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決,故安此二字。今佛囑經首,安六種成就,所以異于外道典籍。
“一時”,是時成就,時無定體,從事立名。如說法時、做事時,又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因佛說法,或在人間、或在天上、或在龍宮、或在鬼域,地方固然不同,其紀曆亦不一致,故未能指定某年、某月、某日,唯以機教相投,師資會合之際,總名一時。
“佛”,是主成就,佛是叁覺圓、叁身具、四智明、五眼六通、七才八解,圓滿具足種種功德的大覺聖人。通號有十:
一、如來:仿同先德號。以今佛出世,如同古佛再來,故稱如來。
二、應供:堪爲福田號。因爲佛已經惑盡智圓,堪受人天供養,能廣爲衆生的福田。故名應供。
叁、正遍知:遍知法界號。佛以實智,證理究竟,爲正知;以權智通達法界事相因果,爲遍知;權實不二,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果顯因德號。“明”是智慧,“行足”是諸福德。佛福慧莊嚴,成無上道,以顯因中福慧雙修,謂之明行足。
五、善逝:善住菩提號。衆生背覺合塵,來去皆被業力所牽,生死皆不得自在,是“不善逝”。諸佛聖人,來時乘願而來,去時自知時至而去,來去自由自在,故名善逝。
六、世間解:達僞通真號。諸佛了知世間諸法,相妄性真,而能背塵合覺,通達真理,故被稱爲世間解。
七、無上士調禦丈夫:攝化從道號。但求自利是下士;自利兼他是中士;廣修六度萬行,是上士;二行究竟,才德俱備,名無上士。佛爲無上士,故能調服剛強衆生,攝伏教化惡性有情,使之舍邪歸正,改惡從善,因此被稱:“調禦丈夫”。
八、天人師:應機說法號。佛爲叁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無不以佛爲師。故名天人師。
九、佛:叁覺圓明號。亦名覺悟歸真號。佛能自覺萬法唯心;心外無法,除妄想,從真心;並以此理,遍覺一切衆生。直至二利成就,修證究竟。結果:“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亦名:覺悟歸真號。
十、世尊:十界獨尊號。佛智爲十法界之最,佛德爲世間所尊。若德若智,九界聖凡,無能過者,故名十界獨尊。
以上十號,是十方叁世一切佛的通稱。至于佛的別名,則各各不同。今此“佛”字,是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能說此阿彌陀經的大聖人。
“在”,是住的意思。一切衆生,無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住,十惡是叁惡道衆生住,叁叁昧是出世間聖人住;首楞嚴王大定金剛叁昧是諸佛住。今約佛說此經之時說,佛正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祇樹給孤獨園是佛所住,佛是能住。故佛在二字,是六種成就中,主成就。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梵語舍衛,譯名豐德。因爲此國實施德政,人民得以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又此國人才雲集,遠近聞名,故舍衛,又譯名聞物。
祇樹,是指只陀太子的花園樹木。只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兒子,他的私人花園,離城五六裏,奇花異卉,蒼翠茂盛,環境清幽,回絕塵寰,是建修精舍,供佛安僧的聖地。
給孤獨,原名須達多,譯名善施。因爲須達多長者的個性,喜歡救濟鳏寡孤獨的人,衆人皆稱他爲:“給孤獨長者”。長者爲了幼子婚事,到王舍城姻親家,得遇佛聞法,即證初果。後懇請佛到舍衛國說法利生,佛遣舍利弗與彼同行,共覓勝地,建立弘法道場。舍利弗獨選只陀太子的花園,幾經波折,卒以黃金布地的代價,購得只陀太子的花園,建築精舍。佛常于此處,演經說法。賢愚經言:“佛告阿難,今此園地,須達所買,林樹花果,只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當與號:太子祇樹給孤獨園。”
(二)引大衆同聞
(1)聲聞衆
與大此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诃目健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施延,摩诃俱稀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劣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是衆成就。比丘含有叁義不翻:一乞士:出家人外乞衣食,以養色身;內乞佛法,以活慧命。二破惡:出家人勤修戒、定、慧叁無漏學,能破除貪、嗔、癡叁毒之惡。叁怖魔:比丘登壇受戒,夜叉贊善,魔王聞之,心生怖畏。
今于比丘之前,冠以“大”字,顯示此等比丘,並非普通凡僧,亦非小乘聖僧。而是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的菩薩聖僧。皆能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大智上求,大悲下化,故曰:“大比丘”。
梵語僧伽耶,譯爲:和合衆。依理而論,此等比丘,皆共證寂滅無爲之理,故名和合。今據事言,和合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叁利和同均,四身和同住,五口和無诤,六意和同悅。故一人或二人,不能稱僧,必需叁人以上,能作一切如法僧事,方可稱僧。今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故名比丘僧。
佛初成道,先度父族兄弟馬勝、小賢、摩诃男等叁人,及母族兄弟十力迦葉、憍陳如二人,合爲五比丘。次度耶舍長子等五十人,再度叁迦葉兄弟,優樓頻羅迦葉,率弟子五百人;伽耶迦葉率弟子叁百人,那提迦葉率弟子二百人,鹹皈依佛。再加舍利弗、目健連率領弟子二百人,從佛出家,總計是一仟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存整,舉其總數,故說:千二百五十人。
俱的意義是同在一起。以上衆人,先修外道,勤苦無功,後遇佛出家,得證聖果,鹹感佛恩,誓不離佛左右,作爲佛的常隨衆。凡佛所到之處,都有彼等隨從,凡佛說法,例必列席恭聽。當佛說阿彌陀經時,此等聖衆,當然亦在座,故阿難舉此大衆爲證,以導衆信。
“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是舉位歎德。梵語阿羅漢,含有無生、殺賊、應供叁義,屬于多含不翻。因中怖魔,果超叁界,出分段生死,是無生。因中破惡,果斷煩惱,除去叁界見思惑,是殺賊。因中乞士,果應受供,爲世間福田,應供。今言:“皆大阿羅漢”,正顯示此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並非普通定性聲聞,或是回小向大的小乘聖人,而是迹現聲聞身,本實是法身大士。不但斷叁界見思,兼破界外塵沙無明;不但超出叁界分段生死,抑亦將盡變易生死。智能代佛弘化,轉妙*輪,爲佛座下大衆之所知識者。
“長老舍利弗”以下,列出十六位尊者的姓名,此十六位大阿羅漢,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的上首。長老二字,非獨指長老舍利弗,而是貫徹以下十六位尊者,每位均可稱爲“長老”。
長老有二:一是耆年長老,指戒臘高、年紀大的人。二是法性長老,是已證聖果的年高德長者。下列十六位長老,多是有德有臘者,亦有無臘有德者,絕無有臘而無德者。
舍利弗是梵語,譯名身子或鹙子。依母立名,因其母眼目伶利,猶如鹙鳥故,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母胎中已能寄辯于母口。八歲登座,論勝群雄,出家後,七日之內即通達佛法。尊者在楞嚴經中自說:“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即通,獲無障礙。”阿含經佛言:“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舍利弗第一。”本門已證佛果,名金龍陀佛,迹現聲聞,助釋尊教化,法華經授記,將來成佛,名華光如來。
“摩诃目犍連”,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摩诃譯大,目犍連譯采菽氏。因先祖入山修道,采菽食而得道,後人爲紀其德,立爲族姓。以同姓出家者多,故加摩诃二字以識別。佛在阿含經說:“我佛法中,神通自在,輕舉遠到,目犍連第一。”佛在世時,舍利弗與目犍連,助佛教化,度生最多。大智度論說:“舍利弗是佛前右面大將軍,爲四衆的生母;目犍連是佛前左面大將軍,爲四衆的養母。”法華經授記,將來成佛,名多摩羅跋旃檀香佛。
“摩詞迦葉”,譯大龜氏,是族姓。其名畢多羅,樹名。因父母禱此樹而生,故依樹立名。佛弟子中,頭陀第一。梵語頭陀,譯雲抖擻。意思是說:修十二種苦行,能夠抖擻塵勞,去卻煩惱。
十二種苦行是:一住阿蘭若﹙譯寂靜處﹚,二常行乞食,叁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節量食,六過中不飲漿,七著糞掃衣,八但叁衣,九冢間坐,十樹下宿,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
迦葉尊者,出生于富貴之家,財可敵國,因宿世爲金匠,曾助貧女修補佛像金身,故感得九十一劫以來,身常紫金色,光明殊勝。但出家後,不特頓棄家財,同時勤修頭陀苦行,佛憫其年老,勸令休息,迦葉頭陀行如故。佛贊有頭陀行,能令正法久住,故得頭陀第一名。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梵王至靈山,以金色缽羅華獻佛,舍身爲座,請佛爲衆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衆,人天百萬,悉皆茫然。唯獨金色頭陀,破顔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今付摩诃迦葉。”遂爲傳佛心印的初祖。因奉佛命,持袈裟隱居印度雞足山,于石壁中入定;待彌勒佛出世授衣後,將顯神通,然後入火光叁昧,故今仍在世間。
“摩诃迦旃延”,譯大文飾。是南天竺婆羅門種,儀容端正,善于辯論。佛弟子中論議第一。
“拘稀羅”,譯大膝,是舍利弗母舅。平日與姊論必勝,因姊懷孕,反爲姊勝。知姊胎中所懷必是智人;在胎尚能寄辯于母口,他日出胎,舅不如甥,豈能無愧。于是發奮圖強,前往南天竺,學十八經,讀四圍馱典,日以繼夜,無暇理發剪爪,人皆稱之爲長爪梵志。十六年後,學成歸國,欲與甥論,姊言已從佛出家。因對其姊言:“瞿昙何德,爲我甥師?”遂往佛所索甥。佛令立論,若能論勝,當還汝甥。大膝立宗:“我以一切法不受爲宗。”佛曰:“是見還受否?”彼自思維,若受是見,則與自宗相違;若雲不受,宗不可立,是自壞己宗。因而低首慚愧,爲佛作禮,從佛出家,叁年即通叁藏,佛弟子中問答第一。
“離婆多”,譯名星宿。因父母祈禱星宿而生,又名假和合。據傳說尊者夜坐空亭,見一小鬼負屍而來,大鬼尾隨追之,與小鬼爭食,小鬼請尊者評理。尊者自思,若依理判,必爲大鬼所害,若不依理,難爲小鬼所容。以其枉理而死,不如據實而言。因此觸怒大鬼,…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