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生彼國已,還入婆婆,巧把塵勞作佛事,是爲趣。若事若理,不外信願往生,證叁不退,是爲本經的宗趣。
四、經題的含義
佛說阿彌陀經,是本經的名題。原名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是如來十種通號之一。梵語佛陀耶,譯名覺者,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或本覺、始覺、究竟覺等義。
本覺,是指衆生本具的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法爾天然,不假修成。可惜衆生:“無始時來,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見楞嚴經﹚今幸遇佛,或因善知識的開示,由本覺理,啓發始覺智,悟知在無常生滅身中,有不生滅的佛性。于是稱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斷煩惱,證菩提,謂之究竟覺。
釋迦、彌陀,與十方諸佛,皆能以始覺智,證本覺理,複以自覺之理,輾轉教化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皆得覺悟,自覺、覺他二種功德,悉皆圓滿,福慧雙足,圓證菩提,故得名之爲佛。
今題中“佛說”二字,是指婆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爲能說法之人。佛說揀非菩薩說,或其他天、仙、化人說,而是釋迦牟尼佛所說。釋迦佛是能說,阿彌陀是所說。能說所說,同是人,同是大覺聖人,因此本經的經題,在人、法、喻,叁單叁複具足一立題的規格中,是屬于單人立題。但若依原名:“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則是以人法立名。羅什法師,以佛字盡攝一切義,而阿彌陀佛又爲衆所樂聞,故譯爲: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是梵語,譯名無量壽、無量光。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又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無量”,其義有二:一是無量之無量,二是有量之無量。彌陀法身,無始無終,報身雖然有始而無終,皆是無量之無量義。至于佛之應身,有機則應,機盡還滅,是有始有終。雖曰無量,仍屬有限量之無量。是以阿彌陀佛,雖然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仍然有入滅的一天。佛滅度後,正法住世,亦無量劫。至于佛之智光,遍照法界,無所障礙,正是無量之無量。而佛之身光,雖照十方,尚屬有限量之無量。
若據理言,彌陀法身,常住不變,是無量壽義;佛之根本智,遍照法界,是無量光義。就事而論:則阿彌陀佛之無量壽、無量光亦是修成。佛經記載:阿彌陀佛行菩薩道,曾經有一生作轉輪聖王,因聞自在王佛說法,故發願出家,名法藏比丘,曾于佛前,發四十八願,莊嚴極樂國土,依正二報。自此,曆劫修行,因圓果滿,成等正覺,由因感果,壽命光明,二皆無量,故名阿彌陀佛。
“經”,是通題,通于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梵語“修多羅”,或名“蘇但覽”,譯名善語教,或名契,或名經,古德綜合而言:名爲契經。契有契事、契理、契教、契機的分別:經有出生、顯示、湧泉,繩墨結鬘等含義。
事,是佛用方便的權智,說人天因果,二乘修證等法,皆與世俗谛的事相相應,是契事。
理,是佛依實智,所說的第一義谛理。如富樓那贊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爲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見楞嚴經﹚。
教,是十方諸佛所說的言教。釋尊降生婆婆世界,說法利生,雖曰:五濁惡世,衆生難度,然釋尊所說教法,與十方如來的言教,無二無別。如華嚴經諸菩薩說完住、行、向、地,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諸大菩薩,同名法慧,同名功德林,同名金剛幢,同名金剛藏等。贊曰:“善哉!善哉!汝等佛子,所說真實不虛……我等國土,亦說此法,乃至文字、名、句亦同。”是名契教。
機,是衆生的根機,衆生之根性,雖然有大小不一,然依經修行,無不得益,是名契機。
衆生若能依佛所說的經教修行,就能出生一切善法因果,是出生義。
佛所說經,能顯示出世間,事、理、性、相、因、果、修、證等法,是顯示義。
佛說經教,一一字中,能夠總持一切法,含無量義:如水之泉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湧泉義。
佛經诠理,能使令衆生,分析邪正,辨明事理,知因識果,去惡修善;如木匠之繩墨,能定曲直,知所取舍,是繩墨義。
以線穿花成鬘,作裝飾品,謂之結鬓。佛經,能貫串事理因果,令不散失,是結鬘義。
此外經之一字,尚含有舟航義,或寶玉、藥王、最尊、安樂、吉祥等義,于此不贅。
若依字義解釋,則經者,徑也,法也,常也。意思是說:佛所說的經典,不但可以顯示:法度、軌則,更能指示人成佛的正途。此等法則與正途,是古今不變,萬劫常新的至理名言,是撲顛不滅的真理,不似世間的一般學說,每因時世的轉移,而被淘汰,因此,名之爲“經”。
五、譯題的介紹
本經的譯題是:“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經題,是顯示經的綱要;譯題,則啓發人的信心。要考察一部經的真僞,固然是要從全經所诠的義理,及其宗旨去衡量,而亦需要從翻譯時代,及其譯者的學識與德行方面去審察、去鑒定。
本經的翻譯時代是姚秦,譯者是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在中國政治曆史上,姓秦的統治天下,有贏秦、符秦,及姚秦叁個不同時代。現說姚秦,揀非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贏秦,亦非五胡亂華,符堅當政的前秦,而是姚興在位時之後秦。姚興登位前,佛法在中國,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曆史,經典傳譯中國亦不少。及姚興迎請羅什法師入長安,不但待以國師之禮,同時請羅什法師,駐錫于西明閣及逍遙園,從事展開翻譯佛經的工作。當時譯出的佛經,有九十多部,共二百九十多卷,佛說阿彌陀經,是其中之一部。
叁藏,是指經、律、論叁藏。經藏,明心诠性,爲定學所攝;律藏,規範叁業,爲戒學所攝;論藏,分析邪正,爲慧學所攝。戒定慧叁無漏學,是佛法的總綱,亦是修學佛法的基本,今舉叁藏,即包括全部佛法的要義在內。
法師二字,可作叁種不同的解釋:
一就字義解釋:法是軌則義,師是訓匠義。事有軌則爲規範,必合于情理:物經訓匠提煉雕塑,必臻于善美。學佛亦然;若以佛法之規則來指導自他的行爲,使之合乎正軌;用佛法的慧劍來雕刻自他的人格,使自他共同止于至善,皆可以稱爲法師。
二就佛法解釋:法是佛所說的正法,師是師範。凡出家人,能精通叁藏佛法,堪爲人天師範者,均可稱之爲法師。
叁就自利利他解釋:若能以叁藏教法,自奉爲師,依佛的教法而修持的人,是自利的法師;凡能對衆演說叁藏教法,化導衆生,爲人天師範的出家者,是利他的法師。
今在譯者姓名鸠摩羅什之前,冠以叁藏法師四字,正顯示此譯師不但是精通叁藏,而且勤修戒定慧叁學,自奉佛法爲師的法師,同時又能以叁藏佛法,規範自他行爲,雕刻自他的人格,是人間天上,自利兼他的法師。
梵語鸠摩羅什,譯名童叟,以年少老成得名。他的父鸠摩羅炎,是印度中天竺國的首相,因辭相出家,遊曆至東印度龜茲國。王愛其才,以女妻之,遂生羅什法師。法師童年,聰敏絕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大殿中的鐵缽,即隨手舉起置于頭上,少頃起念,認爲鐵缽這麼重,而自己的年紀這麼小,怎會有氣力舉起呢? 僅此一念分別心起,頓覺缽重千斤,不能負荷。因悟“萬法唯心”的道理,自此,智慧百倍。
九歲隨母到罽賓國,依槃頭達多法師,學習小乘經論。後複從須利蘇摩研究大乘經典,因知小乘是不了義教,而發願弘揚大乘,流通正法,畢生致力于弘法及翻譯工作,是舊譯時代的泰鬥。臨終誓言,所譯經論,如不違佛旨,當使焚身,舌根不壞。及圓寂時焚身,果然一舌獨存,證明他所譯的經典,的確契合佛理,當然應該受信,毋庸置疑。
第二章:經文的解釋
解釋經文,可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大段。
一、序分
(一)標法會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是指法之辭,亦是信順之辭。信則如是,不信,則不如是。當年結集佛經,阿難負責結集經藏。大衆請主持結集經藏說:“如尊者所聞,當如是說。”阿難答曰:“如是當說,如我所聞。”皆信順之意。諸佛因中,由信至解,依解起行,因行而得證佛果菩提。所以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由是而生,佛道因此而成。故于六種證信敘中,以信成就居首。
“我聞”,是聞成就,意思是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聞,非途聽道聞,更非輾轉傳聞。
我有妄我、神我、假我、真我及自在我之分。叁界凡夫,于四大色身,非我計我,是妄我。外道于五陰法中,妄計神我。二乘人了知五陰非我,但假說有我。諸佛菩薩,親證法身,是真我。果後起用,弘法利生,是自在我。今阿難稱我,若論本門,該是法身真我。今約迹門:該是假我。法華經釋尊說:“我與阿難,在空王佛所,同時發菩提心。”可知阿難,迹雖示現小乘,而其本門,實高深莫測。今隨順世情,假名言我,屬于法身大士利生的方便。
如是我聞,其義有四:
一斷衆疑:阿難結集經藏時,初升法座,相好如佛,衆起叁疑:一疑阿難已經成佛,二疑釋尊再來,叁疑他方佛至。及阿難高聲唱言:“如是我聞”,叁疑頓息。
二秉佛囑:佛將入滅,阿難悲傷欲絕,後因堂兄阿那律陀,教以問佛四事:一佛在世時,我等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誰爲師?二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叁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威調服;佛滅度後,如何處之?四佛滅度後,結集佛經,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答:當以戒爲師;依四念處而住;惡性比丘,默然擯之;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衆俱。”
叁息诤論:阿難位居初果,德業不及諸大阿羅漢,況上位菩薩?若不說:“如是我聞”,必滋诤論。今言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聞,衆皆知阿難多聞第一,曆耳不忘,故息诤論。
四異外道:外道經首,皆安阿憂二字。阿者無也,憂者有也。以其有無不…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