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文珠法师讲述

  2002年4月于湛江市福寿山玉佛寺

  说经的因缘

  本经的教体

  此经的宗趣

  经题的含义

  译题的介绍

  序分

  正宗分—总明依正庄严令生信

  正宗分—别明净土殊胜劝发愿

  正宗分—正示持名功德令修证

  正宗分—广引诸佛称赞令断疑

  正宗分—赞佛功德希有令感恩

  流通分

  第一章、前言

  今次特别为各位选讲:“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文字不多,诠理也不深,凡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都会诵念。都知道此经是教我们念佛的。但我们为甚么要念佛呢?念佛有甚么好处?念佛之目的是甚么?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或有人说:我知道,我们念佛之目的,不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吗?是的,但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我们为甚么要去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有甚么好处?念佛真的可以去极乐世界吗?我们又应该怎样念佛,用甚么方法念佛,然后可以去极乐世界?应该甚么时候去极乐世界?要护照吗?要签证吗?本经告诉我们,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么远,怎样去呢?坐轮船,坐飞机,或是乘搭太空火箭?关于这些问题,相信各位还是不大清楚,今次,我会为各位详细说明,然后,让我们集体申请,移民去“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好不好?好!现在让我先讲解经文,再为各位介绍念佛的方法。

  一、说经的因缘

  佛说每一部经,都有其发起的因缘。其中很多经典,都是由佛弟子们提出问题,请佛开示,作为发起的因缘。例如:金刚经是由须菩提尊者请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作为发起的因缘。楞严经,是由阿难尊者,示现堕落淫室,作为启教的因缘。但本经并没有任何发起因缘,是佛特别告诉舍利弗的。佛为甚么无问而自说此经呢?综合古德的意见,有以下十种原因,佛非说本经不可。

  (一)为悲愍末法众生

  婆婆世界,原本就是一个苦恼的世界,何况末法时代,五浊浑乱,众生寄迹其间,更是苦不堪言。佛为愍念末法苦恼众生,特别为说念佛法门,预垂救济;使末法没有机会见佛闻法的众生,但能深信净土法门,老实念佛,发愿往生,便可以超越三界,解脱生死,远离众苦,往生极乐。

  (二)开殊胜方便法门

  释尊于婆婆世界成道,观机设教,所说的法门无量。但无量法门中,唯有念佛法门,最为方便。不止能令末法时代,信心清净的人,专心念佛,即可以横出三界,带业往生极乐国土,常见阿弥陀佛。同时,只念一句佛号,即具足诸波罗密。无须历劫广修福慧。例如:但能一心念佛,万缘俱舍,即是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皆息,就是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和,便是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是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妄念不生,就是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就是般若波罗蜜。

  (三)明苦乐令生欣厌

  婆婆世界,众苦逼迫恼害,而且人命无常,青春不永,转瞬发白面皱,眼蒙耳聋,牙齿脱落,举步艰辛,老态毕现,来日无多。善导大师说:“任汝千般快乐,无常总是到来。”结果:“万贯家财带不去,一双空手赴幽冥。”可怜愚痴众生,不知厌苦,不求出离。释尊慈悲,特别为我们演说净土法门,激励众生厌离婆婆;赞扬净土依正功德,令生欣求之心,发愿往生。

  (四)令二乘发愿往生

  二乘圣人,“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一旦了生脱死,证我空,得涅槃,即生滞著,不肯回小同大,入俗利生,行菩萨道。释尊为化导此辈定性声闻,特别为说净土法门,使闻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共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而回断灭心,修净土行;发愿往生极乐,得不退转,一生成办佛事。

  (五)勉初心亲近弥陀

  初发心菩萨,意志未坚,一旦逆境出现,或值遇恶友,难免退失菩提心。何况生死末了,惑业未除,难免被业力所牵,六道升沉不已。故释尊特别为新发意菩萨,说念佛法门,令发愿往生,亲近阿弥陀佛。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悟无生忍后,再来婆婆,教化众生,满菩提愿。

  (六)尽摄利钝令得度

  释尊最初成佛,即演说华严大教,根性愚钝者,咸皆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法。及说阿含诸经,又不被上根利智者。唯独此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如师子峰言:“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又说:“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可知净土法门,收机之广,实非其他法门可能及。故古德说:“八万门中,念佛第一”。

  (七)护持众生令不退

  五浊恶世众生,福薄障厚,慧浅业深,若欲修行,魔障重重,正见稍弱,即陷群邪,或被恶业所牵,难免堕落三涂,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释尊大慈,特为此土多障众生,开示念佛法门。令其持名念佛,即得投入阿弥陀如来大誓海中,为阿弥陀佛之所加被,为六方诸佛之所护念,而得远离魔障,疾生净土,永不退堕三涂八难。

  (八)使有念入于无念

  众生的真如自性,原本无念,奈何众生,自无始来,一念妄动,即杂念相继,作业流转,此死彼生,欲息无期。故释尊特别开示念佛法门,教人以净念除妄念,以细念去粗念,以善念止恶念,以一念息万念,所谓:“以毒攻毒,以兵止兵,以念止念。”若然病愈寇平,则药之与兵,俱属多余。是以念佛,贵在一心;若能一心不乱,念极而空,念而无念,则此无念之念,便是真念。即此真念,便是真如自性,便与诸佛,无二无别。

  (九)示往生令悟无生

  众生虽然因:“无明不觉生三细”,自此圣凡途殊,生佛苦乐,相去天渊。其实,生乃缘生,而法性不与缘俱生;灭亦缘自灭,法性不与缘俱灭。故在迷情言:是无生而生;若据法性,实则生而无生。众生迷故,妄见生灭;诸佛悟故,唯见无生。所谓:“悟则生灭皆无生,迷则无生皆生灭。”故古德说:“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释尊怜悯此土众生,认妄为真,迷己逐物,特别为说念佛法门,巧示往生。实则若人念佛,念至妄尽情空,一心不乱,净极光通达之时,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何劳往生?

  (十)示修行径中之径

  路小而直接谓之捷径。念佛法门,是学佛修行无量法门中,最直接的捷径,理由有三:

  一、古称捷径:弥陀疏钞中说:“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余门之比念佛,则念佛为速矣。”善导大师亦说:“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二、简易直捷:念佛法门,可分为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以及实相念佛。四种念佛中,唯独持名念佛,既简易又直捷,但能净念相继,一心不乱,便可往生。可谓修行径路之中,径而又径。故普贤行愿品钞中说:“大藏中数百余本,或经或论,说修彼因,然皆勤积,乃得往生。今但称名,便登不退,岂非径而复径者哉。”

  三、简约玄妙:佛说无量寿经,广说极乐国土,依正庄严,并备载种种修持法门,而本经则崇简去繁,举约该博,但持弥陀圣号,即为多福多善,即可带业往生,实在事半而功倍。况大本弥陀经,犹分三辈,莲开九品,而此经但生彼国,即证三不退。不但是念佛法门中之简要,抑亦是净土诸经中最简要者,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诚修行捷径中之捷径。释尊无问而自说此经,正是要为众生显示:修行捷径中之捷径。

  以上十种因缘中,前九种皆通于净土诸经,唯后一种,别限于此经。

  二、本经的教体

  本经旨在教人念佛,求生西方。但若能一心不乱,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西方就在眼前,当下就是真如,就是实相;故本经应该像其他大乘经典一样,以实相为教体。但亦有人言:本经是以阿弥陀佛所成就依正二报功德庄严为教体。本人认为,若论持名念佛,或观想、观像念佛,当然是以阿弥陀佛的净土,依正庄严为教体。若是实相念佛,则应以实相无相,无所不相的真如自性为教体。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然则极乐国土,依正二严,一切美好殊胜之相,亦不过是阿弥陀佛为度众生的方便而设。当知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中下根者,事相念佛,当以弥陀国土依正二严为主体;若是上根利智人,由有念进而无念,了知当前一念,不在内,外,中间;非过去,现在,未来;而能离相无念,法身显,寂光现,常寂光中,何来依正庄严?故就理言:本经的教体,应该是实相。

  实相有二:一是无相之实相:所谓无相,即是离相;若能离一切虚妄颠倒之相,即是真如自性的平等实相。其次是无不相之实相。是指诸法皆相妄性真,故于诸法生灭相中,有不生灭性存在;诸法相妄,原无实体,故说:无相。但不生灭之性,却真实不虚,生佛同体,圣凡无二,并非无相,而是无不相之实相。此无不相的实相,不变随缘,能生万物差别相;随缘不变,故万法的差别相,无不依真如自性为理体。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然则弥陀佛土,依正二严,皆真如自性所流露,如金可作器,器器皆金;金器之形相有别,而金器之本质无异。又如因水有波,波即是水;波浪的大小高低有殊,而水的湿性无二无别。故本经应以真如自性的实相理为教体。

  三、此经的宗趣

  此经的宗趣,古德说:本经应以往生不退为宗,亦有说:应以信愿行三为宗。莲池大师认为:前说未详信愿,后说不该依正,故须兼合言之,总为宗趣,始得无遗。可知本经,是以经中所说:弥陀净土依正庄严,以启人信心,以励人发愿是为宗;卒得往生,证三不退转是为趣。但若据理论,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虽信之,愿之,然执持圣号,一心不乱,妄尽心一,净极光通达;即一念圆具三观,圆证三不退,圆悟无生理,是为宗;…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