,得到超越常人之法,有胜妙的知见而住于安乐。这就是第二种刻苦生活,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

  其次,有一种刻苦生活,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他虽不于初始犯戒、污戒,然而运用方法修习种种的苦行后,也是不能在现世中远离炽盛的烦恼、得到超越常人之法、胜妙的知见而住于安乐(上二句依别译杂阿含经应作「有少增进过人法,或得少智,或得见法,或少禅定」。)这就是第三种刻苦生活,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

  聚落主啊!我不说一切刻苦生活,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者都是一样的,我说有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卑劣人,我说有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中等人,我说有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上等人。

  什么是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卑劣人呢?就是他如果运用方法自苦其形,初始有犯戒、污戒,……乃至不能得到胜妙的知见而住于安乐。这就是我所说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卑劣人。

  什么是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中等人呢?就是他如果运用方法自苦其形,不于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能得到胜妙的知见而住于安乐。这就是我所说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中等人。

  什么是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上等人呢?就是他如果生活刻苦,运用方法自苦其形,不于初始犯戒、污戒,……乃至能得到胜妙知见而住于安乐。这就是我所说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上等人。

  聚落主啊!这就是叫做三种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持,这种苦行是不合正法,作法也不正确,是没有利益的。

  聚落主啊!有一种方法、途径,不会随顺方便而趋向于三种享受欲乐,为卑劣田舍常人凡夫的五欲;也不会趋向于三种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行持,而这种苦行是不合正法,作法也不正确,不能得到利益的。聚落主啊!究竟是什么方法,什么途径,能使人不会趋向于三种享受欲乐,或运用方法自苦其形的三种行持呢?聚落主啊!人们就是因为被贪欲所障碍了,所以才会做出或者想伤害自己、或者想伤害他人、或者想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来,以致在现世与后世中得到如此的罪报,精神充满忧苦。也因为被瞋恚、愚痴所障碍,所以才会做出或者想伤害自己、或者想伤害他人、或者想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来,以致在现世与后世中得到如此的罪报,精神充满忧苦。如果能远离贪欲的障碍,那么就不会想运用方法去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与他人,在现世与后世也就不会受到如此的罪报,内心或精神常感受喜乐。同样地。如果能远离瞋恚、愚痴的障碍,那么就不会做出想要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与他人的事情来,在现世与后世也就不会受到如此的罪报了。他的内心与精神会经常感到安乐,在现世中,远离了炽盛的烦恼,不待很长时间,便能亲近涅槃,即此现在之身,就能自己觉悟。聚落主啊!像这样在现世中可永远出离炽盛的烦恼,不待长时间,便能亲近涅槃,即此现在之身就能自己觉悟之法,那就是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世尊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王顶聚落主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了清净的法眼。当时,王顶聚落主见到正法、得到正法、知道正法、深入于正法、度越疑惑,并不是由于他人说法之故,对于正法、戒律他得到了无所畏惧。于是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我现在已得度了。世尊啊!我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从现在起尽形寿,做为一位优婆塞(在家学佛居士)。」

  当时,他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四经注释:

  1、瞻婆国:瞻婆,为鸯伽国首都,位于摩揭陀国之东,靠近现代比哈尔邦的巴伽尔浦尔,世尊常来此安居。

  2、「亦不随时供养沙门,……是名世间第一受欲」:别译杂阿含经卷七第六经此处作「亦复不名为供养供给沙门婆罗门诸福田等。若如是者,不修上道,不作乐音,不得乐报,是名第一欲乐」。

  3、「而不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是名第二受欲乐者」:别译杂含经此处作「然不施与沙门、婆罗门,及诸福田,亦复不修正道,不作乐音,不求乐报,不作生天因缘,是名第二欲乐」。

  4、自苦枯槁活;指自苦其形,刻苦生活的苦行之法。

  5、「亦不能现法离炽然,……是名第三自苦方便枯槁活」: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现在之世,不离恼热,有少增进,过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见法,或少禅定,是名第三无益苦身」。

  6、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对照本经前文及文意,并别译杂阿含经卷七第六经,此「不」字应略去或改作「少」。

  

  九○五、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揭昙聚落主,众生种种苦,皆以爱欲为本,若无世间爱念者,则一切忧苦消灭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力士国(即末罗国)的人间游行教化,来到郁鞞罗住处的鹦鹉閰浮林中。

  那时,有位揭昙聚落主听闻沙门瞿昙在力士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已到达郁鞞罗聚落的鹦鹉閰浮林中,正演说现世中苦的起因及灭没。「我应该前往拜访那位沙门瞿昙,如果我去拜访沙门瞿昙的话,他一定会为我解说现世苦的起因及灭没。」于是他立即去到郁鞞罗聚落拜访世尊,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对佛陀说:「世尊啊!我听闻世尊您常为人解说现世苦的起因与灭没。慈悲的世尊啊!请您就为我解说现世苦的起因…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