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發菩提心。亦即是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不但自己願斷煩惱,願學佛法,願成佛道;同時願度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也斷煩惱,也學佛法,也成佛道。甚至“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見華嚴經)像維摩诘居士一樣,“以一切衆生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得不病,則我病滅。”視衆生之苦,爲自己之苦。爲了令衆生離苦得樂,而“願代衆生,受無量苦,”滯留生死,實行六度四攝,平等普度一切衆生,救濟一切有情。必要時可以殺己身爲衆生以成仁,可以舍生命爲天下以全其義。使一切衆生,因其自我犧牲的精神而感動、而覺悟,而步其後塵去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最後,取消人世間的一切苦惱,解脫生死的束縛,共證佛道,共同獲得真理生命的“畢竟大樂”。這就是發大乘心,也是菩薩“慈悲一切”的工作與責任。

  (叁)總結經義

  1.自度度人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這段經文,是本經的總結,可以說是流通分。初二句,是結成本經名題的意義;次四句,是結成菩薩自覺自利的功德;最後八句,是結成菩薩覺他利他的事業。

  “如此八事”,指本經前面所講的: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多欲爲苦;心無厭足,唯得多求;懈怠墮落;愚癡生死;貧苦多怨,橫結惡緣;五欲過患;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等八事,並非普通凡夫,或是小乘聖人所能覺知的。

  能夠覺知此八事,而又能夠找尋出對治的方法,從無常苦空中,找尋真常的快樂;從“五陰無我”中,找出永恒的真我。從“多欲爲苦”的欲海狂瀾中;能夠“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從“心無厭足”的罪惡深坑,能夠“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從懈怠墮落中,能“常行精進”,提升自己;“摧伏四魔,出陰界獄”。從“愚癡生死”的苦惱陰溝裏,“增長智慧,成就辯才”,給予衆生無量的快樂。在“貧苦多怨,橫結惡緣。”的逆境中,變爲平等布施,廣結善緣。在“五欲過患”的濁流中,豎立清白的梵行。在生死熾然的火坑,長養悲心救苦的紅蓮;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能夠這樣覺知,能夠這樣自他兼利的人,唯有諸佛菩薩大人而已。故曰:“如此八事,乃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是說諸佛菩薩大人自覺、自利的功德。亦是鼓勵我們,發心學習,與諸佛菩薩大人一樣,發大乘心,精進修行佛的菩提覺道,慈悲以修福,多聞以修慧,如是福慧雙修,悲智雙運,廣度衆生,滿菩提願,就可以煩惱盡,法身顯,跨越生死苦海,登陸涅槃彼岸,獲得究竟離苦得樂。

  涅槃,是真理之域,亦是佛弟子們共同歸宿的地方。至此,“生滅滅己,寂滅爲樂。”再沒有人間一切苦惱與糾紛;有的,只是一片甯靜、輕安、自由自在的至樂。小乘聖者處身其間,再不肯回來塵囂的苦惱世界,拯救衆生。

  但“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的菩薩們,雖然進入寂靜極樂的涅槃,享受真常的快樂。可是回顧衆生,仍然沈溺生死苦海,被煩惱惡魔所包圍,于心不忍,感同身受,因而倒駕慈航,乘願再來,“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仍然運用“以前八”種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事,開導一切”衆生。以啓發迷網愚癡的大衆,“令諸衆生”,都能夠真真實實的“覺”悟到“生死”,是人生最淒“苦”的事;更令衆生知道,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而能“舍離五欲”、不再沈迷聲色犬馬,進而“修”學佛法,專“心”于佛所開示的“聖道”。最後也和自己一樣,“乘法身船”,遠離生死苦海,登陸涅槃彼岸。

  聖道,在小乘言:是指八正道。因爲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是通往阿羅漢聖人的管道。在大乘言:是指六度。因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是通往諸佛大聖人涅槃彼岸的正覺之道。根據前文“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以及下文言:“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的文意,則修心聖道,應該是指六度。何況以上八事中,最初幾種,雖然著重于自利,但其中大多數是著重于大乘菩薩利他的行爲。

  例如:第四覺知中,“常行精進”以及總結文中“精進行道。”就是精進波羅密。

  第五覺悟中,“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辦辯才,教化一切。”就是修學般若。

  第六覺知中,“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增惡人。”就是行布施,修忍尋。

  第七覺悟中,“守道清白,梵行高遠”即是持戒。“不染世樂”以及總結中“舍離五欲,修心聖道,就是定。

  第八覺知中,“發大乘心”即發菩提心。“普濟一切”,是行菩薩道。“願代衆生受無量苦”,是大悲拔一切衆生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是大慈給予一切衆生樂。

  所以,以上八事,既教人以智慧來領導慈悲行,又教人以慈悲行來輔助智慧。如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以慈悲的功德爲舟航,以真理智慧爲導航,以精進爲督航,以施,戒,忍,定爲護航,領導衆生,共同由生死苦惱的此岸,駛往法身真我的彼岸,登陸“畢竟大樂”的涅槃城,到達人生最高層次的境界。

  2. 離苦得樂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誦經勝在解義,解義志在修行。否則,誦經不求甚解,或解而不行,都無濟于事。所以,“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之後,就應該“于念念中”,由誦而思解,由解而起行;如是解行並進,福慧雙修,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慈悲平等,教化一切,自利兼他。自然可以“滅無量罪”生無量福,遠塵離垢。自然可以“進趣菩提,速登正覺”。

  菩提,譯名正覺,大智度論將菩提分爲五個不同的層次。

  一發心菩提:是在最初發菩提心,勤求佛道的階段;亦即是本經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的菩薩,位在十信。

  二伏心菩提:是由解起行,修諸波羅密,觀行功深,能降伏心中煩惱的階段,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位。

  叁明心菩提:初地以上的菩薩,能觀諸法實相理,本具的覺性顯現,內心明了,位在八地以下。

  四出到菩提:八地以上的菩薩,于般若深慧中,能消滅煩惱惑業,出離生死,到達佛乘,分證法身。

  五無上菩提:是等覺菩薩,坐道場,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盡諸煩惱,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修行,由發心菩提,不斷進修,直至趣入無上菩提,即可以“永斷”煩惱,解脫二種“生死”之苦,享受“常住”真我之“快樂”。也唯有常住真我的快樂,才是人生至高無上的快樂。否則,即使是擁有世間富貴榮華,亦不過是無常的,苦的,空的。所謂:“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摳。”唯有永斷煩惱,解脫生死的無上菩提,才是真正而又永恒的究竟快樂。

  綜上,本經在叁百多個字中,竟然包括了整個佛教大小乘的思想。使人讀之,不特認識真理,明白人生的意義,同時知道人生真正快樂之所在。何止令人鼓舞,奮勇進取;更教人慈悲一切,普濟一切,開導一切,以完成佛弟子應有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責任與使命。

  古人說:“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我們既然認識自己的使命與責任,那麼,就應該放下個人的憂悲苦惱,成敗得失;毅然負起佛弟子應盡的責任;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本乎“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無畏精神;抱著「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正義感,立下“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決心,去爲佛教效忠,爲群衆服務。

  使自己在廣大宇宙裏,在人生舞臺上,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永遠永遠去救濟一切人之不幸,鼓勵人之前進,愛護人之生命,加強人之意志,驚醒人之迷夢,糾正人之思想。使廣大群衆,都步著諸佛菩薩的後塵,“進趣菩提”,奔向光明的正覺之邦,都獲得離苦得樂的機會,共成佛道,“常住快樂”。

  人生果能如此,將俯仰無愧,既對得起自己,也盡了人生最大的責任。先哲梁啓超先生說:“人生最痛苦的是責任未盡;最快樂的是盡了責任之後。”你的責任既然已經完成,則你的四周,將充滿光輝與愉快;再沒有恐怖與悲哀,患難與苦惱。因爲你已經獲得真理生命的至樂,懂得人生真實意義之所在!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