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P3

  ..续本文上一页决,故安此二字。今佛嘱经首,安六种成就,所以异于外道典籍。

  “一时”,是时成就,时无定体,从事立名。如说法时、做事时,又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因佛说法,或在人间、或在天上、或在龙宫、或在鬼域,地方固然不同,其纪历亦不一致,故未能指定某年、某月、某日,唯以机教相投,师资会合之际,总名一时。

  “佛”,是主成就,佛是三觉圆、三身具、四智明、五眼六通、七才八解,圆满具足种种功德的大觉圣人。通号有十:

  一、如来:仿同先德号。以今佛出世,如同古佛再来,故称如来。

  二、应供:堪为福田号。因为佛已经惑尽智圆,堪受人天供养,能广为众生的福田。故名应供。

  三、正遍知:遍知法界号。佛以实智,证理究竟,为正知;以权智通达法界事相因果,为遍知;权实不二,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果显因德号。“明”是智慧,“行足”是诸福德。佛福慧庄严,成无上道,以显因中福慧双修,谓之明行足。

  五、善逝:善住菩提号。众生背觉合尘,来去皆被业力所牵,生死皆不得自在,是“不善逝”。诸佛圣人,来时乘愿而来,去时自知时至而去,来去自由自在,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达伪通真号。诸佛了知世间诸法,相妄性真,而能背尘合觉,通达真理,故被称为世间解。

  七、无上士调御丈夫:摄化从道号。但求自利是下士;自利兼他是中士;广修六度万行,是上士;二行究竟,才德俱备,名无上士。佛为无上士,故能调服刚强众生,摄伏教化恶性有情,使之舍邪归正,改恶从善,因此被称:“调御丈夫”。

  八、天人师:应机说法号。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无不以佛为师。故名天人师。

  九、佛:三觉圆明号。亦名觉悟归真号。佛能自觉万法唯心;心外无法,除妄想,从真心;并以此理,遍觉一切众生。直至二利成就,修证究竟。结果:“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亦名:觉悟归真号。

  十、世尊:十界独尊号。佛智为十法界之最,佛德为世间所尊。若德若智,九界圣凡,无能过者,故名十界独尊。

  以上十号,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通称。至于佛的别名,则各各不同。今此“佛”字,是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能说此阿弥陀经的大圣人。

  “在”,是住的意思。一切众生,无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住,十恶是三恶道众生住,三三昧是出世间圣人住;首楞严王大定金刚三昧是诸佛住。今约佛说此经之时说,佛正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祇树给孤独园是佛所住,佛是能住。故佛在二字,是六种成就中,主成就。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梵语舍卫,译名丰德。因为此国实施德政,人民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又此国人才云集,远近闻名,故舍卫,又译名闻物。

  祇树,是指只陀太子的花园树木。只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儿子,他的私人花园,离城五六里,奇花异卉,苍翠茂盛,环境清幽,回绝尘寰,是建修精舍,供佛安僧的圣地。

  给孤独,原名须达多,译名善施。因为须达多长者的个性,喜欢救济鳏寡孤独的人,众人皆称他为:“给孤独长者”。长者为了幼子婚事,到王舍城姻亲家,得遇佛闻法,即证初果。后恳请佛到舍卫国说法利生,佛遣舍利弗与彼同行,共觅胜地,建立弘法道场。舍利弗独选只陀太子的花园,几经波折,卒以黄金布地的代价,购得只陀太子的花园,建筑精舍。佛常于此处,演经说法。贤愚经言:“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花果,只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当与号:太子祇树给孤独园。”

  (二)引大众同闻

  (1)声闻众

  与大此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健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施延,摩诃俱稀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比丘含有三义不翻:一乞士:出家人外乞衣食,以养色身;内乞佛法,以活慧命。二破恶:出家人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能破除贪、嗔、痴三毒之恶。三怖魔:比丘登坛受戒,夜叉赞善,魔王闻之,心生怖畏。

  今于比丘之前,冠以“大”字,显示此等比丘,并非普通凡僧,亦非小乘圣僧。而是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的菩萨圣僧。皆能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大智上求,大悲下化,故曰:“大比丘”。

  梵语僧伽耶,译为:和合众。依理而论,此等比丘,皆共证寂灭无为之理,故名和合。今据事言,和合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利和同均,四身和同住,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故一人或二人,不能称僧,必需三人以上,能作一切如法僧事,方可称僧。今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故名比丘僧。

  佛初成道,先度父族兄弟马胜、小贤、摩诃男等三人,及母族兄弟十力迦叶、憍陈如二人,合为五比丘。次度耶舍长子等五十人,再度三迦叶兄弟,优楼频罗迦叶,率弟子五百人;伽耶迦叶率弟子三百人,那提迦叶率弟子二百人,咸皈依佛。再加舍利弗、目健连率领弟子二百人,从佛出家,总计是一仟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存整,举其总数,故说:千二百五十人。

  俱的意义是同在一起。以上众人,先修外道,勤苦无功,后遇佛出家,得证圣果,咸感佛恩,誓不离佛左右,作为佛的常随众。凡佛所到之处,都有彼等随从,凡佛说法,例必列席恭听。当佛说阿弥陀经时,此等圣众,当然亦在座,故阿难举此大众为证,以导众信。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是举位叹德。梵语阿罗汉,含有无生、杀贼、应供三义,属于多含不翻。因中怖魔,果超三界,出分段生死,是无生。因中破恶,果断烦恼,除去三界见思惑,是杀贼。因中乞士,果应受供,为世间福田,应供。今言:“皆大阿罗汉”,正显示此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并非普通定性声闻,或是回小向大的小乘圣人,而是迹现声闻身,本实是法身大士。不但断三界见思,兼破界外尘沙无明;不但超出三界分段生死,抑亦将尽变易生死。智能代佛弘化,转妙*轮,为佛座下大众之所知识者。

  “长老舍利弗”以下,列出十六位尊者的姓名,此十六位大阿罗汉,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的上首。长老二字,非独指长老舍利弗,而是贯彻以下十六位尊者,每位均可称为“长老”。

  长老有二:一是耆年长老,指戒腊高、年纪大的人。二是法性长老,是已证圣果的年高德长者。下列十六位长老,多是有德有腊者,亦有无腊有德者,绝无有腊而无德者。

  舍利弗是梵语,译名身子或鹙子。依母立名,因其母眼目伶利,犹如鹙鸟故,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母胎中已能寄辩于母口。八岁登座,论胜群雄,出家后,七日之内即通达佛法。尊者在楞严经中自说:“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阿含经佛言:“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舍利弗第一。”本门已证佛果,名金龙陀佛,迹现声闻,助释尊教化,法华经授记,将来成佛,名华光如来。

  “摩诃目犍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摩诃译大,目犍连译采菽氏。因先祖入山修道,采菽食而得道,后人为纪其德,立为族姓。以同姓出家者多,故加摩诃二字以识别。佛在阿含经说:“我佛法中,神通自在,轻举远到,目犍连第一。”佛在世时,舍利弗与目犍连,助佛教化,度生最多。大智度论说:“舍利弗是佛前右面大将军,为四众的生母;目犍连是佛前左面大将军,为四众的养母。”法华经授记,将来成佛,名多摩罗跋旃檀香佛。

  “摩词迦叶”,译大龟氏,是族姓。其名毕多罗,树名。因父母祷此树而生,故依树立名。佛弟子中,头陀第一。梵语头陀,译云抖擞。意思是说:修十二种苦行,能够抖擞尘劳,去却烦恼。

  十二种苦行是:一住阿兰若﹙译寂静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节量食,六过中不饮浆,七著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坐,十树下宿,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

  迦叶尊者,出生于富贵之家,财可敌国,因宿世为金匠,曾助贫女修补佛像金身,故感得九十一劫以来,身常紫金色,光明殊胜。但出家后,不特顿弃家财,同时勤修头陀苦行,佛悯其年老,劝令休息,迦叶头陀行如故。佛赞有头陀行,能令正法久住,故得头陀第一名。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钵罗华献佛,舍身为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茫然。唯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今付摩诃迦叶。”遂为传佛心印的初祖。因奉佛命,持袈裟隐居印度鸡足山,于石壁中入定;待弥勒佛出世授衣后,将显神通,然后入火光三昧,故今仍在世间。

  “摩诃迦旃延”,译大文饰。是南天竺婆罗门种,仪容端正,善于辩论。佛弟子中论议第一。

  “拘稀罗”,译大膝,是舍利弗母舅。平日与姊论必胜,因姊怀孕,反为姊胜。知姊胎中所怀必是智人;在胎尚能寄辩于母口,他日出胎,舅不如甥,岂能无愧。于是发奋图强,前往南天竺,学十八经,读四围驮典,日以继夜,无暇理发剪爪,人皆称之为长爪梵志。十六年后,学成归国,欲与甥论,姊言已从佛出家。因对其姊言:“瞿昙何德,为我甥师?”遂往佛所索甥。佛令立论,若能论胜,当还汝甥。大膝立宗:“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佛曰:“是见还受否?”彼自思维,若受是见,则与自宗相违;若云不受,宗不可立,是自坏己宗。因而低首惭愧,为佛作礼,从佛出家,三年即通三藏,佛弟子中问答第一。

  “离婆多”,译名星宿。因父母祈祷星宿而生,又名假和合。据传说尊者夜坐空亭,见一小鬼负尸而来,大鬼尾随追之,与小鬼争食,小鬼请尊者评理。尊者自思,若依理判,必为大鬼所害,若不依理,难为小鬼所容。以其枉理而死,不如据实而言。因此触怒大鬼,…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