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P4

  ..續本文上一頁拔其手而食,小鬼取屍手補之,遂疑此身非我,逢人便問:“汝見我否?”僧答之曰:“本是他遺體,非我所有。”聞言即悟此身,偶然和合,便證道果,入定心無倒亂,故得無倒亂第一名。

  “周利槃陀伽”,周利是兄名,譯名大路邊。槃陀伽,譯繼道。因爲兄弟相繼于道旁而生。少失依恬,故隨兄從佛出家。因根性愚鈍,五百羅漢同教一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正念觀時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學習百日,不能成誦。兄惱其愚,遣令返家。途中遇佛,度歸精舍,教以掃帚二字,仍然得前忘後。阿難問佛,何以愚癡至此?佛言:繼道過去于迦葉佛時,曾是叁藏法師,因吝不誨,故遭此報。

  佛因憫其愚蠢,教他修習數息觀,平常人鼻中出入氣息,共有四相:有聲名風,結滯名氣,出入不盡名喘,不聲不滯,出入俱盡名息。天臺止觀調息,當離風、氣、喘叁相,而幽綿自在。繼道先觀鼻息唯調出入,工夫純熟;心漸微細,繼而窮其生滅,唯是一心。日久定深,更能窮盡生住異滅,微細行相,而得漏盡,成阿羅漢。可見修行不怕愚鈍,只怕不肯發心學習,若肯勤苦修學,下愚亦可以獲上智。

  “難陀”,譯名喜,是佛同父異母的親弟,以善根力,具叁十相,矮佛四指,身亦金色;入衆中,不識者,以爲佛至。初出家時,因妻豔麗,心常眷戀,思念不已,未能專心入定。後佛教其修觀鼻端白:當修觀時,兩目注視鼻端之處,微有白相,全攝散亂心,得以入定。

  “阿難陀”,譯名慶喜。是佛的堂弟,白飯王之幼子,淨飯王先得太子成道之報,後白飯王入,報生幼子,請王賜名,故賜名慶喜。佛弟子中多聞第一。二十歲時,從佛出家,請佛將二十年來所說之法,爲之重說一次,悉能記憶,故迦葉尊者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佛滅度後,結集叁藏時,阿難主持結集經藏。此經亦是阿難尊者結集經藏時,重誦佛語而記錄下來,經過羅什法師之翻譯,而弘傳中國,而且是佛門晚課必誦的經典。

  “羅侯羅”,譯名覆障。因過去生中,曾爲高僧坐禅,爲鼠所擾,而塞鼠洞六日,故感報在母胎六年,因名覆障。是佛之子,佛爲太子時,意欲出家,父王以未有孫兒爲難,太子即指耶輸陀羅腹言:“她已有孕。”耶輸一驚,即覺成孕。但太子出家後,六年始生羅侯羅,惡名流布,諸釋種皆憤恨,欲置母子于死地。耶輸自認清白,欲雪不白之冤,求王設一火坑誓言:“若非釋種,母子俱滅。若是太子遺體,天當爲證。”然後抱子投坑,火化紅蓮,托耶輸體,母子無損,國人始信而息謗。太子成佛後,回王宮說法,度羅侯羅出家,佛弟子中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譯名牛司。因宿世爲小沙彌時,見老比丘誦經,戲言:“如牛食草。”老比丘已證阿羅漢果,命速忏悔。當時雖曾至誠忏悔,仍然五百世墮落爲牛。由持戒修福之力,雖受牛身,皆爲牛中之王。報盡爲人,以其余報未盡,宿習未除,生生世世,尚事虛哨,有牛飼疾,因得牛飼之名。今隨佛出家,已證聖果,佛恐怕世間人不知其德,因其形異而譏謗,又獲罪報,是以令居天上。諸天人都有神通,皆知其是已證四果的聖人,而敬奉之。故佛弟子中,受天人供養第一。

  佛入滅時,迦葉尊者聚衆結集佛經,遣年少阿羅漢上天禮足,請下人間共集佛經,始知佛及舍利弗,均已入滅,即說偈曰:“僑梵波提接足禮,十方聖衆大德僧,象王已去象子隨,世尊入滅我亦滅。”說畢騰空現通,入火光叁昧,舍利從空下降,天人起塔供養。

  “賓頭盧頗羅墮”,賓頭盧是名,譯不動。頗羅墮是姓,譯利根。佛弟子中福田第一。因爲往昔,有樹提長者,以缽置于刹竿之上,對衆人言:“誰能取缽,當施與之。”時尊者已證聖果,即顯神通,伸手取缽,因此遭佛诃責,不許入滅,留身世間,應末世供。故今每于佛歡喜日,僧團設齋供佛及僧時,尊者必然駕臨受供。

  “迦留陀夷”,譯名黑光。因其身體膚色粗黑而有光,人見驚駭。佛因此禁令出家人夜行,佛弟子中教化第一。因其教化夫婦同證道果者數滿千人,摩夜夫人事之如師。

  “摩诃劫賓那”譯名房宿。佛弟子中知星宿第一。因其父母禱星宿求子,因感二十八宿中之第四房宿投生。

  “薄拘羅”譯名善容。薄拘羅經雲:“我于正法中學道以來,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乃至一片阿梨勒﹙果名﹚”。因此尊者,過去于毗婆屍佛時,曾以阿梨勒果,施給一位已經證辟支佛果的病僧。自此以來,九十一劫,皆得無病,及不夭折。又因持不殺戒,感得五不死之報﹙火不能炮、湯不能煮、水不能淹、魚不能噬、刀不能傷﹚

  據傳說:尊者初生時,現一肉團形,母以爲怪,遂欲處死。初置鍋中煎之,不死;複置釜中煮之,不死;複投水中,不死;爲巨魚吞噬,不死;魚又爲捕魚人所獲而割之,亦不死。卒爲漁人養育成人,後隨佛出家,得證聖果,顔容端正,且享壽一百六十歲,故稱壽命第一。

  “阿耨樓陀”譯無貧。又名阿那律陀,譯如意。曾于往昔饑荒之世,以一缽稗飯供養辟支佛,故感得九十一劫以來,不受貧窮,常得如意。阿耨樓陀是佛堂弟,摩诃男是其親兄,隨佛出家後常喜睡眠,楞嚴經尊者自說:“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诃我爲畜生類。我聞佛诃,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叁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由于尊者修習樂見照明金剛叁昧,故獲天眼第一。

  “如是等諸大弟子”,如是二字,是指前文所列的十六位尊者,“等”,是等于其余未列名之衆。此千二百五十人皆是佛弟子中之大弟子。學在師後曰弟,解從師生曰子。今于弟子之前冠以“大”字,正顯示此等比丘,不但本大,行亦大;不但發心大,神通亦大;不但修行大,證果亦大。

  法華經言:“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衆樂小法,而異于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示衆有叁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衆生。”

  楞嚴經舍利弗自說:“我曠劫來:全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目連亦說:“甯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阿難尊者于楞嚴會上立弘誓言:“五濁惡性誓先入,如一衆生末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准是可知,衆比丘皆是大菩薩示現。

  法華經授記,舍利弗當來成佛,號華光如來。迦葉尊者成佛名:光明如來。迦旃延成佛名:閻那提金光佛。大目犍連成佛,名爲多摩羅跋旃檀香佛。阿難成佛名: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羅侯羅成佛名:七寶華佛……是以此等大比丘,是佛大弟子中之大弟子。

  (2)菩薩衆

  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菩薩”譯名覺有情。若據自利解釋,“覺”指菩薩自覺的心,“有情”指菩薩自己本身,凡是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動的生命,均稱有情。可知菩薩,並不是指泥塑、木雕、或是玉琢的偶像,而是含有知、情、意的高等生命。但此等生命,並非一般迷情的衆生,而是已經覺悟的有情,故名覺有情。

  若依利他解釋:“覺”是菩薩所證的覺道:“有情”是被菩薩所教化的衆生。

  若據自利利他釋:“覺”是菩薩上求的佛道;“有情”是菩薩下化的衆生。菩薩能夠上求佛道以自利,又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自覺,利他是覺他。自覺是智慧,覺他是慈悲。凡是能夠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悲智雙運的人,皆名覺有情。

  “摩诃薩”譯大,“諸”是衆多,意思是說:當佛說阿彌陀經時,不但有諸大弟子在座,同時有衆多的大菩薩在座。大菩薩顯非凡夫菩薩,或是權乘菩薩,而是法身大士,分證佛功德者,甚或是從佛道中再來的佛菩薩。其名是:

  “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譯名妙德。因其功德微妙,曾爲七佛之師。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爲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又譯名:妙吉祥。因其出生時,有光明滿室,甘露盈庭,神開伏藏,地湧七珍,雞生鳳凰,豬娩龍子,馬産麒麟,牛生白澤,倉變金粟,象具六牙等十種吉祥瑞相,故父母名之爲妙吉祥。

  首楞嚴叁昧經說:此菩薩過去成佛,號龍種淨尊王佛。央掘摩羅經說:此菩薩現在北方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悲華經說:此菩薩未來成佛,號普現如來。若有衆生得聞普現如來名,能消滅五無間罪。

  准上諸經,可知文殊菩薩,本居佛位,迹現菩薩而已。法王,是佛之通稱,法王子,是法身大士的雅號。以法身大士,能代佛弘法,能繼承如來的家業,故被稱爲法王子。今文殊師利菩薩,本是如來,迹現大菩薩,本迹合稱,名法王子。

  佛經說法王之子有叁:菩薩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夫是外子。今文殊師利菩薩于真子中,尤爲上首。在華嚴經,能爲根本師;在法華經,爲諸佛師;在楞嚴經,爲擇法師;在本經則爲影響衆,居諸大菩薩之首。

  “阿逸多菩薩”。梵語阿逸多,譯言:無能勝,是名。其姓彌勒,譯慈氏。由于菩薩證得慈心叁昧,故又名慈無能勝。現居欲界第四天,爲知足天王,候補作佛,以究竟嚴淨佛國爲要務。釋迦牟尼佛,于賢劫第九劫的減劫中,人壽百歲時成佛。如是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時,人性惡劣,無複以加,草木皆兵,衆生苦惱不堪。以其極苦,而思向善,所以人壽轉增。如是凡過一百年,人壽增一歲,增至人壽八萬歲時,彌勒菩薩即降生人間,朝坐道場,晚即成佛。

  菩薩處胎經中佛說:“彌勒當知,汝複受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于此樹下,成無上等正覺”。屆時所坐的菩提樹,其形如龍,菩薩成道,樹即開花;菩薩即于此樹下叁會說法,故稱:龍華叁會。初會度九十九億人,成阿羅漢;次會度九十六億人,成無學道;第叁會度九十叁億人,成阿羅漢。從此遊行十方,所化衆生無量。凡于釋尊的佛法中,曾種善根者,…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