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不退:念佛之人,不但断见思烦恼,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更能进而回小向大,从空出假,涉俗利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生实报土,分证常寂光,不退菩萨为伴侣,是行不退。
三位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必须断见思,破我执,证真谛,位居二乘,方得位不退。但往生极乐,不一定要断惑证真,但能一心念佛,乃至临终十念,亦可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即可永离退堕之缘,直至华开见佛,念念求成佛道,是念不退;常闻佛法,乐修大乘,便证行不退;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位不退。
四毕竟不退:指普通一般众生,不管是有心或无心,无论是一心或是散乱心,但能一称弥陀圣号,或一念他方佛名,皆是成佛的真因,甚或但闻他人称念佛号,亦种善根。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如佛在世时,有一老人,八万劫前,身为樵夫,因畏老虎扒树避之,虎从树下经过,由于恐怖,不觉称念“南无佛”。谨此一念善根因缘,终于八万劫后,得遇释尊,闻法得度,就是毕竟不退。
经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指四种不退中的前三种:念不退,行不退,与位不退。
弥陀疏钞说:有五种因缘故得不退:
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
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
四、纯以诸菩萨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
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
又阿弥陀经通赞疏中:“问:生居净土,何故不退?答:无五缘故:一无病苦缠故,二无违行故,三常诵经法,四常营善事,五长和顺无诸违诤,所以不退。”
一生补处,是圆证三不退的别名。圆证三不退的菩萨,尽此一生,就可以补佛之处,就可以成佛。如娑婆世界的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内院,侯补佛位。又如极乐世界的观音菩萨,现辅助阿弥陀佛,教化度生,候补阿弥陀佛之处。大势至菩萨,候补观音菩萨之处,此外,其他凡是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得三不退转,位居一生补处的菩萨。因为彼土众生,寿命特别长,故多能于一生之中,成办佛事,能于十方世界,候补作佛。
楞伽经说:“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菩萨,不但其数甚多,而且非一般算数或譬喻之所能知之。故经言:“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此正显示极乐净土的殊胜,不但佛光无量,佛寿无量,佛的弟子无量,而且佛弟子中,证三不退转,又可以一生补佛之处的菩萨亦无量。如斯胜境,我们当然应该发愿,往生彼佛国土。
(2)与诸善人聚会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我们既然得知极乐国土,不但依正庄严,同时众生生者,皆证三不退转,皆一生成办佛事,位居补处,就应该及早发愿,往生彼国,以分享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美妙。否则,闻而不信,或信而不愿,或愿而不行,岂非辜负释迦世尊,无问自说的初衷,及其拔苦与乐的悲愿?故释尊于此,特别提出劝导:“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为甚么呢?因为往生极乐国土,即“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如是”,指前文所说,众多一生补处的菩萨。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善人,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故言:“诸上善人”。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视为胜友。”环境如斯,何等美妙而殊胜?我等若想享受如斯微妙胜境,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除了信、愿之外,还需要精进念佛。古往今来,一心念佛,临终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多如雨点,不胜枚举。
晋朝慧远法师,一生力倡净土法门,自行化他。特别于卢山,结茅蓬领众念佛,澄心系想,日夜无间。十九年后,于般若台,见阿弥陀佛,身遍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及诸菩萨众。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至期,即端坐而逝。
唐朝善导大师,亦倡导净土法门,自行化他,每念佛一声,则有一光从其口出,念佛十声、百声,光亦如是。故其居处,常光明满室,当时的皇帝闻知其事,特名大师所居之处为光明寺。后自知时至,于柳树上端坐而化。
又怀玉禅师,台州人,精进念佛,常坐不卧,曾诵弥陀经三十万遍。一日,见西方圣众,多如恒河沙数,有人手执银台,从窗而入。师说:我一生精进念佛,誓取金台,为何只得银台?银台遂隐,玉师感激,倍加精进。三七日后,见佛满空中,即对弟子说:金台来迎,我要往生净土了。即含笑合掌,念佛而逝。
(三)正示持名功德令修证
(1)善根福德因缘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甚么是善根?菩提正道,是成佛的亲因,就是善根;甚么是福德?六度万行,是成佛的助缘,就是福德。二乘圣人,但求自利,得少为足,不再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是善根少。人道与天道众生,虽然有人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但不知回向无上菩提,只求人天福报,属于有漏善业,是福德少。凡是少善根,少福德之人,都不可能往生极乐国土。
唯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又能称性念佛,求生净土的众生,始可往生。因为称性念佛的人,能够圆满具足五种菩提心,是善中善;称性念佛之人,一称弥陀圣号,即众德俱备,统摄万行而无遗,是福中福。
念佛人求出生死轮回,往生彼国,见佛闻法,得无生忍后,再来娑婆世界,广度众生,满菩提愿,是发心菩提。持名念佛,正念相继,能够断除妄想,自然降伏烦恼,是伏心菩提。持名念佛,心口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明心菩提。念佛人速得无生忍,疾出生死,证一切智,是出到菩提。持名念佛,圆证三不退转,一生即可以补佛之处,将来必定成佛,是无上菩提。大悲经言:“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所以修持念佛法门的人,是善中之善。
称扬诸佛功德经中说:“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刹。”大智度论亦说:“譬如有人,初生坠地,即能日行千里;满一千岁,七宝奉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可知持名念佛,是福中福。
善中善是多善,福中福是多福;一定要多善多福的人,然后可以往生极乐国土,所以释尊告诉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2)持名念佛功德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宿植善根,敬信三宝,心地善良的男女,包括出家及在家的四众弟子,乃至六道众生中的善类,凡有福德因缘,得闻阿弥陀佛名,即生信心,执持名号的有情。执持名号,是四种念佛法门中的持名念佛。修行人能够专心一意,执持阿弥陀佛的圣号,不但口念,心亦念,心口相应,净念相继,即是持名念佛。
其次是于静室中,设置佛坛,供奉西方三圣的圣像,口念弥陀,目注圣像,如法华经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是观像念佛。
若然口念弥陀,心中观想,弥陀圣众,相好庄严,同时观想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如佛说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种观想,是观想念佛。
若能在观想念佛的同时,又能明白极乐国土,唯心所现;虽然依正庄严,但不离人心当念;能念的我,所念之佛,形相虽殊,理性无二。如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即事即理,即心即佛,心佛不二,是实相念佛。
释尊告诉舍利弗:若有善根深厚,福德殊胜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有机会,得闻阿弥陀佛的圣号,就能够执持名号,专心系念,行念,坐亦念,昼念,夜亦念,行住坐卧,昼夜六时,无时不念,无刻不念,念念相继,念念无间,如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但得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便现在其前。
七字,是人间最欢喜运用的数目,例如:世界各地,皆规定七天为一周,周一至周六办公,周日例必休息。即使是学佛的人,修持佛法,亦喜欢以七日为期,念佛是七日,拜忏是七天,或三七二十一天,念经持咒,少则七遍,多则或二十一遍,或七七四十九遍。
鼓音声经言:“令念彼佛名号,七日七夜,六时礼拜。”贤愚经亦言:“持戒专念七日,亦得往生。”今释尊劝导众生,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亦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乃至七日,以求一心不乱。
众生根机有利钝,业障有浅深,有人念佛一日,即得一心不乱;有人念二日,或三日,甚至要七日,始得一心不乱。当然亦有人念七七四十九日,或四十九月,四十九年,甚至终其一生念佛,亦未必得一心不乱者。此中若一日至七日,只是举其大概而言。
佛说无量寿经,则定十日为期。如经言:“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命终必生我刹。”
鼓音王经说:“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
般舟三昧经,则定九十日。经言:“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
文殊般若经说:“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但阿弥陀佛,因中发愿:“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不断,必生我刹。”故时间的长短,不是问题,问题是在于念佛的人,是否能够一心不乱。如果能够一心不乱,即使是少至十念,亦可以往生佛国。
一心有二,若一心系念佛号,句句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异念;如是断见思…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