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伏塵沙,謂之事持一心不亂。若能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稱性起念,全念契性,無能念之心,無所念之佛,能所雙忘;心佛一如,斷無明,舍二邊,證中道,此即是理持一心不亂。
利根衆生,執持彌陀聖號,一日或二日,便得一心不亂;鈍根之人,必須經曆多日,甚至七日,始得一心不亂。或利根者,經于七日,端坐一心,終不散亂;而鈍根者,僅六日、五日,甚或僅得一日,便起散亂。
又利根者,不但可以事相一心不亂,而且能夠由事入理,契證真如,得理性一心不亂。而鈍根之人,僅得事相一心不亂。故一心不亂,是要視念佛之人,其根性利鈍而定。
在大乘起信論:以叁心論一心不亂:
一是直心,正念真如。則此一心不亂,不落有念,不落無念,不著二邊,全歸中道。
二是深心,能樂集諸善法。則此一心不亂,六度齊修,萬行具足。如那先經雲:“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爲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
叁是大悲心,能廣度衆生。則此一心不亂,自性衆生悉皆得度。念佛之人,既能正念真如,修行六度,廣度衆生,正是往生淨土之真因,臨終必得佛來接引往生的勝果。
稱揚諸佛功德經說:“若有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住其人前。”
鼓音王經言:“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衆,住其人前,令其得見”
觀無量壽經言:上品上生者:佛與聖衆,持金剛臺,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中生者:佛與聖衆,持紫金臺,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下生者:佛及聖衆,持金蓮華,來迎此人。
中品上生者:佛與比丘,放金色光,至其人所。中品中生者:臨終見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乃至下品上生、中生,亦見化佛來迎。
下品下生,亦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經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界內衆生(凡夫),有我執顛倒;界外衆生(二乘聖人),有法執顛倒。念佛之人,若能降伏我執,則臨命終時,心無我執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若斷我執,伏法執,則臨命終時,心無我執或法執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
進而斷無明,除法執,證法身,則臨命終時,必無我法二執之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實報莊嚴土,以及常寂光土。
志眼法師說:“往生一門,有二淨業,一曰正觀,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備修萬善也。二事俱得,則了達四士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速作叁土之因耳”。此言正觀:指實相念佛,即是理性一心不亂。言助行:是持名,觀像,觀想念佛,即是事相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則無界外顛倒;事相一心不亂,則無界內顛倒。如是二倒亡,叁惑淨,四土現,當然往生極樂。故經言:“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教認爲人之將死,其一生所作的善業或惡業,俱時頓現。于時隨業所牽,上升下墮,皆不能自主。臨命終時,若上身暖,下身冷,必然輪回叁善道:反之,則必墮叁惡道。
古德言:“佛頂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在兩膝,地獄腳板出。”普通人死後,在七七日中,若得孝子賢孫,請高僧誦經超度,或得消除業障,上升不墜。若是一心念佛的人,臨終得見西方勝境,佛及聖衆,現在其前,身無痛苦,心不顛倒,先從下身冷起,漸至全身,唯頭頂暖,直至第八阿賴耶識,最後從頂門出。不經中陰身,于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國土,托質寶蓮,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養;得清虛之身,相好具足,不分男女,純大丈夫相。隨其功德行願之勝劣,及其斷除煩惱的淺深,以定其品位的高下,及有四土聖凡之區別。
(3)應當發願往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佛說:“我見”,非一般凡夫俗子之肉眼,或天眼所見,亦非二乘慧眼,或菩薩法眼所見,而是釋尊佛眼照見。
“是利”非指人間一般名利,而是持名念佛,一心不亂,即可橫出叁界,頓超惡世,得生極樂國土,圓證叁不退轉,得一生補處之利。
釋尊垂迹娑婆,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所開示的法門,何止八萬四千?但大都觀機設教,多靠自己努力修持,直至惑業淨盡,方了生死。否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唯有淨土法門,不獨叁根普被,利鈍兼修,且契理契機,至圓至頓,由自己努力之外,還可以憑籍佛力加被護念。是以念佛的人,但能具足信、願、行叁種資糧,即可投入阿彌陀佛,大誓海中,借助佛力慈悲接引,帶業往生。自此了生脫死,一生成辦佛事,其利益之大,不可以言宣,是以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馬鳴、龍樹諸大菩薩,皆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
特別是普賢菩薩,雖然教人發菩提心,修行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但最後仍然勸人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又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中國曆代高僧,如善導大師,藕益大師,永明延壽大師,以及近代印光大師等,皆力倡淨土法門,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特別是永明延壽大師,深恐後學,不明宗要,特別創作四料簡偈,使一般修學佛法的人,知所趨向。
其偈一:
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爲人師,來世作佛祖。
禅是禅定,六度之一,但憑自力修持。淨是淨土法門,憑借佛力資助。意思是說:諸修行人,除了依照釋尊的教導,修習各種禅定,實踐六度四攝等法門,自行化他之外,更要進修淨土法門,一心念佛,就是“有禅有淨土。”
禅淨兼修的人,必然智慧超越,辯才無礙,威名遠播,邪魔外道聞名膽喪。故說:“猶如戴角虎”。
禅淨雙修之人,既然可以隨機說法,接引後學,是世間人天的導師;臨命終時,必然蒙佛接引,上品上生,一彈指頃,往生極樂,花開見佛,悟無生忍,不獨:“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托”,還能夠現身百界作佛。如是積功累德,趨向菩提,便可以橫出叁界,直超諸位,進入等覺,補處作佛。所以說:“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
其偈二:
,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意思是說:學佛的人,雖然未能夠修習禅定,未得明心見性;亦未廣學佛法,自利兼他。但能信心念佛,專修淨土法門,志誠懇切,求生西方,乃至臨終十念,一心不亂,決定蒙佛接引,得生極樂。故說:“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即使是下品下生,終有一天,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如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言:“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其偈叁: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磋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學佛人憑自己努力修習禅定的功夫,是可以明心見性;或讀誦大乘經典,亦可以明白第一義理。不過,開悟明理易,斷惑證真難。惑業未盡,生死末了,一旦命終,前陰已盡,中陰現前,若無佛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必爲往昔善惡業力所牽,或投牛胎,或入馬腹,上升下墜,不能自主,唯有隨業受報。縱得爲人,尤爲隔陰所迷,不識再接再勵,進求佛道,自此,沈溺生死業海,求出無期。
昔日,有草堂青禅師,是一位解行並進的高僧。常受曾姓婦人四事供養,內心非常感激,對曾婦說:“老僧與夫人作子”。後見宰相告老返鄉,十分榮耀,心爲之動。不久,曾姓婦人生一子,使人看草堂禅師,見已坐化。此子年少聰敏,早登科第,以前世之禅功,換來今生皈富貴。後位居宰相,即曆史上有名的曾魯公。
又唐朝有一位圓澤和尚,是能知過去未來的高僧,受知交李源之聘,出任慧林寺住持。數年後,李源邀圓澤共朝峨眉山,圓澤要取道經陝西,過京師,到峨眉。李源以辭官以來,久絕人事,不欲入京,要從荊州水道行。圓澤即知此去,不能再回,但不宣布,唯寫遺言,夾于經中,遂與李源乘船而去。
至荊州上遊,將進險峽,末暮即停,忽見一婦人在江邊汲水,澤望見而泣曰:“吾不欲取道經此,正是怕見此婦,此婦懷孕已經叁年,候我爲子,不逢則已,逢則難逃,非爲其子不可。叁日後,請來見我,以一笑爲信。過十叁年中秋之夜,當在杭州天竺寺外,葛洪井畔相見。”說畢沐浴更衣,端坐而逝。
婦人果然即生一子,叁日後李源至其家視之,嬰兒直的一笑,李源遂將此事告訴他的父母。及回慧林寺,見經中夾有預立遺言,益信彼爲得道高僧。十叁年後,應約赴杭州,于葛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叁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易性常存”。李源聞言,知是故人來,遂與之相問,談敘既畢,又唱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
圓澤和尚,修行致通,尚且不免被業力所牽,何況我們凡夫俗子,豈能只憑一己之力,便可以了生脫死?還是及早念佛,希望佛力接引,帶業往生,來得直接隱當。
其偈四雲:
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恬。
無禅無淨土,不止是說不知修行的惡衆生,亦包括一般隨緣學佛,或是身雖出家,而心不入道的人。既然不能專修禅業,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仰仗佛力,帶業往生。唯有隨緣終日,但憑散心修持,僅得人天福報,結果,隨業升沈六道,一失人身,萬劫不複。故說:“鐵床與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