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
八九七、本经叙说摩诃迦叶尊者说明「如来有无后生死」诸问题之所以「无记」的道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摩诃迦叶尊者和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有众多的外道出家人去到舍利弗尊者住处,和尊者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舍利弗尊者问说:「怎样呢?舍利弗啊!如来死后还存在吗?」
舍利弗答说:「各位外道们!世尊说这问题是他所不说的。」
又问:「怎样呢?舍利弗啊!如来死后就不存在了吗?」
舍利弗答说:「各位外道们!世尊说这问题是他所不说的。」
又问:「舍利弗啊!如来死后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吗?」
舍利弗答说:「世尊说这问题是他所不说的。」
又问:「舍利弗啊!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吗?」
舍利弗答说:「各位外道们!世尊说这问题是他所不说的。」
众外道出家人又问舍利弗尊者说:「为什么问你如来死后是还存在、不存在、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你都答说:『世尊说这问题是他所不说的。』为什么你这位上座比丘,就像个愚痴汉一样,不善回答,也不能明辨事理,就如婴儿一样没有智慧呢?」说完话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了。
这时,摩诃迦叶尊者和舍利弗尊者彼此相距不远,各坐于树下,在白昼里禅思。舍利弗尊者知道众外道出家人已离去后,就去到摩诃迦叶尊者处,彼此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他把刚才和众外道出家人所谈论的事情,详细的向摩诃迦叶尊者请教说:「摩诃迦叶尊者啊!究竟是什么原因,所以世尊不愿记说││如来死后还存在、不存在、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摩诃迦叶尊者告诉舍利弗说:「如果说如来死后还有存在,这就是指色蕴;如果说如来死后不存在,这也是指色蕴;如果说如来死后有存在,也有不存在,这也是指色蕴;如果说如来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也是指色蕴。然而如来,他的色蕴已灭尽,心灵已得到完善地解脱。所以说他死后还存在,这是不对的;说他死后就不存在、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些也都是不对的。如来的色蕴已经灭尽,心灵得到了完善的解脱,这义理极为深远广大,无量无数,已达寂灭涅槃之境。
舍利弗啊!如果说如来死后还有存在,这就是指受蕴、指想蕴、指行蕴、指识蕴,是有动转、是有思虑、是虚诳、是有为造作法、是爱结,……乃至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也是同样的说法。如来已灭尽了贪爱,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所以说他死后还有存在是不对的,或者说他死后就不存在、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那也都是不对的。如来已灭尽了贪爱,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义理是极为深远广大,无量无数,已达寂灭涅槃之境。舍利弗啊!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有人问世尊说:如来死后是存在、或不存在、或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或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他都不予记说。」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议论后,便各自返回住处去了。
第八九七经注释:
1、如来有后生死:如来有后世的生死。意即如来还有后世的存在。南传相对经文此作「如来死后是存在者」。
2、「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别译杂阿含经卷六第十四经此处作「如斯之义,甚深广大,无量无边,无有算数,乃至尽灭。」
3、「为动、为虑、为虚诳、为有为、为爱」:别译杂阿含经卷六第十四经此处作「此是动转、此是憍慢、此是放逸、此是有为造作之业、此是爱结」。
八九八、本经叙说佛陀藉答迦叶所问「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之原因,而为广说正法灭与不灭之五因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摩诃迦叶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下午时分,他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是什么原因,世尊以前很少为众声闻弟子制定戒律,却有很多的比丘心里乐于学习;现在您为声闻弟子制定很多戒律,可是众比丘却很少有乐于学习的呢?」
佛陀答说:「是的,迦叶啊!那是因为众生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等五浊增盛,以致使善法退减的缘故,所以大师虽为众声闻弟子制定很多的禁戒,可是却很少有乐于学习的。迦叶啊!譬如劫将坏时,真宝还未消失,然而却有很多相似的伪宝出现于世间;等伪宝出现后,真宝就会消失了。同样地,迦叶啊!如来的正法将要消失之时,也会有相似正法的像法生起;等相似正法的像法出现于世间后,如来的正法就会消失。譬如大海之中,船装载了过多的珍宝,就会立刻沉没;而如来的正法却不是这样,它是逐渐地消失的。如来的正法不会被地界所破坏,也不会被水、火、风界所破坏。可是等到有邪恶的众生出现于世间,他们喜欢做各种坏事,想做各种坏事,成就了各种坏事。把邪法说成正法,正法说成邪法;把邪戒说成正戒,正戒说成邪戒。因为相似于正法的法句、法味到处充斥,如来的正法此时就会消失。
迦叶啊!有五种因素能使如来的正法沉没不见。是那五种呢?就是比丘对于大师不知敬重,也不能顺从供养;对于大师不知敬重,也不能顺从供养,然而却又依倚着他而安住。此外对于正法、戒学、佛陀的教授、大师所称叹的梵行者等四事,也不知敬重,不能顺从供养,然而却又依止于他。迦叶啊!就是这五种因素的缘故,如来的正法此时就会沉没不见。
迦叶啊!也有五种因素能使如来的正法、戒律不会沉没、不会忘失、不会退减。是那五种呢?就是比丘对于大师,知道恭敬尊重,能顺从供养,依止于他而安住着;此外,对于正法、戒学、佛陀的教授、大师所称叹的梵行者等四事也知道恭敬尊重,能顺从供养,依止于他而安住着。迦叶啊!这些就是使如来的正法、戒律不会沉没、忘失、退减的五种因素。所以,迦叶啊!应当要这样修学:对于大师,应该修习恭敬尊重,顺从供养,依止于他而安住着;对于正法、戒学、佛陀的教授、大师所赞叹的梵行者,也应修习恭敬尊重,顺从供养,依止于他而安住着。」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摩诃迦叶尊者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八九八经注释:
1、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共称五浊。一、命浊,人间恶业增加,寿命亦转为短促。二、烦恼浊,众生爱欲炽盛,烦恼乱心。三、劫浊,饥馑、疫病、战乱相继而生,众生无不受害。四、众生浊,众生炽恶,不信业报,不为善,不持戒。五、见浊,正法灭,各种邪思恶见盛行,人不知修善道净行。
2、劫: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
3、像法:承「阿含」像法之说,后代经论引伸成正、像、末等三时之论。正、像的时限,经论说法不同,但不出正、像各占五百年或一千年的见地,而末法则大抵为一万年。像法者,与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
4、炽然:意即炽盛、充满。
5、学:指学处,即戒的意思。
6、随顺教:指佛陀的教授。佛是随顺众生根性,随顺缘起之理而施教,故其教为随顺教。
八九九、本经叙说遮罗周罗聚落主误信歌舞戏笑之功德,佛陀说法开悟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遮罗周罗那罗聚落主来到佛陀住处,彼此见面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曾听闻过去从事歌舞戏笑的耆老宿士这样说:『演艺人员在大众之前歌舞戏笑,表演各种的技艺,使大众们得到欢乐喜笑,因为这样的业缘,身坏命终之后,将会受生于欢喜天中。』对于这种说法,瞿昙您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你且住!不要问这问题。」佛陀这样再三的劝止,可是聚落主却仍请问不停。
佛陀于是告诉聚落主说:「我现在且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在往昔这聚落里的人民都不能远离贪欲,被贪欲的绳缚所束缚;不能远离瞋恚,被瞋恚的绳缚所束缚;不能远离愚痴,被愚痴的绳缚所束缚。而那些演艺人员在于大众的座席中,表演各种的歌舞技艺嬉戏,使群众们欢乐喜笑。聚落主啊!当那些群众们欢乐喜笑之时,岂不就更加地增长贪欲、瞋恚、愚痴的结缚了吗?」
聚落主答佛陀说:「是的,瞿昙!」
「聚落主啊!譬如有人被绳子反绑着,另有一人长夜居心不良地要对这人不利,使他不得安乐,频用水来浇淋这捆绑绳子,那么这个被捆绑的人,岂不就变得更为急困了吗?」
聚落主答说:「是的,瞿昙!」
佛陀说:「聚落主啊!往昔这儿的众生也像这样,不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的结缚,又由于他们的嬉戏欢乐喜笑,也就更加地增长这些结缚了。」
聚落主说:「真的是如此,瞿昙啊!那些演艺人员使众生欢乐喜笑,增长他们贪欲、瞋恚、愚痴的结缚。由于这样的因缘,身坏命终之后,会受生于善道之中,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如果说往昔的演艺人员能使大众得到欢乐喜笑,以这样的业缘,就能受生于欢喜天中的话,这就是邪见!既是邪见,就应堕生于地狱或畜生二恶道中。」
世尊如此说法时,遮罗周罗那罗聚落主不禁悲泣流泪!
这时,世尊告诉聚落主说:「所以我先前三问不答,告诉聚落主说:『你且住!不要问这问题。』」
聚落主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并不是因为您的说教而悲泣。我是自己想着:为何我会一直被那愚痴不明事理、不善作事的演艺人员的邪见所欺骗,说在大众之中表演各种技艺歌舞,……乃至可受生于欢喜天中!我现在定心思考:那些演艺…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