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P2

  ..续本文上一页往生彼国已,还入婆婆,巧把尘劳作佛事,是为趣。若事若理,不外信愿往生,证三不退,是为本经的宗趣。

  四、经题的含义

  佛说阿弥陀经,是本经的名题。原名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是如来十种通号之一。梵语佛陀耶,译名觉者,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本觉、始觉、究竟觉等义。

  本觉,是指众生本具的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法尔天然,不假修成。可惜众生:“无始时来,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见楞严经﹚今幸遇佛,或因善知识的开示,由本觉理,启发始觉智,悟知在无常生灭身中,有不生灭的佛性。于是称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断烦恼,证菩提,谓之究竟觉。

  释迦、弥陀,与十方诸佛,皆能以始觉智,证本觉理,复以自觉之理,辗转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得觉悟,自觉、觉他二种功德,悉皆圆满,福慧双足,圆证菩提,故得名之为佛。

  今题中“佛说”二字,是指婆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为能说法之人。佛说拣非菩萨说,或其他天、仙、化人说,而是释迦牟尼佛所说。释迦佛是能说,阿弥陀是所说。能说所说,同是人,同是大觉圣人,因此本经的经题,在人、法、喻,三单三复具足一立题的规格中,是属于单人立题。但若依原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则是以人法立名。罗什法师,以佛字尽摄一切义,而阿弥陀佛又为众所乐闻,故译为: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语,译名无量寿、无量光。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又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无量”,其义有二:一是无量之无量,二是有量之无量。弥陀法身,无始无终,报身虽然有始而无终,皆是无量之无量义。至于佛之应身,有机则应,机尽还灭,是有始有终。虽曰无量,仍属有限量之无量。是以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仍然有入灭的一天。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亦无量劫。至于佛之智光,遍照法界,无所障碍,正是无量之无量。而佛之身光,虽照十方,尚属有限量之无量。

  若据理言,弥陀法身,常住不变,是无量寿义;佛之根本智,遍照法界,是无量光义。就事而论:则阿弥陀佛之无量寿、无量光亦是修成。佛经记载:阿弥陀佛行菩萨道,曾经有一生作转轮圣王,因闻自在王佛说法,故发愿出家,名法藏比丘,曾于佛前,发四十八愿,庄严极乐国土,依正二报。自此,历劫修行,因圆果满,成等正觉,由因感果,寿命光明,二皆无量,故名阿弥陀佛。

  “经”,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梵语“修多罗”,或名“苏但览”,译名善语教,或名契,或名经,古德综合而言:名为契经。契有契事、契理、契教、契机的分别:经有出生、显示、涌泉,绳墨结鬘等含义。

  事,是佛用方便的权智,说人天因果,二乘修证等法,皆与世俗谛的事相相应,是契事。

  理,是佛依实智,所说的第一义谛理。如富楼那赞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见楞严经﹚。

  教,是十方诸佛所说的言教。释尊降生婆婆世界,说法利生,虽曰:五浊恶世,众生难度,然释尊所说教法,与十方如来的言教,无二无别。如华严经诸菩萨说完住、行、向、地,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大菩萨,同名法慧,同名功德林,同名金刚幢,同名金刚藏等。赞曰:“善哉!善哉!汝等佛子,所说真实不虚……我等国土,亦说此法,乃至文字、名、句亦同。”是名契教。

  机,是众生的根机,众生之根性,虽然有大小不一,然依经修行,无不得益,是名契机。

  众生若能依佛所说的经教修行,就能出生一切善法因果,是出生义。

  佛所说经,能显示出世间,事、理、性、相、因、果、修、证等法,是显示义。

  佛说经教,一一字中,能够总持一切法,含无量义:如水之泉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涌泉义。

  佛经诠理,能使令众生,分析邪正,辨明事理,知因识果,去恶修善;如木匠之绳墨,能定曲直,知所取舍,是绳墨义。

  以线穿花成鬘,作装饰品,谓之结鬓。佛经,能贯串事理因果,令不散失,是结鬘义。

  此外经之一字,尚含有舟航义,或宝玉、药王、最尊、安乐、吉祥等义,于此不赘。

  若依字义解释,则经者,径也,法也,常也。意思是说:佛所说的经典,不但可以显示:法度、轨则,更能指示人成佛的正途。此等法则与正途,是古今不变,万劫常新的至理名言,是扑颠不灭的真理,不似世间的一般学说,每因时世的转移,而被淘汰,因此,名之为“经”。

  五、译题的介绍

  本经的译题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经题,是显示经的纲要;译题,则启发人的信心。要考察一部经的真伪,固然是要从全经所诠的义理,及其宗旨去衡量,而亦需要从翻译时代,及其译者的学识与德行方面去审察、去鉴定。

  本经的翻译时代是姚秦,译者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姓秦的统治天下,有赢秦、符秦,及姚秦三个不同时代。现说姚秦,拣非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赢秦,亦非五胡乱华,符坚当政的前秦,而是姚兴在位时之后秦。姚兴登位前,佛法在中国,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典传译中国亦不少。及姚兴迎请罗什法师入长安,不但待以国师之礼,同时请罗什法师,驻锡于西明阁及逍遥园,从事展开翻译佛经的工作。当时译出的佛经,有九十多部,共二百九十多卷,佛说阿弥陀经,是其中之一部。

  三藏,是指经、律、论三藏。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所摄;律藏,规范三业,为戒学所摄;论藏,分析邪正,为慧学所摄。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法的总纲,亦是修学佛法的基本,今举三藏,即包括全部佛法的要义在内。

  法师二字,可作三种不同的解释:

  一就字义解释:法是轨则义,师是训匠义。事有轨则为规范,必合于情理:物经训匠提炼雕塑,必臻于善美。学佛亦然;若以佛法之规则来指导自他的行为,使之合乎正轨;用佛法的慧剑来雕刻自他的人格,使自他共同止于至善,皆可以称为法师。

  二就佛法解释:法是佛所说的正法,师是师范。凡出家人,能精通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者,均可称之为法师。

  三就自利利他解释:若能以三藏教法,自奉为师,依佛的教法而修持的人,是自利的法师;凡能对众演说三藏教法,化导众生,为人天师范的出家者,是利他的法师。

  今在译者姓名鸠摩罗什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正显示此译师不但是精通三藏,而且勤修戒定慧三学,自奉佛法为师的法师,同时又能以三藏佛法,规范自他行为,雕刻自他的人格,是人间天上,自利兼他的法师。

  梵语鸠摩罗什,译名童叟,以年少老成得名。他的父鸠摩罗炎,是印度中天竺国的首相,因辞相出家,游历至东印度龟兹国。王爱其才,以女妻之,遂生罗什法师。法师童年,聪敏绝伦,七岁随母入佛寺,见大殿中的铁钵,即随手举起置于头上,少顷起念,认为铁钵这么重,而自己的年纪这么小,怎会有气力举起呢? 仅此一念分别心起,顿觉钵重千斤,不能负荷。因悟“万法唯心”的道理,自此,智慧百倍。

  九岁随母到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学习小乘经论。后复从须利苏摩研究大乘经典,因知小乘是不了义教,而发愿弘扬大乘,流通正法,毕生致力于弘法及翻译工作,是旧译时代的泰斗。临终誓言,所译经论,如不违佛旨,当使焚身,舌根不坏。及圆寂时焚身,果然一舌独存,证明他所译的经典,的确契合佛理,当然应该受信,毋庸置疑。

  第二章:经文的解释

  解释经文,可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段。

  一、序分

  (一)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是指法之辞,亦是信顺之辞。信则如是,不信,则不如是。当年结集佛经,阿难负责结集经藏。大众请主持结集经藏说:“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答曰:“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皆信顺之意。诸佛因中,由信至解,依解起行,因行而得证佛果菩提。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由是而生,佛道因此而成。故于六种证信叙中,以信成就居首。

  “我闻”,是闻成就,意思是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从佛闻,非途听道闻,更非辗转传闻。

  我有妄我、神我、假我、真我及自在我之分。三界凡夫,于四大色身,非我计我,是妄我。外道于五阴法中,妄计神我。二乘人了知五阴非我,但假说有我。诸佛菩萨,亲证法身,是真我。果后起用,弘法利生,是自在我。今阿难称我,若论本门,该是法身真我。今约迹门:该是假我。法华经释尊说:“我与阿难,在空王佛所,同时发菩提心。”可知阿难,迹虽示现小乘,而其本门,实高深莫测。今随顺世情,假名言我,属于法身大士利生的方便。

  如是我闻,其义有四:

  一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时,初升法座,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阿难已经成佛,二疑释尊再来,三疑他方佛至。及阿难高声唱言:“如是我闻”,三疑顿息。

  二秉佛嘱:佛将入灭,阿难悲伤欲绝,后因堂兄阿那律陀,教以问佛四事:一佛在世时,我等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二佛在世时,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三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威调服;佛灭度后,如何处之?四佛灭度后,结集佛经,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答:当以戒为师;依四念处而住;恶性比丘,默然摈之;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

  三息诤论:阿难位居初果,德业不及诸大阿罗汉,况上位菩萨?若不说:“如是我闻”,必滋诤论。今言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从佛闻,众皆知阿难多闻第一,历耳不忘,故息诤论。

  四异外道:外道经首,皆安阿忧二字。阿者无也,忧者有也。以其有无不…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