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2002年4月于湛江市福壽山玉佛寺
說經的因緣
本經的教體
此經的宗趣
經題的含義
譯題的介紹
序分
正宗分—總明依正莊嚴令生信
正宗分—別明淨土殊勝勸發願
正宗分—正示持名功德令修證
正宗分—廣引諸佛稱贊令斷疑
正宗分—贊佛功德希有令感恩
流通分
第一章、前言
今次特別爲各位選講:“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文字不多,诠理也不深,凡是皈依叁寶的佛弟子,都會誦念。都知道此經是教我們念佛的。但我們爲甚麼要念佛呢?念佛有甚麼好處?念佛之目的是甚麼?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或有人說:我知道,我們念佛之目的,不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嗎?是的,但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裏?我們爲甚麼要去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有甚麼好處?念佛真的可以去極樂世界嗎?我們又應該怎樣念佛,用甚麼方法念佛,然後可以去極樂世界?應該甚麼時候去極樂世界?要護照嗎?要簽證嗎?本經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麼遠,怎樣去呢?坐輪船,坐飛機,或是乘搭太空火箭?關于這些問題,相信各位還是不大清楚,今次,我會爲各位詳細說明,然後,讓我們集體申請,移民去“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好不好?好!現在讓我先講解經文,再爲各位介紹念佛的方法。
一、說經的因緣
佛說每一部經,都有其發起的因緣。其中很多經典,都是由佛弟子們提出問題,請佛開示,作爲發起的因緣。例如:金剛經是由須菩提尊者請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作爲發起的因緣。楞嚴經,是由阿難尊者,示現墮落淫室,作爲啓教的因緣。但本經並沒有任何發起因緣,是佛特別告訴舍利弗的。佛爲甚麼無問而自說此經呢?綜合古德的意見,有以下十種原因,佛非說本經不可。
(一)爲悲愍末法衆生
婆婆世界,原本就是一個苦惱的世界,何況末法時代,五濁渾亂,衆生寄迹其間,更是苦不堪言。佛爲愍念末法苦惱衆生,特別爲說念佛法門,預垂救濟;使末法沒有機會見佛聞法的衆生,但能深信淨土法門,老實念佛,發願往生,便可以超越叁界,解脫生死,遠離衆苦,往生極樂。
(二)開殊勝方便法門
釋尊于婆婆世界成道,觀機設教,所說的法門無量。但無量法門中,唯有念佛法門,最爲方便。不止能令末法時代,信心清淨的人,專心念佛,即可以橫出叁界,帶業往生極樂國土,常見阿彌陀佛。同時,只念一句佛號,即具足諸波羅密。無須曆劫廣修福慧。例如:但能一心念佛,萬緣俱舍,即是布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皆息,就是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和,便是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是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妄念不生,就是禅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就是般若波羅蜜。
(叁)明苦樂令生欣厭
婆婆世界,衆苦逼迫惱害,而且人命無常,青春不永,轉瞬發白面皺,眼蒙耳聾,牙齒脫落,舉步艱辛,老態畢現,來日無多。善導大師說:“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結果:“萬貫家財帶不去,一雙空手赴幽冥。”可憐愚癡衆生,不知厭苦,不求出離。釋尊慈悲,特別爲我們演說淨土法門,激勵衆生厭離婆婆;贊揚淨土依正功德,令生欣求之心,發願往生。
(四)令二乘發願往生
二乘聖人,“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一旦了生脫死,證我空,得涅槃,即生滯著,不肯回小同大,入俗利生,行菩薩道。釋尊爲化導此輩定性聲聞,特別爲說淨土法門,使聞十方諸佛,異口同音,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而回斷滅心,修淨土行;發願往生極樂,得不退轉,一生成辦佛事。
(五)勉初心親近彌陀
初發心菩薩,意志未堅,一旦逆境出現,或值遇惡友,難免退失菩提心。何況生死末了,惑業未除,難免被業力所牽,六道升沈不已。故釋尊特別爲新發意菩薩,說念佛法門,令發願往生,親近阿彌陀佛。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悟無生忍後,再來婆婆,教化衆生,滿菩提願。
(六)盡攝利鈍令得度
釋尊最初成佛,即演說華嚴大教,根性愚鈍者,鹹皆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法。及說阿含諸經,又不被上根利智者。唯獨此念佛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兼收。如師子峰言:“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又說:“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可知淨土法門,收機之廣,實非其他法門可能及。故古德說:“八萬門中,念佛第一”。
(七)護持衆生令不退
五濁惡世衆生,福薄障厚,慧淺業深,若欲修行,魔障重重,正見稍弱,即陷群邪,或被惡業所牽,難免墮落叁塗,一失人身,萬劫不複。釋尊大慈,特爲此土多障衆生,開示念佛法門。令其持名念佛,即得投入阿彌陀如來大誓海中,爲阿彌陀佛之所加被,爲六方諸佛之所護念,而得遠離魔障,疾生淨土,永不退墮叁塗八難。
(八)使有念入于無念
衆生的真如自性,原本無念,奈何衆生,自無始來,一念妄動,即雜念相繼,作業流轉,此死彼生,欲息無期。故釋尊特別開示念佛法門,教人以淨念除妄念,以細念去粗念,以善念止惡念,以一念息萬念,所謂:“以毒攻毒,以兵止兵,以念止念。”若然病愈寇平,則藥之與兵,俱屬多余。是以念佛,貴在一心;若能一心不亂,念極而空,念而無念,則此無念之念,便是真念。即此真念,便是真如自性,便與諸佛,無二無別。
(九)示往生令悟無生
衆生雖然因:“無明不覺生叁細”,自此聖凡途殊,生佛苦樂,相去天淵。其實,生乃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亦緣自滅,法性不與緣俱滅。故在迷情言:是無生而生;若據法性,實則生而無生。衆生迷故,妄見生滅;諸佛悟故,唯見無生。所謂:“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故古德說:“迷時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釋尊憐憫此土衆生,認妄爲真,迷己逐物,特別爲說念佛法門,巧示往生。實則若人念佛,念至妄盡情空,一心不亂,淨極光通達之時,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何勞往生?
(十)示修行徑中之徑
路小而直接謂之捷徑。念佛法門,是學佛修行無量法門中,最直接的捷徑,理由有叁:
一、古稱捷徑:彌陀疏鈔中說:“余門學道,名豎出叁界,念佛往生,名橫出叁界。如蟲在竹,豎則曆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余門之比念佛,則念佛爲速矣。”善導大師亦說:“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二、簡易直捷:念佛法門,可分爲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以及實相念佛。四種念佛中,唯獨持名念佛,既簡易又直捷,但能淨念相繼,一心不亂,便可往生。可謂修行徑路之中,徑而又徑。故普賢行願品鈔中說:“大藏中數百余本,或經或論,說修彼因,然皆勤積,乃得往生。今但稱名,便登不退,豈非徑而複徑者哉。”
叁、簡約玄妙:佛說無量壽經,廣說極樂國土,依正莊嚴,並備載種種修持法門,而本經則崇簡去繁,舉約該博,但持彌陀聖號,即爲多福多善,即可帶業往生,實在事半而功倍。況大本彌陀經,猶分叁輩,蓮開九品,而此經但生彼國,即證叁不退。不但是念佛法門中之簡要,抑亦是淨土諸經中最簡要者,可謂愈簡愈約,愈妙愈玄,誠修行捷徑中之捷徑。釋尊無問而自說此經,正是要爲衆生顯示:修行捷徑中之捷徑。
以上十種因緣中,前九種皆通于淨土諸經,唯後一種,別限于此經。
二、本經的教體
本經旨在教人念佛,求生西方。但若能一心不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西方就在眼前,當下就是真如,就是實相;故本經應該像其他大乘經典一樣,以實相爲教體。但亦有人言:本經是以阿彌陀佛所成就依正二報功德莊嚴爲教體。本人認爲,若論持名念佛,或觀想、觀像念佛,當然是以阿彌陀佛的淨土,依正莊嚴爲教體。若是實相念佛,則應以實相無相,無所不相的真如自性爲教體。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然則極樂國土,依正二嚴,一切美好殊勝之相,亦不過是阿彌陀佛爲度衆生的方便而設。當知念佛法門,叁根普被,中下根者,事相念佛,當以彌陀國土依正二嚴爲主體;若是上根利智人,由有念進而無念,了知當前一念,不在內,外,中間;非過去,現在,未來;而能離相無念,法身顯,寂光現,常寂光中,何來依正莊嚴?故就理言:本經的教體,應該是實相。
實相有二:一是無相之實相:所謂無相,即是離相;若能離一切虛妄顛倒之相,即是真如自性的平等實相。其次是無不相之實相。是指諸法皆相妄性真,故于諸法生滅相中,有不生滅性存在;諸法相妄,原無實體,故說:無相。但不生滅之性,卻真實不虛,生佛同體,聖凡無二,並非無相,而是無不相之實相。此無不相的實相,不變隨緣,能生萬物差別相;隨緣不變,故萬法的差別相,無不依真如自性爲理體。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然則彌陀佛土,依正二嚴,皆真如自性所流露,如金可作器,器器皆金;金器之形相有別,而金器之本質無異。又如因水有波,波即是水;波浪的大小高低有殊,而水的濕性無二無別。故本經應以真如自性的實相理爲教體。
叁、此經的宗趣
此經的宗趣,古德說:本經應以往生不退爲宗,亦有說:應以信願行叁爲宗。蓮池大師認爲:前說未詳信願,後說不該依正,故須兼合言之,總爲宗趣,始得無遺。可知本經,是以經中所說:彌陀淨土依正莊嚴,以啓人信心,以勵人發願是爲宗;卒得往生,證叁不退轉是爲趣。但若據理論,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雖信之,願之,然執持聖號,一心不亂,妄盡心一,淨極光通達;即一念圓具叁觀,圓證叁不退,圓悟無生理,是爲宗;…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