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伏尘沙,谓之事持一心不乱。若能净念相继,都摄六根,称性起念,全念契性,无能念之心,无所念之佛,能所双忘;心佛一如,断无明,舍二边,证中道,此即是理持一心不乱。
利根众生,执持弥陀圣号,一日或二日,便得一心不乱;钝根之人,必须经历多日,甚至七日,始得一心不乱。或利根者,经于七日,端坐一心,终不散乱;而钝根者,仅六日、五日,甚或仅得一日,便起散乱。
又利根者,不但可以事相一心不乱,而且能够由事入理,契证真如,得理性一心不乱。而钝根之人,仅得事相一心不乱。故一心不乱,是要视念佛之人,其根性利钝而定。
在大乘起信论:以三心论一心不乱:
一是直心,正念真如。则此一心不乱,不落有念,不落无念,不著二边,全归中道。
二是深心,能乐集诸善法。则此一心不乱,六度齐修,万行具足。如那先经云:“诸善之中,独有一心,最为第一。一其心者,诸善随之。”
三是大悲心,能广度众生。则此一心不乱,自性众生悉皆得度。念佛之人,既能正念真如,修行六度,广度众生,正是往生净土之真因,临终必得佛来接引往生的胜果。
称扬诸佛功德经说:“若有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
鼓音王经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住其人前,令其得见”
观无量寿经言:上品上生者:佛与圣众,持金刚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中生者:佛与圣众,持紫金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下生者:佛及圣众,持金莲华,来迎此人。
中品上生者:佛与比丘,放金色光,至其人所。中品中生者:临终见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乃至下品上生、中生,亦见化佛来迎。
下品下生,亦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经言:“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界内众生(凡夫),有我执颠倒;界外众生(二乘圣人),有法执颠倒。念佛之人,若能降伏我执,则临命终时,心无我执颠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
若断我执,伏法执,则临命终时,心无我执或法执颠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
进而断无明,除法执,证法身,则临命终时,必无我法二执之颠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实报庄严土,以及常寂光土。
志眼法师说:“往生一门,有二净业,一曰正观,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备修万善也。二事俱得,则了达四士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速作三土之因耳”。此言正观:指实相念佛,即是理性一心不乱。言助行:是持名,观像,观想念佛,即是事相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则无界外颠倒;事相一心不乱,则无界内颠倒。如是二倒亡,三惑净,四土现,当然往生极乐。故经言:“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教认为人之将死,其一生所作的善业或恶业,俱时顿现。于时随业所牵,上升下堕,皆不能自主。临命终时,若上身暖,下身冷,必然轮回三善道:反之,则必堕三恶道。
古德言:“佛顶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在两膝,地狱脚板出。”普通人死后,在七七日中,若得孝子贤孙,请高僧诵经超度,或得消除业障,上升不坠。若是一心念佛的人,临终得见西方胜境,佛及圣众,现在其前,身无痛苦,心不颠倒,先从下身冷起,渐至全身,唯头顶暖,直至第八阿赖耶识,最后从顶门出。不经中阴身,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托质宝莲,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养;得清虚之身,相好具足,不分男女,纯大丈夫相。随其功德行愿之胜劣,及其断除烦恼的浅深,以定其品位的高下,及有四土圣凡之区别。
(3)应当发愿往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说:“我见”,非一般凡夫俗子之肉眼,或天眼所见,亦非二乘慧眼,或菩萨法眼所见,而是释尊佛眼照见。
“是利”非指人间一般名利,而是持名念佛,一心不乱,即可横出三界,顿超恶世,得生极乐国土,圆证三不退转,得一生补处之利。
释尊垂迹娑婆,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开示的法门,何止八万四千?但大都观机设教,多靠自己努力修持,直至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否则,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唯有净土法门,不独三根普被,利钝兼修,且契理契机,至圆至顿,由自己努力之外,还可以凭籍佛力加被护念。是以念佛的人,但能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即可投入阿弥陀佛,大誓海中,借助佛力慈悲接引,带业往生。自此了生脱死,一生成办佛事,其利益之大,不可以言宣,是以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马鸣、龙树诸大菩萨,皆以净土法门,自行化他。
特别是普贤菩萨,虽然教人发菩提心,修行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但最后仍然劝人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说:“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中国历代高僧,如善导大师,藕益大师,永明延寿大师,以及近代印光大师等,皆力倡净土法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特别是永明延寿大师,深恐后学,不明宗要,特别创作四料简偈,使一般修学佛法的人,知所趋向。
其偈一: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禅是禅定,六度之一,但凭自力修持。净是净土法门,凭借佛力资助。意思是说:诸修行人,除了依照释尊的教导,修习各种禅定,实践六度四摄等法门,自行化他之外,更要进修净土法门,一心念佛,就是“有禅有净土。”
禅净兼修的人,必然智慧超越,辩才无碍,威名远播,邪魔外道闻名胆丧。故说:“犹如戴角虎”。
禅净双修之人,既然可以随机说法,接引后学,是世间人天的导师;临命终时,必然蒙佛接引,上品上生,一弹指顷,往生极乐,花开见佛,悟无生忍,不独:“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托”,还能够现身百界作佛。如是积功累德,趋向菩提,便可以横出三界,直超诸位,进入等觉,补处作佛。所以说:“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其偈二:
,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意思是说:学佛的人,虽然未能够修习禅定,未得明心见性;亦未广学佛法,自利兼他。但能信心念佛,专修净土法门,志诚恳切,求生西方,乃至临终十念,一心不乱,决定蒙佛接引,得生极乐。故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即使是下品下生,终有一天,花开见佛,悟无生忍。如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其偈三: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学佛人凭自己努力修习禅定的功夫,是可以明心见性;或读诵大乘经典,亦可以明白第一义理。不过,开悟明理易,断惑证真难。惑业未尽,生死末了,一旦命终,前阴已尽,中阴现前,若无佛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必为往昔善恶业力所牵,或投牛胎,或入马腹,上升下坠,不能自主,唯有随业受报。纵得为人,尤为隔阴所迷,不识再接再励,进求佛道,自此,沉溺生死业海,求出无期。
昔日,有草堂青禅师,是一位解行并进的高僧。常受曾姓妇人四事供养,内心非常感激,对曾妇说:“老僧与夫人作子”。后见宰相告老返乡,十分荣耀,心为之动。不久,曾姓妇人生一子,使人看草堂禅师,见已坐化。此子年少聪敏,早登科第,以前世之禅功,换来今生皈富贵。后位居宰相,即历史上有名的曾鲁公。
又唐朝有一位圆泽和尚,是能知过去未来的高僧,受知交李源之聘,出任慧林寺住持。数年后,李源邀圆泽共朝峨眉山,圆泽要取道经陕西,过京师,到峨眉。李源以辞官以来,久绝人事,不欲入京,要从荆州水道行。圆泽即知此去,不能再回,但不宣布,唯写遗言,夹于经中,遂与李源乘船而去。
至荆州上游,将进险峡,末暮即停,忽见一妇人在江边汲水,泽望见而泣曰:“吾不欲取道经此,正是怕见此妇,此妇怀孕已经三年,候我为子,不逢则已,逢则难逃,非为其子不可。三日后,请来见我,以一笑为信。过十三年中秋之夜,当在杭州天竺寺外,葛洪井畔相见。”说毕沐浴更衣,端坐而逝。
妇人果然即生一子,三日后李源至其家视之,婴儿直的一笑,李源遂将此事告诉他的父母。及回慧林寺,见经中夹有预立遗言,益信彼为得道高僧。十三年后,应约赴杭州,于葛洪井畔,闻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易性常存”。李源闻言,知是故人来,遂与之相问,谈叙既毕,又唱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
圆泽和尚,修行致通,尚且不免被业力所牵,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岂能只凭一己之力,便可以了生脱死?还是及早念佛,希望佛力接引,带业往生,来得直接隐当。
其偈四云: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恬。
无禅无净土,不止是说不知修行的恶众生,亦包括一般随缘学佛,或是身虽出家,而心不入道的人。既然不能专修禅业,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不肯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仰仗佛力,带业往生。唯有随缘终日,但凭散心修持,仅得人天福报,结果,随业升沉六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故说:“铁床与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